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回 賦歸甯孫夫人不歸 下密诏漢獻帝不密

關燈
“隻借一觀,誰要他來!”帝答道:“此物決不能借。

    ”歆大怒道:“此寶原系魏王送與陛下,魏王借觀,陛下都不答應,為何卻輕輕送與劉備?”穆順見事已敗露,走上前來叫道:“華歆逆賊!送傳國玺與劉備,都系我一人主意,是我親自送去,與陛下娘娘,都不相幹!”華歆吩咐左右将穆順綁了,帶出宮去。

    回頭望着帝後道:“待我訊出實情,再來與你二人算帳。

    ”随押着穆順,來見曹操。

     曹操正在那裡拷問伏完,伏完死不招認,曹操一見穆順,笑道:“穆監,你多受風霜辛苦了!”穆順道:“為國盡忠,敢雲辛苦!”操問穆順,送玺是何人主意?穆順道:“是我見你這逆賊,帶劍入宮,威逼陛下,心中不忿,私盜傳國玺,送到荊州,交關将軍收了,要他火速送入西川,教皇叔即登大寶,重興漢室。

    ”曹操道:“你見關将軍,關将軍是怎樣說法?”穆順道:“關将軍怒發沖冠,言當日許田射獵時,悔不殺了你這個逆賊。

    ”操大怒,教将穆順伏完,一同斬首,二人至死,大罵不絕。

    又叫殺了伏完全家,吩咐華歆領兵入宮,看守帝後,靜候後命。

    正是: 不密失臣,龍困豫且之網;何緣作賊,鸠媒帝後之杯。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異史氏曰:演義孫夫人之歸,以計歸者也。

    周善下書,國太病危,隻是孫權搗鬼,誣母病危則不孝:謊妹離夫則不義;棄孝義于千秋,而一心去想荊州,是孫權不成人子極矣。

    再寫趙雲截江奪回阿鬥,原定擄人獨子,勒贖荊州之計又不成;乃隻空将一妹騙回,緻逼下枭姬沉江之事。

    如此孫權,直同盜賊行為,豺狼面目,厥後孫夫人見母無病,既無如何下文,吳國太見女大歸,亦無他項異論,又皆為太背前文,無可理解者。

    今就周瑜一死,年老憂多,觸處生悲,竟将國太寫成真病,病有真因,于是趙姬陳言,孫權提醒,光明正大,接妹而歸,以解母懷,獲痊親疾,則孫權孝義,可無愧見稱于江東,并可回顧演義前文不少,不僅可作翻案讀也。

    夾寫關公大義薄雲,倫常懇切,恭送歸舟,暗為不報皇叔,代主聽行作一補筆,周旋得好。

    因入徐庶深思顧慮,遠見枨觸一段議論,更為下文不歸作伏筆,有山回水轉一徑通幽之妙。

    而亦寫雲長自雲長,徐庶自徐庶,人物不同之筆,所必應有别者也。

     漢末喪亂,始于桓靈崇信宦官,中涓既橫,外戚乘之,以至朝政大非,盜賊蜂起,天下分崩,乃開三國之局。

    不圖易祚當塗,炎劉将絕之際,外戚乃有伏完,中涓乃有穆順,二人忠義,邁轶等倫,卒不可不特筆以書,斯誠芳草尚存于十步者。

    故本書于穆順由許入川,由川回許,一來一去,皆詳筆叙之,又不以宦官之筆狀之,曰商人,曰溫文爾雅,曰先生,曰足下,前後兩回文宇除伏完口呼外,胥不以内相公公等字樣相稱,此均一字所褒者也。

    至玉玺既入西川,身無所挾;此與演義藏書發内,以緻倒戴其帽之情,便自不同。

    出入宮門,尚何所懼而洩其密,乃以風塵滿面見疑,遂有暗令曹妃密伺之舉,文心至巧,而亦誅操并及其女之筆籍翻伏完三族罪案,以見賊女難賢,不免連坐,内入助逆,則又片言而貶者也。

    一褒一貶,穆順伏完,縱辱漢末宦官國戚之次,甯不獨有千秋。

     逼宮案内如華歆郗慮之徒,春秋大義在所必誅,自不惜甚其大惡,既入宮而索玺,複辱帝以算帳,更以領兵監守帝後之罪盡加其身,使惡如邱山之積,而後世人欲食其肉之忿毒,乃下逮九幽,莫知所屈。

    在演義則如彼,在本書又如此,是乃雙料罪人矣。

    不寫杖殺伏後者,不許操可加罪于君後而殺之也。

    殺穆順僅及其身,殺伏完僅及全家,又皆不許操得行三族之誅也。

    翻案之中,其義之嚴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