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回 張賢人收留幼子 小神童改姓攻書
關燈
小
中
大
話說仲舉跪在平川說:“多謝賢妻收留孤子,非我心狠不肯相認,怕的是父惱妻嗔,所以不敢冒昧。
”張氏慌忙拉起說:“夫主放心,總然老爺太太和我那父母知道,有我一力擔當。
”仲舉聞言謝過張氏,上前抱住丁郎,放聲大哭。
張氏勸的他父子止住悲恸,叫丁郎淨了面,又把惠郎的衣服與丁郎換上。
原來張氏生了個兒子名叫惠郎,隻比丁郎小了兩歲。
張氏叫丫鬟把惠郎找來和丁郎相見,又吩咐端上飯來四人同吃。
忽有一個小厮進來說:“作頭叫問大爺,看是把那念夯歌的留下或是叫他出去。
”丁郎聽說先就開言說:“你多多拜拜那小頭兒,就說中了他的話了。
”小厮答應一聲轉身而去。
仲舉向丁郎問道:“我的兒你說中了他什麼話呢?”丁郎把虧了一個道人送來,又虧這個土工頭兒教夯歌指引的話說了一遍。
仲舉聽說連忙出去相見,誰知一枝梅早已走了。
且說一枝梅用道法出了武昌進了北京,到朱家店與小塘會面,把丁郎認父的事情前後說了一遍。
濟小塘點頭贊歎說:“高仲舉忘恩負義不認骨血,隻怕這次私進北京,又有性命之憂。
”徼承光、一枝梅、韓慶雲一齊問道:“高仲舉屢遭颠險,俱是教長救他,他若私自進京果有災難,不知怎樣打救?”小塘說:“仲舉進京還有五年牢獄之災,本當打救于他。
隻因他不認骨肉行止有虧,我也不管他的事了。
”韓慶雲說:“咱出家以慈為本,到底還該救他一番。
”濟仙說:“這是他自作自受,如何能以救他,隻可保全他的性命罷了。
我如今還有一樁心事,自從解子王英改惡向善拜我為師,與高仲舉家報信回轉山東,我又差他往四川采藥,如今也有一場大難須得我去。
徼賢弟随我為伴,韓賢弟與苗賢弟還在北京等着仲舉有難之時好救他的性命。
”言罷取出一封帖說:“二位賢弟收好,外面有開封的日期,臨時一看自然明白。
”吩咐已完,與徼仙一同出京往四川而去。
一枝梅和韓慶雲在京等候不提。
再說仲舉認了丁郎,張英把此事先禀了胡老夫人,這位夫人乃系王氏,原是張小姐的幹娘,後來做了婆媳甚是相得,遂把此事委曲宛轉告訴了胡尚書。
這位爺為人耿直,聽見這事心中大怒,要将仲舉攆出。
王氏太太再三相勸,怒氣方消,叫家童把仲舉和丁郎叫到眼前,丁郎行禮已畢,一旁站立。
胡老爺見丁郎眉清目秀像貌清奇,心中也覺歡喜,開言問道:“你叫什麼名字,把你尋父的始末說與我聽。
”神童見問滿眼垂淚說:“小孫孫未起學名,奶名丁郎。
”遂把家中事情說了一遍,胡老爺點頭贊歎說:“難為你小小年紀竟有這番本事。
”又向仲舉言道:“既然你有前妻,當日何不實說,若不是為這好孩子,定不容你。
我今與丁郎起下學名,随我胡門叫他胡世顯,小孫惠郎叫他胡世興,擇日請師一同攻書,不可叫他們閑玩。
”仲舉聽了這才放下心來,叩頭謝過,領着丁郎見了王氏夫人,回到西宅,揀了個入學的日子,請師入學,暫且不表。
再說高仲舉認子之後不知不覺将一年,雖然父子相認,時常思念前妻,遂和張氏商議要親自進京接取于氏。
張氏聽說甚是歡喜,仲舉禀明胡老爺,老爺依允,發出二百兩銀子做路費,雇下騾子,差胡旺、張
”張氏慌忙拉起說:“夫主放心,總然老爺太太和我那父母知道,有我一力擔當。
”仲舉聞言謝過張氏,上前抱住丁郎,放聲大哭。
張氏勸的他父子止住悲恸,叫丁郎淨了面,又把惠郎的衣服與丁郎換上。
原來張氏生了個兒子名叫惠郎,隻比丁郎小了兩歲。
張氏叫丫鬟把惠郎找來和丁郎相見,又吩咐端上飯來四人同吃。
忽有一個小厮進來說:“作頭叫問大爺,看是把那念夯歌的留下或是叫他出去。
”丁郎聽說先就開言說:“你多多拜拜那小頭兒,就說中了他的話了。
”小厮答應一聲轉身而去。
仲舉向丁郎問道:“我的兒你說中了他什麼話呢?”丁郎把虧了一個道人送來,又虧這個土工頭兒教夯歌指引的話說了一遍。
仲舉聽說連忙出去相見,誰知一枝梅早已走了。
且說一枝梅用道法出了武昌進了北京,到朱家店與小塘會面,把丁郎認父的事情前後說了一遍。
濟小塘點頭贊歎說:“高仲舉忘恩負義不認骨血,隻怕這次私進北京,又有性命之憂。
”徼承光、一枝梅、韓慶雲一齊問道:“高仲舉屢遭颠險,俱是教長救他,他若私自進京果有災難,不知怎樣打救?”小塘說:“仲舉進京還有五年牢獄之災,本當打救于他。
隻因他不認骨肉行止有虧,我也不管他的事了。
”韓慶雲說:“咱出家以慈為本,到底還該救他一番。
”濟仙說:“這是他自作自受,如何能以救他,隻可保全他的性命罷了。
我如今還有一樁心事,自從解子王英改惡向善拜我為師,與高仲舉家報信回轉山東,我又差他往四川采藥,如今也有一場大難須得我去。
徼賢弟随我為伴,韓賢弟與苗賢弟還在北京等着仲舉有難之時好救他的性命。
”言罷取出一封帖說:“二位賢弟收好,外面有開封的日期,臨時一看自然明白。
”吩咐已完,與徼仙一同出京往四川而去。
一枝梅和韓慶雲在京等候不提。
再說仲舉認了丁郎,張英把此事先禀了胡老夫人,這位夫人乃系王氏,原是張小姐的幹娘,後來做了婆媳甚是相得,遂把此事委曲宛轉告訴了胡尚書。
這位爺為人耿直,聽見這事心中大怒,要将仲舉攆出。
王氏太太再三相勸,怒氣方消,叫家童把仲舉和丁郎叫到眼前,丁郎行禮已畢,一旁站立。
胡老爺見丁郎眉清目秀像貌清奇,心中也覺歡喜,開言問道:“你叫什麼名字,把你尋父的始末說與我聽。
”神童見問滿眼垂淚說:“小孫孫未起學名,奶名丁郎。
”遂把家中事情說了一遍,胡老爺點頭贊歎說:“難為你小小年紀竟有這番本事。
”又向仲舉言道:“既然你有前妻,當日何不實說,若不是為這好孩子,定不容你。
我今與丁郎起下學名,随我胡門叫他胡世顯,小孫惠郎叫他胡世興,擇日請師一同攻書,不可叫他們閑玩。
”仲舉聽了這才放下心來,叩頭謝過,領着丁郎見了王氏夫人,回到西宅,揀了個入學的日子,請師入學,暫且不表。
再說高仲舉認子之後不知不覺将一年,雖然父子相認,時常思念前妻,遂和張氏商議要親自進京接取于氏。
張氏聽說甚是歡喜,仲舉禀明胡老爺,老爺依允,發出二百兩銀子做路費,雇下騾子,差胡旺、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