第十七回 俏佳人代醜漢呈身

關燈
,怎麼沒有。

    定是不用心訪,還不快去細訪,若再訪不着,便要重責。

    ”家人慌了,祇得又央求兩個,同進城去訪不題。

     卻說宋信得了這個消息,忙尋見張寅,将前事說了一遍道:“這事不上心,祇管弄冷了。

    ”張寅道:“不是我不上心,他那裡又定要見我,你又叫我不要去,所以耽延。

    為今之計,将如之何?”宋信道:“他既看中意了趙、錢二人,今雖尋不見,終須尋着。

    一尋見了,便有成機,便将我們前功盡棄。

    如今急了,俗話說得好,醜媳婦少不得要見公婆。

    莫若讨兩封硬掙書,大着膽,乘他尋不見二人之際,去走一遭。

    倘僥幸先下手成了,也不可知。

    若是要考試詩文,待小弟躲在外邊,代作一兩首傳遞與兄,塞塞白兒,包你妥帖。

    祇是事成了,不要忘記小弟。

    ”張寅道:“兄如此玉成,自當重報。

    ”二人算計停當,果然又讨了兩封要路的書,先送了去。

    随既自寫了名帖,又準備了一副厚禮,自家闊服乘轎來拜。

    又将宋信悄悄藏在左近人家。

     山顯仁看了書帖,皆都是稱讚張寅少年才美,門當戶對,求親之意。

    又見書帖都是一時權貴,總因是吏部尚書之子。

    又見許多禮物,不好輕慢,祇得叫家人請入相見,張寅倚着自家有勢,竟昂然走到廳上,以晚輩禮相見。

    禮畢,看坐在左首。

    山顯仁下陪,一面奉茶,一面就問道:“久仰賢契,青年高才,渴欲一會,怎麼許久不蒙下顧?”張寅答道:“晚生一到京,老父即欲命晚生趨谒老太師,不意途中勞頓,抱恙未痊,所以羁遲上谒,獲罪不勝。

    ”山顯仁道:“原來有恙,老夫急於領教,也無他事。

    因見前日書中,盛稱賢契着述甚富,故欲領教一二。

    ”張寅道:“晚生末學,巴人下裡之詞,祇好塗飾闾裡,怎敢陳於老太師山鬥之下。

    今既蒙誘引,敢不獻醜。

    ”因向跟家人取了一冊《張子新編》,深深打了一恭,送上道:“鄙陋之章,敢求老太師轉緻令嫒小姐筆削。

    ” 山顯仁接了,展開一看,見遷柳莊、題壁、聽莺諸作,字字清新,十分歡喜道:“賢契美才,可謂名下無虛。

    ”又看了兩首,津津有味。

    因叫家人送與小姐,一面就邀張寅到後廳留飲。

    張寅辭遜不得,祇得随到後廳,小飲數杯。

     山顯仁又問道:“雲間大郡,人文之邦。

    前日王督學特薦一個燕白颔,也是松江人,賢契可是相知麼?”張寅道:“這燕白颔号紫侯,也是敝縣華亭人,與晚生是自幼同窗,最為莫逆。

    凡遇考事,第一、第二,每每與晚生不相上下。

    才是有些,祇是為人狂妄,出語往往诋毀前輩,鄉裡以此薄之。

    家父常說他既承宗師薦舉,又蒙聖恩徵召,就該不俟駕而來,卻又不知向何方流蕩,竟無蹤迹,以辜朝廷德意,豈是上進之人?”山顯仁聽了道:“原來這燕生如此薄劣。

    縱使有才,亦不足重。

    ” 正說未完,祇見一個家人走到山顯仁耳邊,低低說些甚麼。

    山顯仁就說道:“小女見了佳章,十分欣羨,因内中有甚麼解處,要請賢契到玉尺樓一解,不識賢契允否?”張寅道:“晚生此來正要求教小姐,得蒙賜問,是所願也。

    ”山顯仁道:“既是這等,可請一往,老夫在此奉候。

    ”就叫幾個家人送到玉尺樓去。

     張寅臨行,山顯仁又說道:“小女賦性端嚴,又不能容物,比不得老夫,賢契言語要謹慎。

    ”張寅打一恭道:“謹領台命。

    ”遂跟了家人同往。

    心下暗想道:“山老之言,過於自大。

    他閣老女兒縱然貴重,我尚書之子也不寒賤,難道敢輕薄我不成,怕她怎的。

    若要十分小心,倒轉被她看輕了。

    ”主意定了,遂昂昂然随着家人入去。

     不期這玉尺樓直在最後邊,過了許多亭榭曲廊方纔到了樓下。

    家人請他坐下,叫侍妾傳話上樓。

    坐不多時,祇見樓上走下兩個侍妾來,向張寅說道:“小姐請問張相公,這《張子新編》還是自作的,還是選集衆人的?”張寅見問得突然,不覺當心一拳,急得面皮通紅。

    幸喜得小姐不在面前,祇得勉強硬說道:“上面明明刻着『張子新編』,張子就是我張相公了,怎說是别人做的。

    ”侍妾道:“小姐說既是張相公自做的,為何連平如衡的詩都刻在上面?”張寅聽見說出平如衡三字,摸着根腳,驚得啞口無言,默然半晌,祇得轉口說道:“你家小姐果然有眼力,果然是個才子。

    後面有兩道是平如衡與我唱和做的,故此連他的都刻在上面。

    ”侍妾道:“小姐說不獨平如衡兩首,還有别人的哩!”張寅心下暗想道:“她既然看出平如衡來,自然連燕白颔都知道,莫若直認罷了。

    ”因說道:“除了平如衡,便是燕白颔還有兩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