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回 呂子明戰死濮陽城 司馬懿退屯東阿縣
關燈
小
中
大
兵消息,知道呂蒙必死,令人飛報伯言。
接連聽得呂蒙全軍覆沒,十分傷感,再令人告知陸遜,會商進止,一面整兵靜候迎戰。
不到數日,陸遜得了消息,知道山東決不能守,防多力分,徒傷士卒,與丁奉孫琳,棄了曆城,來到兖州,會見甘甯,決計退兵,再退下邳,會合淩統,還兵濠泗,分防淮北淮南各地。
不徒失了山東,連西肥河一帶地方,因合肥中梗,亦不能守;四五萬精兵,六員大将,盡喪沙場,陸遜甘甯,會奏請罪。
孫權發書看道: 臣甯臣遜,死罪死罪!自劉備得關輔汾晉之地,而三分之勢破,自王姬歸甯不反,而孫劉之交離。
禍結兵連,江湖魚爛!勢之所迫,不能不戰,積仇日深,雖欲不戰,亦不可得。
曹彰北救幽州,讓我山東之地,我不取之,必為敵有,由山東以窺淮北,建瓴直下,形勢日危!臣遜與前都督臣蒙,是以不俟命而行,銳師疾進,撫定山東,非敢徼功,亦聊固吾圉耳!臣遜西救濮陽,付托非人,遂失合肥,臣罪大矣!不蒙顯戮,令期後效,而敵勢日強,狼奔豕突,濮陽一戰,全軍覆沒,精兵良将,聚而殲旃!臣等亦有肺腸,甯惜同盡,但恐國家兵力,斬絕無遺,虜馬臨江,将何為繼?商之諸将,皆請退師,扼守濠泗,亡羊補牢。
失地喪師,上幹國紀,此而不戮,何以為國?乞大王另選賢将,接統屯軍,臣甯臣遜,當歸死司敗,以謝陣亡将士,而上伸明主之法! 權聞呂蒙諸将陣亡,流涕言道:“文響既亡,子明複殒,悠悠長江,吾其已乎?”令厚恤呂蒙諸将家屬,賜甘甯陸遜手書道: 謀國在人,不濟者命,時賢殄瘁,所恃伊何,二卿勉之,與國存亡可也!過自損抑,複何為乎?江淮諸事,一以付卿矣! 甘甯陸遜二将,接到孫權手書,感激流涕,效死自誓;權自此病勢日重。
張飛徐庶,兵不血刃,直抵合肥,會晤趙雲,自然欣喜,休息十日,再行出發。
那司馬懿敗到東阿,聞得吳軍棄了曆城,被姜維奪取,急令劉晔于禁分據聊城高唐各地,鄧艾鐘會分據館陶肥城各地,散據要隘,人自為戰。
司馬懿與張郃呂虔滿奮自據東阿,互相策應。
馬超兵到東阿,即刻将城團團圍住,下令軍中,司馬懿已入絕地,諸将分城防守,如曹兵逸出何方,即系何人之罪,無分将卒,定斬不饒。
正是: 方脫天羅,又入地網。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異史氏曰:淮北既失,齊東複危,則還救淮南更較往救濮陽尤為重要;陸伯言盡心國事,亦隻剩來去匆匆,莫展一籌。
昔者諸交不服調度,尚能忍辱負重以圖功,今茲将士無不受命,乃終安内固外而無術,馳驅往複,徒屯兵曆下之郊,坐待呂蒙之死,伯言于此,當自歎老師失敵,置三軍于無用之地,命也何如!今之牢把關隘,不得妄動,與昔無以異也;今之獎勵将士,廣布守禦,與昔亦無以異也。
而諸葛首尾分兵,綿延千裡,相拒為守,持久勿動,使諸要害布防皆固,又何異連營五六百裡,相守經七八月之時。
然而伯言無變可乘,無奇可出,情勢不異,而成敗迥殊,豈非兵疲意阻,轉在吳軍,法度精專,全歸漢将乎?是則作者翻案之妙,直入軍事骨髓,雖伯言複生,亦當五體投地。
重以元直料故,斷明吳魏形勢,以蹇懿蒙,得其所先,呂蒙雖勇,烏得不死!伯言雖智,烏得為救!論漢家之撻伐,前時自先魏而後吳,論勁敵之剪除,此日自先吳而後魏。
蓋呂蒙不死,大難未易弭平,司馬灰燃,成功不知何日,此又蜀之亡也,遲之又久,至晉而始平吳之戒也。
今舉江東子弟之精銳,盡殲于魏軍之前,時不可失,則吳魏以合,而亦罹于同亡矣。
至呂蒙死,而山東亦不戰自定,伯言乘高守險之能,終亦爾爾,舊日之案,尚何待一翻哉。
呂子明白衣渡江,以襄樊失陷,龐令名擡榇出戰,終亦遭擒,乃乘虛而制荊州之後,以死雲長也,雲長死而蒙亦旋死,演義有雲長顯聖之說,時謂蒙死于龐德可也。
龐德擡榇,而今蒙唱挽歌千古同奇,是德與蒙同其出喪,雲長之仇得複,雖曰又死一龐德,亦可也。
本書謂張飛一矛,刺落馬下,固許兄弟複仇之義,而龐豐加上一戟,結果性命,此蒙仍死于龐姓之手,果不異也。
乃有蔣欽孫峻陪死,吳軍血戰不退,死亦數萬,則作者于嬉笑怒罵之中,尚非深薄呂蒙,特以其不明大義,顧終與今日勇于私戰者異耳,何竟呂蒙之不如者愈多也。
陸遜之議收山東,原為屏蔽江淮,保障吳封,不意濮陽一戰,山東原壁歸還,并合肥一帶,亦不能守,吳亡更迫,則司馬令代受兵之計勝失。
昔司馬勝,而孔明有自貶之表章,鄧艾勝,而姜維有自貶之表章, 今陸遜共甘甯亦同表請貶,而表文慷慨,可令淚下!是一司馬在,無論勝負,皆使吳蜀元臣,不得自安若此,雖今昔異勢猶然;則司馬之材,至為吳蜀所不敵也!吾故謂司馬奸詐,出曹操上,吳今欲不間接亡于司馬之手,何可得哉!
接連聽得呂蒙全軍覆沒,十分傷感,再令人告知陸遜,會商進止,一面整兵靜候迎戰。
不到數日,陸遜得了消息,知道山東決不能守,防多力分,徒傷士卒,與丁奉孫琳,棄了曆城,來到兖州,會見甘甯,決計退兵,再退下邳,會合淩統,還兵濠泗,分防淮北淮南各地。
不徒失了山東,連西肥河一帶地方,因合肥中梗,亦不能守;四五萬精兵,六員大将,盡喪沙場,陸遜甘甯,會奏請罪。
孫權發書看道: 臣甯臣遜,死罪死罪!自劉備得關輔汾晉之地,而三分之勢破,自王姬歸甯不反,而孫劉之交離。
禍結兵連,江湖魚爛!勢之所迫,不能不戰,積仇日深,雖欲不戰,亦不可得。
曹彰北救幽州,讓我山東之地,我不取之,必為敵有,由山東以窺淮北,建瓴直下,形勢日危!臣遜與前都督臣蒙,是以不俟命而行,銳師疾進,撫定山東,非敢徼功,亦聊固吾圉耳!臣遜西救濮陽,付托非人,遂失合肥,臣罪大矣!不蒙顯戮,令期後效,而敵勢日強,狼奔豕突,濮陽一戰,全軍覆沒,精兵良将,聚而殲旃!臣等亦有肺腸,甯惜同盡,但恐國家兵力,斬絕無遺,虜馬臨江,将何為繼?商之諸将,皆請退師,扼守濠泗,亡羊補牢。
失地喪師,上幹國紀,此而不戮,何以為國?乞大王另選賢将,接統屯軍,臣甯臣遜,當歸死司敗,以謝陣亡将士,而上伸明主之法! 權聞呂蒙諸将陣亡,流涕言道:“文響既亡,子明複殒,悠悠長江,吾其已乎?”令厚恤呂蒙諸将家屬,賜甘甯陸遜手書道: 謀國在人,不濟者命,時賢殄瘁,所恃伊何,二卿勉之,與國存亡可也!過自損抑,複何為乎?江淮諸事,一以付卿矣! 甘甯陸遜二将,接到孫權手書,感激流涕,效死自誓;權自此病勢日重。
張飛徐庶,兵不血刃,直抵合肥,會晤趙雲,自然欣喜,休息十日,再行出發。
那司馬懿敗到東阿,聞得吳軍棄了曆城,被姜維奪取,急令劉晔于禁分據聊城高唐各地,鄧艾鐘會分據館陶肥城各地,散據要隘,人自為戰。
司馬懿與張郃呂虔滿奮自據東阿,互相策應。
馬超兵到東阿,即刻将城團團圍住,下令軍中,司馬懿已入絕地,諸将分城防守,如曹兵逸出何方,即系何人之罪,無分将卒,定斬不饒。
正是: 方脫天羅,又入地網。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異史氏曰:淮北既失,齊東複危,則還救淮南更較往救濮陽尤為重要;陸伯言盡心國事,亦隻剩來去匆匆,莫展一籌。
昔者諸交不服調度,尚能忍辱負重以圖功,今茲将士無不受命,乃終安内固外而無術,馳驅往複,徒屯兵曆下之郊,坐待呂蒙之死,伯言于此,當自歎老師失敵,置三軍于無用之地,命也何如!今之牢把關隘,不得妄動,與昔無以異也;今之獎勵将士,廣布守禦,與昔亦無以異也。
而諸葛首尾分兵,綿延千裡,相拒為守,持久勿動,使諸要害布防皆固,又何異連營五六百裡,相守經七八月之時。
然而伯言無變可乘,無奇可出,情勢不異,而成敗迥殊,豈非兵疲意阻,轉在吳軍,法度精專,全歸漢将乎?是則作者翻案之妙,直入軍事骨髓,雖伯言複生,亦當五體投地。
重以元直料故,斷明吳魏形勢,以蹇懿蒙,得其所先,呂蒙雖勇,烏得不死!伯言雖智,烏得為救!論漢家之撻伐,前時自先魏而後吳,論勁敵之剪除,此日自先吳而後魏。
蓋呂蒙不死,大難未易弭平,司馬灰燃,成功不知何日,此又蜀之亡也,遲之又久,至晉而始平吳之戒也。
今舉江東子弟之精銳,盡殲于魏軍之前,時不可失,則吳魏以合,而亦罹于同亡矣。
至呂蒙死,而山東亦不戰自定,伯言乘高守險之能,終亦爾爾,舊日之案,尚何待一翻哉。
呂子明白衣渡江,以襄樊失陷,龐令名擡榇出戰,終亦遭擒,乃乘虛而制荊州之後,以死雲長也,雲長死而蒙亦旋死,演義有雲長顯聖之說,時謂蒙死于龐德可也。
龐德擡榇,而今蒙唱挽歌千古同奇,是德與蒙同其出喪,雲長之仇得複,雖曰又死一龐德,亦可也。
本書謂張飛一矛,刺落馬下,固許兄弟複仇之義,而龐豐加上一戟,結果性命,此蒙仍死于龐姓之手,果不異也。
乃有蔣欽孫峻陪死,吳軍血戰不退,死亦數萬,則作者于嬉笑怒罵之中,尚非深薄呂蒙,特以其不明大義,顧終與今日勇于私戰者異耳,何竟呂蒙之不如者愈多也。
陸遜之議收山東,原為屏蔽江淮,保障吳封,不意濮陽一戰,山東原壁歸還,并合肥一帶,亦不能守,吳亡更迫,則司馬令代受兵之計勝失。
昔司馬勝,而孔明有自貶之表章,鄧艾勝,而姜維有自貶之表章, 今陸遜共甘甯亦同表請貶,而表文慷慨,可令淚下!是一司馬在,無論勝負,皆使吳蜀元臣,不得自安若此,雖今昔異勢猶然;則司馬之材,至為吳蜀所不敵也!吾故謂司馬奸詐,出曹操上,吳今欲不間接亡于司馬之手,何可得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