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回 公孫淵獻俘幽州城 司馬懿坐困延津縣
關燈
小
中
大
地,請都督決定方針,作何死法?末将等願生死相随,決不欲忍恥偷生,苟延旦夕也!”
司馬懿見群情憤激,破涕為笑道:“各位将軍,既誓死相從,絕不能坐以待弊;漢兵方面,惟黃忠一軍,兵力稍弱,我以全軍攻破黃忠,既足以壯士氣,亦可以挫敵勢也。
”衆将齊道:“都督之言,洞悉敵情,願聽分示。
”司馬懿便指派道:“俊義将前軍,典許二将軍為左右翼,文則将後軍,鐘鄧二将軍為左右翼,全軍突出,直撲黃忠,得勝即回,再圖良策。
”張郃于禁率領四将,馬上出城,直攻黃忠營壘。
司馬懿與劉晔親督将士,分守各城。
黃忠軍隊,雖有三萬,大将隻有一人,孔明原不放心,見趙雲兵到,距離甚近,方才放下心來,叫黃忠持重勿出。
誰知司馬懿看出破綻,吩咐衆将聚攻黃忠。
延津城裡城外曹兵,直攻黃忠營寨,人人奮勇,個個逞強,将便自攻破。
黃忠與韓雍馬凱三人,冒死抵敵,曹兵殺入,翻江攪海,全軍大亂,看看已敗到萬分危險。
那趙雲聞知黃忠危急,忙令妻子馬雲騄守住大營,自與嚴壽張翼黃武關索四将率兵來救,五匹馬當先殺入陣中,曹兵望風披靡。
趙雲大叫道:“老将軍休要着慌,某家來也!”黃忠見趙雲來到,精神陡長,敗殘人馬,也就自行集合,回軍再戰。
張郃因都督有令在先,呼哨一聲,領了五将,招呼本部人馬,殺出漢營,趙雲黃忠也不進追。
張郃等大獲全勝,回到大營,司馬懿自出迎諸将道:“将士同心,故而獲勝,亦先皇在天之靈,有以默佑之也!願長保此心,共濟艱巨耳。
”諸将皆下馬遜謝,齊呼先皇萬歲。
曹兵得勝,士氣自長。
那黃忠敗退回營,來到元帥面前請罪。
孔明笑道:“獸猶鬥,而況人乎!老将軍兵力太薄,敵人以全力進犯,猝不及防,緻有此敗,此乃亮之失于調度,非老将軍之過也!幸勿自損,徐圖報複。
”黃忠謝過。
孔明問道:“老将軍所部損失若幹?”黃忠道:“兵士損失萬餘人,偏裨将校損失十餘人!”孔明道:“老将軍權請回營,當令子龍撥兵相助。
”黃忠即領命回營。
黃忠去後,孔明遂令趙雲撥馬忠關索部兵萬人,幫助黃忠;又以北道平定,令馬超速調李嚴回延津大營,以厚兵力。
吩咐衆将将延津遠遠圍定,環城築壘,取土成溝,溝中遍插竹簽蒺藜,軍隊更番了望,相機迎拒,俟彼糧絕,必将坐斃,不必仰攻,徒傷士卒。
衆将依計進行。
司馬懿見漢兵築壘圍城,令諸将更番出戰,以擾工作。
孔明自督諸将,随機應付,一月以後,全工告成。
正是: 虎狼入阱,空施炰烋;鹦鹉在笯,徒聽言語。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異史氏曰:嘗讀演義郭嘉遺計定遼東一回,甚歎袁氏子孫末路途窮,何至困厄如斯也。
今讀本書,始幸有此一回,得為報複曹氏子孫之地,作者文思,毋乃太巧欤!夫操祭墓,而述本初起兵之志曰:吾将南據于河,北阻燕代,兼沙漠之衆,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濟。
是固本初之夙志,而譚尚相攻,自取覆滅,乃至遼西奔烏桓而敗,遼東投公孫而見殺,授首于人,匣行萬裡,徒贻操以哭“哀哉奉孝,傷哉奉孝”之名,豈非任天下之智力,禦之以道,不如曹操之有以自鳴其得意者乎。
令懿南據于河,彪熊北阻燕代,而俱不得,彰且往兼沙漠之衆矣。
是南向以失天下之秋,蔑以克濟,獲履本初之志,而不得如本初之願,一如昨日。
乃兄弟相攜,複至敗亡,而遼東共投公孫,卒成授首,傳邊萬裡,丕休顱骨,亦不胫而入榆關,郭奉孝果安在也?靈芸奉鸩,何異伏後之世子捐生;曹休揮戈,何異曹髦之驅車南阙;天地報複之情,恐胥盡于作者筆底而必令曹丕得食袁氏之報者,又以甄氏之納,操謂真為吾兒之婦,則袁熙之死,烏可不令曹丕真如袁氏之兒耶!得此一回,本初固可瞑目,吾不意讀演義袁譚首級号令後,又得讀本書,複見丕休首級号令軍前,則譚也,尚也,熙也,能毋一門同快,而俱瞑目乎哉! 先主猇亭,而有黃忠之敗,諸葛祁山,而有趙雲之敗,前回既将趙雲兵敗寫卻一次,此回乃将黃忠兵敗往事重補一提。
而趙雲之救不必興苞,黃忠之救,仍是趙雲,則筆法自有變幻。
然趙雲膽大,每喜深入,故封邱之挫,即戒深入之危;而黃忠不老,動喜逞強,則獨當一面,乃有延津之敗;此固不易演義筆墨之精神,用存忠雲本來之面目。
若其戰陣風雲,則逐回變化,情境如真,是為演義所不及,而亦未有者也。
但亦無非料故乘虛,兩番均寫足一個司馬懿,究又非如演義之于雲忠獲救,大緻雷同,是本書所以可作軍書讀,而演義隻能作演義讀也。
”衆将齊道:“都督之言,洞悉敵情,願聽分示。
”司馬懿便指派道:“俊義将前軍,典許二将軍為左右翼,文則将後軍,鐘鄧二将軍為左右翼,全軍突出,直撲黃忠,得勝即回,再圖良策。
”張郃于禁率領四将,馬上出城,直攻黃忠營壘。
司馬懿與劉晔親督将士,分守各城。
黃忠軍隊,雖有三萬,大将隻有一人,孔明原不放心,見趙雲兵到,距離甚近,方才放下心來,叫黃忠持重勿出。
誰知司馬懿看出破綻,吩咐衆将聚攻黃忠。
延津城裡城外曹兵,直攻黃忠營寨,人人奮勇,個個逞強,将便自攻破。
黃忠與韓雍馬凱三人,冒死抵敵,曹兵殺入,翻江攪海,全軍大亂,看看已敗到萬分危險。
那趙雲聞知黃忠危急,忙令妻子馬雲騄守住大營,自與嚴壽張翼黃武關索四将率兵來救,五匹馬當先殺入陣中,曹兵望風披靡。
趙雲大叫道:“老将軍休要着慌,某家來也!”黃忠見趙雲來到,精神陡長,敗殘人馬,也就自行集合,回軍再戰。
張郃因都督有令在先,呼哨一聲,領了五将,招呼本部人馬,殺出漢營,趙雲黃忠也不進追。
張郃等大獲全勝,回到大營,司馬懿自出迎諸将道:“将士同心,故而獲勝,亦先皇在天之靈,有以默佑之也!願長保此心,共濟艱巨耳。
”諸将皆下馬遜謝,齊呼先皇萬歲。
曹兵得勝,士氣自長。
那黃忠敗退回營,來到元帥面前請罪。
孔明笑道:“獸猶鬥,而況人乎!老将軍兵力太薄,敵人以全力進犯,猝不及防,緻有此敗,此乃亮之失于調度,非老将軍之過也!幸勿自損,徐圖報複。
”黃忠謝過。
孔明問道:“老将軍所部損失若幹?”黃忠道:“兵士損失萬餘人,偏裨将校損失十餘人!”孔明道:“老将軍權請回營,當令子龍撥兵相助。
”黃忠即領命回營。
黃忠去後,孔明遂令趙雲撥馬忠關索部兵萬人,幫助黃忠;又以北道平定,令馬超速調李嚴回延津大營,以厚兵力。
吩咐衆将将延津遠遠圍定,環城築壘,取土成溝,溝中遍插竹簽蒺藜,軍隊更番了望,相機迎拒,俟彼糧絕,必将坐斃,不必仰攻,徒傷士卒。
衆将依計進行。
司馬懿見漢兵築壘圍城,令諸将更番出戰,以擾工作。
孔明自督諸将,随機應付,一月以後,全工告成。
正是: 虎狼入阱,空施炰烋;鹦鹉在笯,徒聽言語。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異史氏曰:嘗讀演義郭嘉遺計定遼東一回,甚歎袁氏子孫末路途窮,何至困厄如斯也。
今讀本書,始幸有此一回,得為報複曹氏子孫之地,作者文思,毋乃太巧欤!夫操祭墓,而述本初起兵之志曰:吾将南據于河,北阻燕代,兼沙漠之衆,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濟。
是固本初之夙志,而譚尚相攻,自取覆滅,乃至遼西奔烏桓而敗,遼東投公孫而見殺,授首于人,匣行萬裡,徒贻操以哭“哀哉奉孝,傷哉奉孝”之名,豈非任天下之智力,禦之以道,不如曹操之有以自鳴其得意者乎。
令懿南據于河,彪熊北阻燕代,而俱不得,彰且往兼沙漠之衆矣。
是南向以失天下之秋,蔑以克濟,獲履本初之志,而不得如本初之願,一如昨日。
乃兄弟相攜,複至敗亡,而遼東共投公孫,卒成授首,傳邊萬裡,丕休顱骨,亦不胫而入榆關,郭奉孝果安在也?靈芸奉鸩,何異伏後之世子捐生;曹休揮戈,何異曹髦之驅車南阙;天地報複之情,恐胥盡于作者筆底而必令曹丕得食袁氏之報者,又以甄氏之納,操謂真為吾兒之婦,則袁熙之死,烏可不令曹丕真如袁氏之兒耶!得此一回,本初固可瞑目,吾不意讀演義袁譚首級号令後,又得讀本書,複見丕休首級号令軍前,則譚也,尚也,熙也,能毋一門同快,而俱瞑目乎哉! 先主猇亭,而有黃忠之敗,諸葛祁山,而有趙雲之敗,前回既将趙雲兵敗寫卻一次,此回乃将黃忠兵敗往事重補一提。
而趙雲之救不必興苞,黃忠之救,仍是趙雲,則筆法自有變幻。
然趙雲膽大,每喜深入,故封邱之挫,即戒深入之危;而黃忠不老,動喜逞強,則獨當一面,乃有延津之敗;此固不易演義筆墨之精神,用存忠雲本來之面目。
若其戰陣風雲,則逐回變化,情境如真,是為演義所不及,而亦未有者也。
但亦無非料故乘虛,兩番均寫足一個司馬懿,究又非如演義之于雲忠獲救,大緻雷同,是本書所以可作軍書讀,而演義隻能作演義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