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回 曹孟德計阻臨潼縣 諸葛亮兵伐白水關
關燈
小
中
大
主公,即是效忠漢室,何不下馬投降?”嚴顔見事已至此,隻好依着趙雲,衆将亦停住兵刃,嚴顔同趙雲并馬入城。
正是: 五丁開蜀,終輸上将之威;萬馬渡江,初定中興之業。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異史氏曰:馬超馳驟關中,知入無人之境,曹兵雖厚,而不能敵之理由,叙來情勢,知在目前,優劣顯分,勝敗之局自判,雖愚者亦能明之矣。
及至曹操親征,第一先守函谷以遏共前,次由風陵上遊偷渡以拊其背;更取間道,令漢中兵馬出褒斜棧道,暗襲長安,以攻其側:複越蕭關,囑楊阜韋康乘便截擊,以斷其後;又于骊山之尾遍設疑兵,正軍之次,應以援兵,可謂出全力以制勝,策必勝而後動者也。
國手自布一局,仍須再設一局以破之。
而前人又有一局在側相印證,欲于此中出奇角勝,誠有得布一子皆難之勢!令皆從容布之,而所布兩局對子之棋,竟各如其相敵之棋分。
史載曹操破超後,自驕之語,立為黯然奪色。
且見昔者徒弄反間之無能,曾何必又多許以割地也。
夫始知孟德新書,是可竟燒之矣。
演義寫操有馬兒不死之言,激動一個夏侯淵;又以馬超不可輕敵,及不減呂布之勇,前後二言,激動一個許褚,操之動皆挾詐,亦已甚矣。
本書因寫南有周瑜,西有馬超,可謂英雄年少之言,以激動倉舒,至親生少子死于馬超手,明雖說父殺其父,子殺其子之報,暗卻寫詐敗以詐,奸敗以奸之巧。
又寫一個吝與許褚鬧鬥之倉舒,來鬥馬超,再換寫一個果與許褚相似之龐德去鬥許褚,以雙翻裸衣鬥超之案,寫得新鮮可喜,文思出奇! 每讀演義至龐德渭橋之戰,落坑躍殺,勇救韓遂,卒敗曹兵,辄大壯之。
及後歸于張魯,遇伏陷坑,鈎索活捉,居然降操,則又怪其前能躍,何後不能也。
即至樊城擡榇,周倉水擒乃不肯降關公,真令人不得不拍案大怒焉。
夫故主可忘,兄可絕,嫂可殺,獨操不可負!鬼可降,賊可降,獨漢不可降!引頸就刃以求身死名辱,于是知龐實不忠不義之徒,無異獸性莫馴,一依伥則以人為食者耳。
如此非人之徒,留之無益,誠不如渭原早無之為愈!本書殆本此意,不令再活,而以亂箭射殺之,斯足昭顯戮矣。
楊阜韋康雖忠于操,尚有義心,是可與以不死。
夏侯霸夏侯和,皆操宗族,冤冤相報,故即假超手親殺之,亦略償馬休馬鐵二命之義耳。
本書無論從賊從漢,惟負心者必誅,試略言之:當韋康之守冀州,以不得夏侯淵救而稱降,特事勢所逼也。
及超誤殺降将,乃聞阜苦谏勿降,明知其能守義而複用之,強不可降者為降,自伏患于肘腋;吏納所薦之士盡為軍官,辄聽阜行,則又超自揖外寇而召内應也,奈何不喪地亡家于人手乎?然則康阜原無降心,志在報複,即不可以反複負心,有志從賊論,不得以死誅也。
若夏侯霸夏侯和,本淵之子,讨張魯,出河東,淵為禍首,考之史,已信假威權,谮馬氏,以興大獄;征之本書,而又信則首惡者誅!死馬氏二子,已宜以夏侯氏二子為抵;和為無名小卒,不過充數。
至霸不得以助維北伐有功存,所更為誅者,正坐此耳。
何則?維伐中原,心乎漢,霸助姜維,心乎曹者也。
曹仇不得假漢以報,倘非司馬誅曹宗族,霸且為終身敵漢之人,去無即生,食漢祿托漢土,而不心漢,而心曹焉。
究何異長降而長叛,可不以負心論也?此身雖歸漢,而本無心于漢之人,即不得以從漢而免負心之誅!自宜随手死之,為省卻多翻洮陽城下亂箭一案,無數文字之道筆削之意微矣。
夏侯淵早定漢中,得隴而不及望蜀者, 以馬騰抗命三輔,後顧多憂耳。
及除馬騰,而關中告警,無暇窺川,于是天假之便,以興玄德。
局勢線索,雖與演義前後颠倒,而仍與人心所存之大願、千載所造之時機,了無毛發相違之憾。
此等剪載針線功夫,果非天衣,不能無縫也。
而又删卻演義許多假仁假義之筆,更不用賊臣内應之張松,大張旗鼓,徑直取川。
将不正不當一切人力所造機會,概行擯棄不道,一意行軍,以應天機。
不但筆墨家數大方,即玄德入川,亦不緻遮遮掩掩,不知大方了多少倍也。
隻趙雲對嚴顔所言,劉季玉懦弱無能,夏侯淵虎視漢中,益州終屬他人,與其失之于曹,不如失之于劉。
此數語,便抵得一篇劉備取川大議論,又何必故意做作,描畫許多文章,再如演義所寫劉備者耶。
正是: 五丁開蜀,終輸上将之威;萬馬渡江,初定中興之業。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異史氏曰:馬超馳驟關中,知入無人之境,曹兵雖厚,而不能敵之理由,叙來情勢,知在目前,優劣顯分,勝敗之局自判,雖愚者亦能明之矣。
及至曹操親征,第一先守函谷以遏共前,次由風陵上遊偷渡以拊其背;更取間道,令漢中兵馬出褒斜棧道,暗襲長安,以攻其側:複越蕭關,囑楊阜韋康乘便截擊,以斷其後;又于骊山之尾遍設疑兵,正軍之次,應以援兵,可謂出全力以制勝,策必勝而後動者也。
國手自布一局,仍須再設一局以破之。
而前人又有一局在側相印證,欲于此中出奇角勝,誠有得布一子皆難之勢!令皆從容布之,而所布兩局對子之棋,竟各如其相敵之棋分。
史載曹操破超後,自驕之語,立為黯然奪色。
且見昔者徒弄反間之無能,曾何必又多許以割地也。
夫始知孟德新書,是可竟燒之矣。
演義寫操有馬兒不死之言,激動一個夏侯淵;又以馬超不可輕敵,及不減呂布之勇,前後二言,激動一個許褚,操之動皆挾詐,亦已甚矣。
本書因寫南有周瑜,西有馬超,可謂英雄年少之言,以激動倉舒,至親生少子死于馬超手,明雖說父殺其父,子殺其子之報,暗卻寫詐敗以詐,奸敗以奸之巧。
又寫一個吝與許褚鬧鬥之倉舒,來鬥馬超,再換寫一個果與許褚相似之龐德去鬥許褚,以雙翻裸衣鬥超之案,寫得新鮮可喜,文思出奇! 每讀演義至龐德渭橋之戰,落坑躍殺,勇救韓遂,卒敗曹兵,辄大壯之。
及後歸于張魯,遇伏陷坑,鈎索活捉,居然降操,則又怪其前能躍,何後不能也。
即至樊城擡榇,周倉水擒乃不肯降關公,真令人不得不拍案大怒焉。
夫故主可忘,兄可絕,嫂可殺,獨操不可負!鬼可降,賊可降,獨漢不可降!引頸就刃以求身死名辱,于是知龐實不忠不義之徒,無異獸性莫馴,一依伥則以人為食者耳。
如此非人之徒,留之無益,誠不如渭原早無之為愈!本書殆本此意,不令再活,而以亂箭射殺之,斯足昭顯戮矣。
楊阜韋康雖忠于操,尚有義心,是可與以不死。
夏侯霸夏侯和,皆操宗族,冤冤相報,故即假超手親殺之,亦略償馬休馬鐵二命之義耳。
本書無論從賊從漢,惟負心者必誅,試略言之:當韋康之守冀州,以不得夏侯淵救而稱降,特事勢所逼也。
及超誤殺降将,乃聞阜苦谏勿降,明知其能守義而複用之,強不可降者為降,自伏患于肘腋;吏納所薦之士盡為軍官,辄聽阜行,則又超自揖外寇而召内應也,奈何不喪地亡家于人手乎?然則康阜原無降心,志在報複,即不可以反複負心,有志從賊論,不得以死誅也。
若夏侯霸夏侯和,本淵之子,讨張魯,出河東,淵為禍首,考之史,已信假威權,谮馬氏,以興大獄;征之本書,而又信則首惡者誅!死馬氏二子,已宜以夏侯氏二子為抵;和為無名小卒,不過充數。
至霸不得以助維北伐有功存,所更為誅者,正坐此耳。
何則?維伐中原,心乎漢,霸助姜維,心乎曹者也。
曹仇不得假漢以報,倘非司馬誅曹宗族,霸且為終身敵漢之人,去無即生,食漢祿托漢土,而不心漢,而心曹焉。
究何異長降而長叛,可不以負心論也?此身雖歸漢,而本無心于漢之人,即不得以從漢而免負心之誅!自宜随手死之,為省卻多翻洮陽城下亂箭一案,無數文字之道筆削之意微矣。
夏侯淵早定漢中,得隴而不及望蜀者, 以馬騰抗命三輔,後顧多憂耳。
及除馬騰,而關中告警,無暇窺川,于是天假之便,以興玄德。
局勢線索,雖與演義前後颠倒,而仍與人心所存之大願、千載所造之時機,了無毛發相違之憾。
此等剪載針線功夫,果非天衣,不能無縫也。
而又删卻演義許多假仁假義之筆,更不用賊臣内應之張松,大張旗鼓,徑直取川。
将不正不當一切人力所造機會,概行擯棄不道,一意行軍,以應天機。
不但筆墨家數大方,即玄德入川,亦不緻遮遮掩掩,不知大方了多少倍也。
隻趙雲對嚴顔所言,劉季玉懦弱無能,夏侯淵虎視漢中,益州終屬他人,與其失之于曹,不如失之于劉。
此數語,便抵得一篇劉備取川大議論,又何必故意做作,描畫許多文章,再如演義所寫劉備者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