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回 濟小塘折蘆過江 戚總鎮興兵平賊

關燈
話說苗慶走到洞中,越走越黑,走有半箭之遙,裡邊甚寬,有現成的石爐、石炕,甚是潔淨,還很明亮。

    苗慶看罷,心中甚喜,從此就在這洞中住下。

    白日裡下山化齋,晚上入洞演習戲法。

    這且不提。

     且說小塘自從兄弟們分手,竟到杭州天月山找了一座古洞,晝夜觀看三卷道書,得了長生大道,變化無窮,所以用分身法變作道士,把一枝梅引到百花山上,叫他修真煉性。

    自己在天月山住了年餘,要過錢塘江海上遊玩。

    遂離了天月山,到了西湖,遊了幾日。

     這日正要過江,但隻見人民慌張,東西奔走。

    小塘心中納悶,問及行路的老者,才知是海外倭子作反,堪堪就要過江,來搶中原。

    小塘聞言,正然嗟歎,忽見一支人馬飛奔江岸,那纛旗上寫着鬥大的金字,乃是總帥戚繼光。

    小塘看罷,心中言道:聞聽這位将軍用兵有法,但恐倭蠻勢衆,難以征剿,我倒有心與他出力,怕他不肯信用。

    我今趁他人馬過江,何不學那達摩過江的故事,叫他知我的手段。

    主意已定,折了一枝蘆葦,放在江心水面之上,将身一跳,站在上面,就如一隻小船一樣順水飄流。

    戚總爺正然領兵過江,在船上看見,甚是驚異,吩咐左右快請秀士上船,兩邊家将答應一聲,望小塘喊道:“那位相公,我們老爺請你上船說話咧。

    ”小塘聞言,兩腳一蹬那枝蘆葦,飄飄搖搖,來到坐船跟前,将身一縱,跳上船頭,說:“兵主,呼喚學生有何話說?”戚總爺欠身離坐,說:“請問先生是儒家呀,還是道教?”小塘說:“當日原是儒家,如今已歸道教。

    ”戚總爺又問說:“嘗聞人言,達摩曾折蘆過江,他是佛門老祖,如今先生怎麼也會此道?” 小塘說:“在下自幼學文,長大習武,訪道參佛,無非是明心見性;折蘆過江,無非遊戲小術。

    何足為奇!若能為國出力,救民水火,方算是真正本領。

    ”總爺說:“先生原是文武全才。

    不知尊姓大名?”小塘說:“學生姓濟名登科,号小塘,原籍關東人氏。

    ”總爺說:“莫非大鬧嚴府就是先生麼?”小塘說:“就是學生。

    ”總爺大喜,說:“聞名久矣。

    如今本鎮奉命征剿,欲請足下作一參謀,不知尊意如何?”小塘說:“學生才淺,怕不能照應軍中大事。

    ”總爺說:“先生不必過謙。

    ”言罷讓進船中,分賓主坐下,各船頭目參見已畢,将船駛到東岸。

     總爺、小塘與一些人衆,棄船乘駒,放炮起營,往西而去。

    兵馬過子蘭山,往前正走,報事的禀道:“啟上老爺,兵馬不可前進,倭寇困了紹興,離此隻有三十餘裡。

    ”總爺說:“可有多少賊兵?”報子說:“禀上老爺,倭賊共有一萬,頭上纏着整疋的紅布,身穿短甲,手使斬馬刀有五尺多長,盡都是步下。

    ”總爺聽說,打發報子出去,默默無言。

    小塘說:“兵主為何不語?”總爺說:“先生不知,本鎮愁的是賊兵勢衆,且紹興地方水多地窄,他在步下,咱在馬上,難以動手。

    他又有紅布纏頭,短甲護體,似乎很難取勝。

    ”小塘說:“可有地理圖麼?待學生看看。

    ”總爺叫家将把地理圖取來,呈與小塘。

    小塘看了一遍,說:“兵主,學生細看圖式,定海縣相近蛟門海口,地方寬闊,可立戰場。

    如今先把兵馬抄上海塘,竟撲定海縣安營,斷住蠻賊的歸路,他若來時,自有捉他之術。

    ” 總爺說:“先生之言甚善,但恐有人去救,紹興城池難保。

    ”小塘說:“兵主放心,學生自有手段。

    ”言罷暗念真言,用手往西北一指,立時間,狂風大作,飛砂走石,從空飛來,小塘又往東南一指,那風順手而去。

    小塘叫總爺催動人馬直往定海而去。

    這且不提。

     且說那些倭子乃是日本流球國的蠻夷,因往中國進貢,嚴嵩把貢物私自留下,未與表禮答謝,國王動怒,所以發了萬數人馬來搶中國。

    為首的大将名叫乜律洪,手使斬馬大刀,重有三十六斤,還有許多的邪術,從定海蛟門上岸,直搶到紹興,将城池圍住,正然攻打,忽然間狂風大作,飛砂走石,迎面打來,打的些倭寇抱頭鼠竄,齊奔漕姚江邊,擡了些船隻渡過江去,走到哪裡,那風刮到哪裡。

    一路之上也顧不的放槍,離定海不遠,方才把風止住。

    乜律洪把衆寇聚在一處,安下營寨歇息,這且不提。

     再說戚總爺領定人馬在定海城外安營,定海縣文武官員恭見已畢,總爺說:“列位,倭賊的船隻今在何處?”衆官答道:“在蛟門山下。

    ”總爺聽說,叫衆将領了五百軍卒将守船的倭寇殺死,把船上的貨物運上岸來,然後放火燒船,把貨物運進大營,叫總爺觀看,小塘在旁叫總爺将吸鐵石留在軍中備用,餘皆交與知縣入庫。

    吩咐已畢,有長探來報,說是倭寇離定海隻有五六十裡,不久就到。

    總爺聽說,向小塘言道:“先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