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關燈
小
中
大
稍後,禦手洗交給我一份關于排水時産生旋渦的科學講義,由于内容很有趣,下面簡單介紹一下。
北半球與南半球的旋渦方向是不同的,更準确地說,兩者的方向就像照鏡子般是相反的。
早在十九世紀,歐美物理學界就已發現了這種現象,将其命名為“科裡奧利效應”。
科裡奧利是十九世紀初的法國工程師,他首先提出這種物理效應。
所謂的“科裡奧利效應”,是指地球這個巨大球體不停地高速自轉對地球表面物體運動所帶來的影響;地球上不同的地點由于緯度不同,運動的速度也不同。
例如,在赤道上的人由于地球自轉的關系,在二十四小時内便做了四萬公裡的圓周運動,換算成時速相當于每小時一千六百七十公裡。
然而,當此人從赤道往極地方向移動時,他的圓周運動的半徑便越來越小,雖然二十四小時轉一圈的事實不變,但相對于空間而言,此人的運動速度漸漸變慢了,當他抵達極點,時速就變成了零。
當人置身相對于地球中心不同距離的地方,也會産生相同的現象。
例如高山山頂與山麓——由于在山頂能畫出更大的圓,時速也就增加了。
一旦下山,地球自轉産生的速度會慢慢減緩。
如果下到礦山坑道,旋轉運動的半徑就更小了,速度進一步減慢。
當到達地球中心時,時速即變為零。
當物體沿着地球的經線,也就是往南北方向移動時,因為速度變化而自然地引起偏向,也就是産生了偏移,此即“科裡奧利效應”。
這種偏移在物體不接觸地面做長距離運動時,就會明顯地表現出來。
假設在南邊用槍射擊北邊的目标,問題應該不大。
但由南往北發射洲際飛彈時,若無視這種偏移,就會影響彈頭落點的準确性。
具體來說,若從赤道往正北方發射導彈,在發射時,它有着往東的速度,這種能量是不變的。
但随着導彈往北前進,由于地球自身往東的速度減少了,導彈往東的速度大于地球自身往東的速度。
導彈就會慢慢往東方傾斜;同理,在南半球則往西方傾斜,兩者呈鏡像對稱。
不難想象,“科裡奧利效應”也對大氣、海水和江河的流動産生影響。
有地質學家認為,北半球向北流動的江河與南半球向南流動的江河對右岸的浸蝕作用都強于對左岸的浸蝕作用。
禦手洗還認為,文明的西進或大多數的城市向西邊擴展,也證明了某種程度的“科裡奧利效應”。
那麼,排水時的水流情況又如何?假設有一個非常大的圓桶,在桶的中心開了排水孔,用栓子塞住,然後裝滿水。
如果排水孔正好置于北極點上。
拔去栓子,桶内的水将邊受地球自轉的影響邊排出,就會産生逆時針旋轉,即左旋旋渦。
如果排水孔置于南極點上。
就會産生相反的旋轉,即産生右旋旋渦。
産生排水旋渦的力量,在極點最強大,随着接近赤道而漸漸減弱,到了赤道上則成為零。
南北半球産生的熱帶低氣壓方向,也證實了“科裡奧利效應”的推論。
禦手洗就是根據這個理論,從旋渦方向的不同,推測陶太身處的地方有可能橫跨南北兩半球。
不過禦手洗也強調,這畢竟是理論上的推論,實際上做排水實驗時也可能無法獲得上述的結果。
探究其原因,首先,把水裝入桶中所産生的水的旋渦運動會比我們想象中持續得更長,禦手洗把這種現象稱為“水的記憶”。
要完全消除“水的記憶”,達到靜水狀态,有時需曆時數天。
在沒有完全消除“水的記憶”的情況下排水,旋渦的方向可能會與裝水時産生的旋渦方向相同。
再者,如果桶子太小,那麼容器的形狀、内部表面的凹凸、排水孔形狀等因素的影響力,可能會大過地球自轉的輸入力,進而左右旋渦的方向。
此外,也要考慮氣溫的影響,排水前的水是否發生過某種運動,以及拔塞子時是否不夠小心等因素。
也就是隻有在内部表面光滑如鏡,且有完美圓筒狀的容器正中央設置排水孔,而且桶内的水必須完全處于靜水狀态,在一瞬間筆直向上打開塞子時。
才會形成符合“科裡奧利效應”理論的旋渦。
我們委托《F》周刊的藤谷做了調查,證實到一九八四年為止,旭屋在印尼确實擁有一棟公寓大樓,聽說目前已成為日系企業的員工宿舍。
一九八四年,旭屋将這棟公寓大樓出售了。
此外,旭屋在菲律賓擁有兩棟公寓大樓,新加坡有一棟,泰國有三棟;印尼雖然隻有一棟公寓大樓,他卻毫不猶豫地賣了出去。
據說該棟大樓位于雅加達北部安佐爾公園東邊盡頭的海邊。
于是,我和禦手洗一起搭機來到雅加達遠郊的斯卡魯諾·哈泰機場。
離開海關,出了機場大廳,我不禁吓了一跳。
在玻璃帷幕牆的大廳外,擠滿了膚色淺黑的人群。
發生什麼事了嗎?是不是有政府要人或電影明星到了?但這不是每天都有的事呀。
我想起了埃及,但開羅機場也不像這裡這樣亂哄哄【注】。
【注】見《水晶金字塔》。
擠出人群,來到機場前的廣場。
隻見奔馳車從眼前開過,接着又有幾輛日本車。
啊!這不很像東京嗎?但這隻是一瞬間的想法。
很快地,我就發現此地與日本的不同之處。
路上的車子雖然十輛中有九輛是日本車,但這些日本車卻都破破爛爛,而且是在日本基本絕迹的舊款汽車。
車門、車頂及擋泥闆上都是凹痕。
因為降雨少,又沒有清潔,車身黑糊糊的,肮髒不堪。
此地的空氣也與日本截然不同。
空氣幹燥,清新,做一下深呼吸,還可隐約聞到植物和果實的芳香。
一輛出租車開過來,當禦手洗招手攔下時,我才發現一群膚色淺黑的當地孩子向我圍上來。
他們身上發出南國特有的氣味,加上明亮的陽光,又使我想到了埃及,勾起我的南國情懷。
“請到安佐爾公園。
”禦手洗是說要去的地方吧——他用的不是英文。
他能說好幾種語言。
出租車開動後,這個國家的貧窮迅速在車窗外展現。
在路上行駛的車子,似乎越來越爛:有的窗戶被打破了,有的防撞杠凹陷成V字形,有的排氣管冒着濃煙,如喘氣老牛般地爬行着。
但這些車子幾乎都是日本車,如果隻注意車子的話,很容易會以為這裡是日本某個地方的城市。
可是在日本,絕對不可能見到這類舊款且破爛不堪的車子。
突然見到這般光景,如果不懷疑這是日本城市的話。
就一定會以為是核爆過後的景象了。
路上還行駛着奇怪的三輪汽車,很像我童年經常見到的小型貨車。
出租車從三輪汽車旁邊駛過,幾乎可見到
北半球與南半球的旋渦方向是不同的,更準确地說,兩者的方向就像照鏡子般是相反的。
早在十九世紀,歐美物理學界就已發現了這種現象,将其命名為“科裡奧利效應”。
科裡奧利是十九世紀初的法國工程師,他首先提出這種物理效應。
所謂的“科裡奧利效應”,是指地球這個巨大球體不停地高速自轉對地球表面物體運動所帶來的影響;地球上不同的地點由于緯度不同,運動的速度也不同。
例如,在赤道上的人由于地球自轉的關系,在二十四小時内便做了四萬公裡的圓周運動,換算成時速相當于每小時一千六百七十公裡。
然而,當此人從赤道往極地方向移動時,他的圓周運動的半徑便越來越小,雖然二十四小時轉一圈的事實不變,但相對于空間而言,此人的運動速度漸漸變慢了,當他抵達極點,時速就變成了零。
當人置身相對于地球中心不同距離的地方,也會産生相同的現象。
例如高山山頂與山麓——由于在山頂能畫出更大的圓,時速也就增加了。
一旦下山,地球自轉産生的速度會慢慢減緩。
如果下到礦山坑道,旋轉運動的半徑就更小了,速度進一步減慢。
當到達地球中心時,時速即變為零。
當物體沿着地球的經線,也就是往南北方向移動時,因為速度變化而自然地引起偏向,也就是産生了偏移,此即“科裡奧利效應”。
這種偏移在物體不接觸地面做長距離運動時,就會明顯地表現出來。
假設在南邊用槍射擊北邊的目标,問題應該不大。
但由南往北發射洲際飛彈時,若無視這種偏移,就會影響彈頭落點的準确性。
具體來說,若從赤道往正北方發射導彈,在發射時,它有着往東的速度,這種能量是不變的。
但随着導彈往北前進,由于地球自身往東的速度減少了,導彈往東的速度大于地球自身往東的速度。
導彈就會慢慢往東方傾斜;同理,在南半球則往西方傾斜,兩者呈鏡像對稱。
不難想象,“科裡奧利效應”也對大氣、海水和江河的流動産生影響。
有地質學家認為,北半球向北流動的江河與南半球向南流動的江河對右岸的浸蝕作用都強于對左岸的浸蝕作用。
禦手洗還認為,文明的西進或大多數的城市向西邊擴展,也證明了某種程度的“科裡奧利效應”。
那麼,排水時的水流情況又如何?假設有一個非常大的圓桶,在桶的中心開了排水孔,用栓子塞住,然後裝滿水。
如果排水孔正好置于北極點上。
拔去栓子,桶内的水将邊受地球自轉的影響邊排出,就會産生逆時針旋轉,即左旋旋渦。
如果排水孔置于南極點上。
就會産生相反的旋轉,即産生右旋旋渦。
産生排水旋渦的力量,在極點最強大,随着接近赤道而漸漸減弱,到了赤道上則成為零。
南北半球産生的熱帶低氣壓方向,也證實了“科裡奧利效應”的推論。
禦手洗就是根據這個理論,從旋渦方向的不同,推測陶太身處的地方有可能橫跨南北兩半球。
不過禦手洗也強調,這畢竟是理論上的推論,實際上做排水實驗時也可能無法獲得上述的結果。
探究其原因,首先,把水裝入桶中所産生的水的旋渦運動會比我們想象中持續得更長,禦手洗把這種現象稱為“水的記憶”。
要完全消除“水的記憶”,達到靜水狀态,有時需曆時數天。
在沒有完全消除“水的記憶”的情況下排水,旋渦的方向可能會與裝水時産生的旋渦方向相同。
再者,如果桶子太小,那麼容器的形狀、内部表面的凹凸、排水孔形狀等因素的影響力,可能會大過地球自轉的輸入力,進而左右旋渦的方向。
此外,也要考慮氣溫的影響,排水前的水是否發生過某種運動,以及拔塞子時是否不夠小心等因素。
也就是隻有在内部表面光滑如鏡,且有完美圓筒狀的容器正中央設置排水孔,而且桶内的水必須完全處于靜水狀态,在一瞬間筆直向上打開塞子時。
才會形成符合“科裡奧利效應”理論的旋渦。
我們委托《F》周刊的藤谷做了調查,證實到一九八四年為止,旭屋在印尼确實擁有一棟公寓大樓,聽說目前已成為日系企業的員工宿舍。
一九八四年,旭屋将這棟公寓大樓出售了。
此外,旭屋在菲律賓擁有兩棟公寓大樓,新加坡有一棟,泰國有三棟;印尼雖然隻有一棟公寓大樓,他卻毫不猶豫地賣了出去。
據說該棟大樓位于雅加達北部安佐爾公園東邊盡頭的海邊。
于是,我和禦手洗一起搭機來到雅加達遠郊的斯卡魯諾·哈泰機場。
離開海關,出了機場大廳,我不禁吓了一跳。
在玻璃帷幕牆的大廳外,擠滿了膚色淺黑的人群。
發生什麼事了嗎?是不是有政府要人或電影明星到了?但這不是每天都有的事呀。
我想起了埃及,但開羅機場也不像這裡這樣亂哄哄【注】。
【注】見《水晶金字塔》。
擠出人群,來到機場前的廣場。
隻見奔馳車從眼前開過,接着又有幾輛日本車。
啊!這不很像東京嗎?但這隻是一瞬間的想法。
很快地,我就發現此地與日本的不同之處。
路上的車子雖然十輛中有九輛是日本車,但這些日本車卻都破破爛爛,而且是在日本基本絕迹的舊款汽車。
車門、車頂及擋泥闆上都是凹痕。
因為降雨少,又沒有清潔,車身黑糊糊的,肮髒不堪。
此地的空氣也與日本截然不同。
空氣幹燥,清新,做一下深呼吸,還可隐約聞到植物和果實的芳香。
一輛出租車開過來,當禦手洗招手攔下時,我才發現一群膚色淺黑的當地孩子向我圍上來。
他們身上發出南國特有的氣味,加上明亮的陽光,又使我想到了埃及,勾起我的南國情懷。
“請到安佐爾公園。
”禦手洗是說要去的地方吧——他用的不是英文。
他能說好幾種語言。
出租車開動後,這個國家的貧窮迅速在車窗外展現。
在路上行駛的車子,似乎越來越爛:有的窗戶被打破了,有的防撞杠凹陷成V字形,有的排氣管冒着濃煙,如喘氣老牛般地爬行着。
但這些車子幾乎都是日本車,如果隻注意車子的話,很容易會以為這裡是日本某個地方的城市。
可是在日本,絕對不可能見到這類舊款且破爛不堪的車子。
突然見到這般光景,如果不懷疑這是日本城市的話。
就一定會以為是核爆過後的景象了。
路上還行駛着奇怪的三輪汽車,很像我童年經常見到的小型貨車。
出租車從三輪汽車旁邊駛過,幾乎可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