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回 宋武生巧娶才女 屈太史暫出都門
關燈
小
中
大
話說屈生同朱公子出了妓館來至街上,忙雇了一輛車,二人坐在車上議論,白秀英這女子算得有貌有才,可惜煙花淪落,看他面目尚有後福,日後不如怎樣結果。
朱公子道:“弟才說了一句頑話,姊丈就拼命飛跑,難道真怕白秀英拉着要嫁你麼?大約是表姊的阃教森嚴,走漏風聲有些不便,所以如此膽小?” 屈生道:“老弟差矣!你雖是頑話,但那女子何等激烈,萬一當真要從我,尋死覓活的鬧起來,納之耶棄之耶?棄之則有性命之虞,納之則何以告家中母妻?吳公降尊忘貴,以愛女贅我,婚來彌月,即入都會試,僥幸一第,即購美妾以歸,薄幸之名能辭否?我所以急避之不欲聞也。
” 朱公子道:“足見姊丈多情守禮,令人敬佩。
但許助四百金,有此項否?” 屈生道:“有之,弟之六百金真能慨助否?” 朱公子道:“小弟頗有積蓄,千金不難,況六百金。
一言既出,決不食言。
”二人談談說說,到了朱宅門首下車進去,争人開發了車錢,彼此囑咐休說出此事,這且不表。
再說陸生自那日見秀莫與屈朱二人哭訴情由,二人面許出資脫籍,臨别那一種依戀光景,看了恍然大悟:天下惟有真才實學方能動人,專靠着花錢,全是假意。
一向空費了許多金銀,何嘗有個知己?而今知悔,當奮志讀書,力求上進,若能博取功名,方對得過老母妻子。
那美人須無意中遇之,果是兩情相浃,自成知己,不是勉強的,我從今看破了。
主意既定,于是将書室收拾好了,日坐其中,溫習起詩書來了。
足不出戶,晝夜用功。
母妻見此情形,追問何故?陸生道:“屈家小後生,二十四歲竟入詞林,我比他大六歲,還是白丁,令人慚愧。
難道我不是人?偏要争氣讀書,求名到手才罷。
從今再不荒廢遊蕩了。
”母妻聞言心中大喜,暗中念佛說,這真是家門有幸,敗子回頭了。
這且按下不表。
單說河南省城有一個武生,姓宋名梓,号桐卿,年已二十八歲。
父母雙亡,止有胞叔秉初,是個廪生,分居單過。
那宋梓本來是小康之家,因為人慷慨好交,不善經營,複喜揮霍,父母故後不上幾年,競将家産蕩盡。
眼看衣食難繼,他卻并不知愁。
為人耿直,棄文習武,兩膀有千斤膂力。
遇着名師傳授,武藝精通,最善騎射,十九歲已進了武學,鄉試兩次都因誤考落第。
他叔父忽一日将他喚去,謂之曰:“汝年已二十八歲了,尚無家室,終日遊蕩,眼看饑寒。
如今我替休想出一條路來了,不知你願去不願?” 宋梓道:“叔父有何見谕,侄兒焉敢不尊!” 秉初道:“現在北京九門提督霍大人是同鄉,他當初未遇時,曾受過你祖父恩惠,他如今身貴,幸不忘舊,常寄信來探問我家景況。
我想如今我寫一封信,命你帶去見他,求他提拔,收在标下當差,遇有機緣保舉一個小功名,日後還有出頭之日。
你去不去?” 宋梓道:“既有此一條路,侄兒求之不得,請叔父就寫信,侄兒速即動身。
” 秉初道:“論你的武藝,軍營中很可以去得。
就是那混花錢這一樁脾氣要改了才好。
但此番上路,一切路費必須多帶,我又無力,向何處告貸呢?” 宋梓道:“叔父放心,侄兒既出門,那住房就有用不着,何不将房子賣了做盤費,大約夠了。
” 秉初道:“也止好如此。
”果然托人說合,将宋梓住房八間賣與人,得價百餘金,秉初全數交與宋梓帶在身邊,以備到京用度。
又叮囑道:“出門不比在家,諸事要儉省。
”宋梓答應:“遵命,謹記在心。
” 秉初遂寫了一封結實哀苦的信函,求霍公提拔前程。
寫好了信,封固交與宋梓,命他到了京城親自去投信求見,寫個手本随帶着。
擇了吉日,宋梓拜辭叔父,離了河南往京師而去。
走了十一日,已抵都門,先投客店住宿,問明提督衙門所在,次日持了書信手本來到衙門中,将信與手本交于門上,婉言相告,托其回明要求見的。
門上問了來曆,知是大人同鄉,接了書信手本入内回禀霍公。
那霍公是河南武舉,投效軍營,出征立功,
朱公子道:“弟才說了一句頑話,姊丈就拼命飛跑,難道真怕白秀英拉着要嫁你麼?大約是表姊的阃教森嚴,走漏風聲有些不便,所以如此膽小?” 屈生道:“老弟差矣!你雖是頑話,但那女子何等激烈,萬一當真要從我,尋死覓活的鬧起來,納之耶棄之耶?棄之則有性命之虞,納之則何以告家中母妻?吳公降尊忘貴,以愛女贅我,婚來彌月,即入都會試,僥幸一第,即購美妾以歸,薄幸之名能辭否?我所以急避之不欲聞也。
” 朱公子道:“足見姊丈多情守禮,令人敬佩。
但許助四百金,有此項否?” 屈生道:“有之,弟之六百金真能慨助否?” 朱公子道:“小弟頗有積蓄,千金不難,況六百金。
一言既出,決不食言。
”二人談談說說,到了朱宅門首下車進去,争人開發了車錢,彼此囑咐休說出此事,這且不表。
再說陸生自那日見秀莫與屈朱二人哭訴情由,二人面許出資脫籍,臨别那一種依戀光景,看了恍然大悟:天下惟有真才實學方能動人,專靠着花錢,全是假意。
一向空費了許多金銀,何嘗有個知己?而今知悔,當奮志讀書,力求上進,若能博取功名,方對得過老母妻子。
那美人須無意中遇之,果是兩情相浃,自成知己,不是勉強的,我從今看破了。
主意既定,于是将書室收拾好了,日坐其中,溫習起詩書來了。
足不出戶,晝夜用功。
母妻見此情形,追問何故?陸生道:“屈家小後生,二十四歲竟入詞林,我比他大六歲,還是白丁,令人慚愧。
難道我不是人?偏要争氣讀書,求名到手才罷。
從今再不荒廢遊蕩了。
”母妻聞言心中大喜,暗中念佛說,這真是家門有幸,敗子回頭了。
這且按下不表。
單說河南省城有一個武生,姓宋名梓,号桐卿,年已二十八歲。
父母雙亡,止有胞叔秉初,是個廪生,分居單過。
那宋梓本來是小康之家,因為人慷慨好交,不善經營,複喜揮霍,父母故後不上幾年,競将家産蕩盡。
眼看衣食難繼,他卻并不知愁。
為人耿直,棄文習武,兩膀有千斤膂力。
遇着名師傳授,武藝精通,最善騎射,十九歲已進了武學,鄉試兩次都因誤考落第。
他叔父忽一日将他喚去,謂之曰:“汝年已二十八歲了,尚無家室,終日遊蕩,眼看饑寒。
如今我替休想出一條路來了,不知你願去不願?” 宋梓道:“叔父有何見谕,侄兒焉敢不尊!” 秉初道:“現在北京九門提督霍大人是同鄉,他當初未遇時,曾受過你祖父恩惠,他如今身貴,幸不忘舊,常寄信來探問我家景況。
我想如今我寫一封信,命你帶去見他,求他提拔,收在标下當差,遇有機緣保舉一個小功名,日後還有出頭之日。
你去不去?” 宋梓道:“既有此一條路,侄兒求之不得,請叔父就寫信,侄兒速即動身。
” 秉初道:“論你的武藝,軍營中很可以去得。
就是那混花錢這一樁脾氣要改了才好。
但此番上路,一切路費必須多帶,我又無力,向何處告貸呢?” 宋梓道:“叔父放心,侄兒既出門,那住房就有用不着,何不将房子賣了做盤費,大約夠了。
” 秉初道:“也止好如此。
”果然托人說合,将宋梓住房八間賣與人,得價百餘金,秉初全數交與宋梓帶在身邊,以備到京用度。
又叮囑道:“出門不比在家,諸事要儉省。
”宋梓答應:“遵命,謹記在心。
” 秉初遂寫了一封結實哀苦的信函,求霍公提拔前程。
寫好了信,封固交與宋梓,命他到了京城親自去投信求見,寫個手本随帶着。
擇了吉日,宋梓拜辭叔父,離了河南往京師而去。
走了十一日,已抵都門,先投客店住宿,問明提督衙門所在,次日持了書信手本來到衙門中,将信與手本交于門上,婉言相告,托其回明要求見的。
門上問了來曆,知是大人同鄉,接了書信手本入内回禀霍公。
那霍公是河南武舉,投效軍營,出征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