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太平世才星降瑞
關燈
小
中
大
;樂供内院,奏的是黃帝之鹹池,颛顼之六莖,帝喾之五英,堯之大章,舜之箫韶,禹之大夏,殷之大濩,周之大武,聽不窮九奏聲音。
班聯中衣裳燦日,祇見仙鶴服、錦雞服、孔雀服、雲雁服、白鷴服、鹭鸶服、鸂鷘服、鹌鹑服、練鵲服、黃鹂服,濟濟锵锵,或前或後;階墀下弁冕疑星,祇見進賢冠、獬豸冠、鵔鸃冠、蟬翅冠、鵲尾冠、鐵柱冠、金顔冠、卻非冠、交讓冠,悚悚惶惶,或退或趨。
奉溫綸於咫尺,盡睹天顔有喜;感湛露之均霑,鹹知帝德無私。
傳宣錫命,彤弓明中心之贶;匐伏進見,天保頌醉飲之恩。
誓竭媚茲将順,然君曰俞,臣曰咈,人慚獻谄,願言不醉無歸。
然左有監、右有史,誰敢失儀。
君盡臣歡,尊本朝故事,敕賜賦醉學士之歌;臣感君恩,擇前代良谟,慷慨進疏狄儀之戒。
真可謂明良際遇,鼓鐘笙瑟,稱一日祥雲龍虎之觞;天地泰交,日月同陵,上萬年悠久無疆之壽。
君臣們飲夠多時,閣臣見樂奏三阕,酒行九獻,恐群臣醉後失儀,因離席率領群臣跪奏道:“臣等蒙聖恩賜宴,亦已謹蔔其晝,醉飽皇仁。
今恐叨飲過量,醉後失儀,有傷國體,謹率群臣辭謝。
” 天子先傳旨平身,然後親說道:“朕涼薄之躬,上承大統,日憂廢堕,賴衆先生與諸卿輔弼之功。
今幸海内粗安,深感祖宗庇佑,上天生成。
前欽天監臣奏象緯吉昌,歸功於朕,朕懼不敢當。
衆卿不諒,複表揚稱頌,朕實無德以當此,益深戒懼。
然君臣同德同心,於茲可見。
因蔔茲春晝,與諸卿痛飲,以識一時明良雅意。
此乃略去禮法而叙情義之舉。
雖不敢蹈前人夜飲荒淫,然春晝甚長,尚可同樂,務期盡歡。
縱有微愆,所不計也。
”閣臣奏道:“聖恩汪洋如此,真不獨君臣,直如父子矣。
臣等頂踵盡捐,何能報效,敢不領旨。
”天子又道:“朕見太祖高皇帝每宴群臣,必有詩歌嗚盛。
前欽天監臣奏文昌光亮,主有翰苑鴻儒為文明之助。
昨見諸臣賀表,句工字栉,多有奇才,真可稱一時之盛。
今當此春晝,夔龍并集,亦當有詞賦示後。
今日之盛,方不泯滅無傳。
”閣臣奏道:“唐虞赓歌,禹稷拜揚,自古聖帝良臣,類多如此。
聖谕即文明之首,當傳谕群臣,或頌或箴,或詩或賦,以少增巍煥之光。
”天子聞奏甚喜。
正談論間,忽見一雙白燕從半空中直飛至禦前,或左或右,乍上乍下。
其輕盈翩跹之态,宛如舞女盤旋,十分可愛。
天子停目視之,不覺聖情大悅。
因問道:“凡禽鳥皆貴白者,以為異種,此何說也?”閣臣奏道:“臣等學術短淺,不能深明其故。
以愚陋揣之,或亦孔子所稱“繪事後素”之意。
天子點首嘉歎,因複問道:“白燕在古人亦曾有相傳之佳題詠否?”閣臣奏道:“臣等待罪中書,政務倥偬,詞賦篇章實久荒疏,不複記憶。
乞宣谕翰林諸臣,當有知者。
” 天子未及開言,早有翰林院侍讀學士謝謙出班跪奏道:“白燕在漢唐未必無作,但無佳者流傳,故臣等俱未及見。
惟本朝國初,時大本七言律詩一首,摹寫工巧,脍炙一時,稱為名作。
後袁凱愛之,慕之,又病其形容太實,亦作七言律詩一首和之。
但虛摹其神情,亦為當時所稱,甚至有以為過於時作者。
此雖嗜好不同,然二詩實相伯仲。
白燕自有此二詩以立其極,故至今不聞更有作者。
”天子問道:“此二詩卿家記得否?”謝謙奏道:“臣記得。
”天子道:“卿既記得,可錄呈朕覽。
”遂命近臣給與筆劄。
謝謙領旨,因退歸原席,細将二詩錄出,呈與聖覽。
近臣接了,置於龍案之上。
天子展開一看,祇見時大本一詩道: 春色年年帶雪歸,海棠庭院月争輝。
珠簾十二中間卷,玉剪一雙高下飛。
天下公侯誇紫颔,國中俦侶尚烏衣。
江湖多少閑鷗鹭,宜與同盟伴釣矶。
袁凱一首道: 筆國飄零事已非,舊時王榭見應稀。
月明漢水初無影,雪滿梁園尚未歸。
柳絮池塘香入夢,梨花庭院冷侵衣。
趙家姊妹多相妒,莫遣昭陽殿裡飛。
天子細将二詩玩味,因讚歎道:“果然名不虛傳。
時作實中領趣,袁作虛處傳神,二詩實不相上下,終是先朝臣子有如此美才。
”又賞鑒了半晌,複問道:“爾在廷諸臣,亦俱擅文壇之望。
如有再賦《白燕》詩一首,可與時、袁并驅中原,則朕當有不次之賞。
” 衆臣聞命,彼此相顧,不敢奏對。
天子見衆臣默然,殊覺不悅。
因又說道:“衆臣濟濟多士,無一人敢於應诏,豈薄朕不足言詩耶,抑亦古今人才真不相及耶?”翰林官不得已,祇得上前奏道:“《白燕》一詩,諸臣既珥筆事主,豈不能作
班聯中衣裳燦日,祇見仙鶴服、錦雞服、孔雀服、雲雁服、白鷴服、鹭鸶服、鸂鷘服、鹌鹑服、練鵲服、黃鹂服,濟濟锵锵,或前或後;階墀下弁冕疑星,祇見進賢冠、獬豸冠、鵔鸃冠、蟬翅冠、鵲尾冠、鐵柱冠、金顔冠、卻非冠、交讓冠,悚悚惶惶,或退或趨。
奉溫綸於咫尺,盡睹天顔有喜;感湛露之均霑,鹹知帝德無私。
傳宣錫命,彤弓明中心之贶;匐伏進見,天保頌醉飲之恩。
誓竭媚茲将順,然君曰俞,臣曰咈,人慚獻谄,願言不醉無歸。
然左有監、右有史,誰敢失儀。
君盡臣歡,尊本朝故事,敕賜賦醉學士之歌;臣感君恩,擇前代良谟,慷慨進疏狄儀之戒。
真可謂明良際遇,鼓鐘笙瑟,稱一日祥雲龍虎之觞;天地泰交,日月同陵,上萬年悠久無疆之壽。
君臣們飲夠多時,閣臣見樂奏三阕,酒行九獻,恐群臣醉後失儀,因離席率領群臣跪奏道:“臣等蒙聖恩賜宴,亦已謹蔔其晝,醉飽皇仁。
今恐叨飲過量,醉後失儀,有傷國體,謹率群臣辭謝。
” 天子先傳旨平身,然後親說道:“朕涼薄之躬,上承大統,日憂廢堕,賴衆先生與諸卿輔弼之功。
今幸海内粗安,深感祖宗庇佑,上天生成。
前欽天監臣奏象緯吉昌,歸功於朕,朕懼不敢當。
衆卿不諒,複表揚稱頌,朕實無德以當此,益深戒懼。
然君臣同德同心,於茲可見。
因蔔茲春晝,與諸卿痛飲,以識一時明良雅意。
此乃略去禮法而叙情義之舉。
雖不敢蹈前人夜飲荒淫,然春晝甚長,尚可同樂,務期盡歡。
縱有微愆,所不計也。
”閣臣奏道:“聖恩汪洋如此,真不獨君臣,直如父子矣。
臣等頂踵盡捐,何能報效,敢不領旨。
”天子又道:“朕見太祖高皇帝每宴群臣,必有詩歌嗚盛。
前欽天監臣奏文昌光亮,主有翰苑鴻儒為文明之助。
昨見諸臣賀表,句工字栉,多有奇才,真可稱一時之盛。
今當此春晝,夔龍并集,亦當有詞賦示後。
今日之盛,方不泯滅無傳。
”閣臣奏道:“唐虞赓歌,禹稷拜揚,自古聖帝良臣,類多如此。
聖谕即文明之首,當傳谕群臣,或頌或箴,或詩或賦,以少增巍煥之光。
”天子聞奏甚喜。
正談論間,忽見一雙白燕從半空中直飛至禦前,或左或右,乍上乍下。
其輕盈翩跹之态,宛如舞女盤旋,十分可愛。
天子停目視之,不覺聖情大悅。
因問道:“凡禽鳥皆貴白者,以為異種,此何說也?”閣臣奏道:“臣等學術短淺,不能深明其故。
以愚陋揣之,或亦孔子所稱“繪事後素”之意。
天子點首嘉歎,因複問道:“白燕在古人亦曾有相傳之佳題詠否?”閣臣奏道:“臣等待罪中書,政務倥偬,詞賦篇章實久荒疏,不複記憶。
乞宣谕翰林諸臣,當有知者。
” 天子未及開言,早有翰林院侍讀學士謝謙出班跪奏道:“白燕在漢唐未必無作,但無佳者流傳,故臣等俱未及見。
惟本朝國初,時大本七言律詩一首,摹寫工巧,脍炙一時,稱為名作。
後袁凱愛之,慕之,又病其形容太實,亦作七言律詩一首和之。
但虛摹其神情,亦為當時所稱,甚至有以為過於時作者。
此雖嗜好不同,然二詩實相伯仲。
白燕自有此二詩以立其極,故至今不聞更有作者。
”天子問道:“此二詩卿家記得否?”謝謙奏道:“臣記得。
”天子道:“卿既記得,可錄呈朕覽。
”遂命近臣給與筆劄。
謝謙領旨,因退歸原席,細将二詩錄出,呈與聖覽。
近臣接了,置於龍案之上。
天子展開一看,祇見時大本一詩道: 春色年年帶雪歸,海棠庭院月争輝。
珠簾十二中間卷,玉剪一雙高下飛。
天下公侯誇紫颔,國中俦侶尚烏衣。
江湖多少閑鷗鹭,宜與同盟伴釣矶。
袁凱一首道: 筆國飄零事已非,舊時王榭見應稀。
月明漢水初無影,雪滿梁園尚未歸。
柳絮池塘香入夢,梨花庭院冷侵衣。
趙家姊妹多相妒,莫遣昭陽殿裡飛。
天子細将二詩玩味,因讚歎道:“果然名不虛傳。
時作實中領趣,袁作虛處傳神,二詩實不相上下,終是先朝臣子有如此美才。
”又賞鑒了半晌,複問道:“爾在廷諸臣,亦俱擅文壇之望。
如有再賦《白燕》詩一首,可與時、袁并驅中原,則朕當有不次之賞。
” 衆臣聞命,彼此相顧,不敢奏對。
天子見衆臣默然,殊覺不悅。
因又說道:“衆臣濟濟多士,無一人敢於應诏,豈薄朕不足言詩耶,抑亦古今人才真不相及耶?”翰林官不得已,祇得上前奏道:“《白燕》一詩,諸臣既珥筆事主,豈不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