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回 風雨聚萍蹤 矮屋寒燈團客影 煙霞留芳躅 靈猿毒蟒窟蠻鄉
關燈
小
中
大
日光,閃閃的發出奇麗光彩,照眼生輝,倒是生平未見的奇觀。
倘然用花團錦簇一句俗語,來形容那時的光景,實在恰當不過!因為世上花團錦簇裡面的兇險,也不亞于這兩條毒蟒哩。
後來那兩條毒蟒滾來滾去,從前山直滾到後山去,在松樹上看不見那兩蟒的情形,就帶着身上猴子輕輕飛身下來,一到地上猴子紛紛跳下,跪在我面前,突突亂拜。
&lsquo我正在奇怪這山内的猴子怎麼這樣靈活,一念未已,突然猿啼四起,一霎時躲在草中的、鑽在石縫的,無數大大小小的猴子,一齊迸跳出來,奔攏身邊,高高低低跪了一地!口中不住的吱吱慘叫,都伸着手向後山亂指,又指指幾處樹下跌成肉餅的猴屍,格外慘叫得厲害。
我明白這般猴子的意思,無非叫我到後山為他們除掉那兩條毒蟒,我朝這般猴子微一點頭,算表示應許他們的要求,又把手一揮從猴群裡面跨了出來,大步向後山走去。
邊走邊想,那兩條毒蟒一條兩眼已瞎,一條喉嚨受傷,股焰已減去不少,可是這樣粗笨的東西,遍身鱗甲又如此堅韌,立時要把它弄死真也費事!回頭一看,那般猴子一個不見,想又四處躲避起來。
我一人獨自拐過山角,擡頭一看,後山全是十餘丈長形形色色的嶙峋怪石,象雨後春筍般,一處處參差不齊的朝天矗立,與前山松柏交枝,叢莽密菁的景象,大不相同。
那兩條毒蟒,兀自絞成一團,在怪石林内,骨碌碌亂滾。
我身子一起,飛上一枝最高的松皮石筍頂上,朝下一看,此時兩條毒蟒似已漸漸鬥得精疲力盡,又加後山地形陡峭,勢如建瓴,兩蟒雖依然虬結一團,但也身不由己的朝山下滾去。
再一看山下與對山并不相連,從山腰起就截然如削,變成一座千仞峭壁。
極目望到峭壁底下,竟是深杳莫測,隻聽得水勢澎湃,山谷回音就如萬馬奔騰一般。
&lsquo這時絞成一團的兩條毒蟒,從上滾下停留不住,就從山腰峭壁上面直滾下去。
我從森立的石筍上面,縱下地來走近峭壁,再仔細一看峭壁底下,哪有兩蟒蹤影,似乎澗底奔流沖激聲中,夾着幾聲慘叫,以後也就絕無聲響,料澗底也是森立的尖銳怪石,兩蟒身軀笨重,從這麼高的地方掉下去,必定無幸!但是尚不放心。
一看對山相隔不過十餘丈路,似乎有一條羊腸仄徑,直通澗底,若從這邊山腰迂回過去,山徑曲折,少說也有十幾裡路,不如平縱過去,省卻迂折。
思想定當,我正要撩衣飛渡,忽然前山一群猿猴,又從山頂蜂擁而來。
這一次不象頭次吱吱慘叫,似乎都欣舞歡躍,一霎時鑽出筍縫,跑近身邊,伸出前爪向東亂指。
有幾隻較大的猴子,還牽住我的袍角,似乎是領導我走的意思。
我明白這猴子已通人性,叫我向東定有用意,姑且跟着走去,看個究竟。
此時千百隻猴子,簇擁着一個不僧不俗的人,在那千仞峭壁之上,安步而行,也是一個千古奇觀。
&lsquo這樣走到百步開外,兩山松林夾峙,濤聲盈耳,遠望一線銀瀑,迎面高岩中飛空而下,流入澗底,與怪石沖激,宛如雷轟足底,倒也雄奇奧險豁人心目。
察看這個地方與對山距離頗近,恰巧對面一座危崖,陡然突出,崖畔一株巨幹奇松枝枝倒挂,象烏龍探爪似的,橫卧過來。
這邊也有一棵側出蒼松,孤懸空際,同對崖的松枝幹交搭,合為一體,而且朱藤繞體,翠帶飄風,遠看真象龍飛鳳舞一般。
&lsquo這時我身前身後千百隻猴子,一窩蜂争向兩株交搭的松樹上跑去,一個個攀蘿踏幹鑽枝覓縫,從松樹上渡到對崖,有幾個又跑過來,拉我衣襟指向松上。
我此時明白它們領到此地,原來為此。
可是人身龐大,從密密交叉的松枝鑽去豈不費事?就對跑過來的猴子略一颔首,猛然把拉住我衣襟的兩隻猴子,一手一隻,夾在脅下,身形一縱微一跺腳,一個孤鶴橫空勢,飛向對崖。
腳踏實地以後,先把脅下兩猴輕輕放下,那兩猴吓得蹲在地上,兀自抱着頭,閉着眼,半晌動彈不得。
崖上一大群猴子看我飛渡過來,又一齊擁到身邊,圍成一個栲栳大圈,居然學着僧人一齊向我合掌膜拜。
不懂猴語無法交言,隻得由他。
且自四面打量下澗路徑,猛一擡頭,看見對面平滑如鏡的峭壁上,深深的镌着一行行的字。
每個字足有碗口大小,最後署款地方,還有密密的幾行小字。
遠看過去一路龍飛鳳舞的大草,刻得圓勁蒼潤,氣勢不斷,筆法字态,似乎還有點面熟。
&lsquo急忙飛步沖出猴圍,趕到崖邊仔細一看,原來刻着幾首詩,還有幾行跋語,詩曰: 大錯鑄成可奈何,芒靴踏破舊山河。
老僧慣作沾泥絮,又向人間走一過。
百丈飛泉淬劍鋒,十年面壁伴孤蹤。
今宵任爾化龍去,莫負深山百煉熔。
膻腥世界,莽和尚擔不了,看不慣,且自結廬無人處,與千百袁公參無上禅。
崖下有澗,蘊緬甸精鐵無量,多事老僧,一腔熱血,頓從心頭百沸而起。
取其半,約千斤,設爐置冶,取精用宏。
迨崖上納鵑十度花落,躍冶而出者八劍。
叩之一一作龍吟,斫石試堅如腐解。
袁公群起作胡旋舞以賀。
餘愀然,不知風塵中尚有幾個肝膽男兒,能佩餘劍否。
越日,少林不空禅師間關至,告餘少林遇奇禍,将成羅刹道場,促餘赴急難,任護法。
言未已,壁間八劍,隐隐長嘯,遂投袂起。
袁公群起遮留,淚随啼下,餘亦黯然。
爰蹑峭壁間,以指勒石,成詩二章,并次數語以志别。
明臣百拙指書于莽歌崖壁。
&rsquo
倘然用花團錦簇一句俗語,來形容那時的光景,實在恰當不過!因為世上花團錦簇裡面的兇險,也不亞于這兩條毒蟒哩。
後來那兩條毒蟒滾來滾去,從前山直滾到後山去,在松樹上看不見那兩蟒的情形,就帶着身上猴子輕輕飛身下來,一到地上猴子紛紛跳下,跪在我面前,突突亂拜。
&lsquo我正在奇怪這山内的猴子怎麼這樣靈活,一念未已,突然猿啼四起,一霎時躲在草中的、鑽在石縫的,無數大大小小的猴子,一齊迸跳出來,奔攏身邊,高高低低跪了一地!口中不住的吱吱慘叫,都伸着手向後山亂指,又指指幾處樹下跌成肉餅的猴屍,格外慘叫得厲害。
我明白這般猴子的意思,無非叫我到後山為他們除掉那兩條毒蟒,我朝這般猴子微一點頭,算表示應許他們的要求,又把手一揮從猴群裡面跨了出來,大步向後山走去。
邊走邊想,那兩條毒蟒一條兩眼已瞎,一條喉嚨受傷,股焰已減去不少,可是這樣粗笨的東西,遍身鱗甲又如此堅韌,立時要把它弄死真也費事!回頭一看,那般猴子一個不見,想又四處躲避起來。
我一人獨自拐過山角,擡頭一看,後山全是十餘丈長形形色色的嶙峋怪石,象雨後春筍般,一處處參差不齊的朝天矗立,與前山松柏交枝,叢莽密菁的景象,大不相同。
那兩條毒蟒,兀自絞成一團,在怪石林内,骨碌碌亂滾。
我身子一起,飛上一枝最高的松皮石筍頂上,朝下一看,此時兩條毒蟒似已漸漸鬥得精疲力盡,又加後山地形陡峭,勢如建瓴,兩蟒雖依然虬結一團,但也身不由己的朝山下滾去。
再一看山下與對山并不相連,從山腰起就截然如削,變成一座千仞峭壁。
極目望到峭壁底下,竟是深杳莫測,隻聽得水勢澎湃,山谷回音就如萬馬奔騰一般。
&lsquo這時絞成一團的兩條毒蟒,從上滾下停留不住,就從山腰峭壁上面直滾下去。
我從森立的石筍上面,縱下地來走近峭壁,再仔細一看峭壁底下,哪有兩蟒蹤影,似乎澗底奔流沖激聲中,夾着幾聲慘叫,以後也就絕無聲響,料澗底也是森立的尖銳怪石,兩蟒身軀笨重,從這麼高的地方掉下去,必定無幸!但是尚不放心。
一看對山相隔不過十餘丈路,似乎有一條羊腸仄徑,直通澗底,若從這邊山腰迂回過去,山徑曲折,少說也有十幾裡路,不如平縱過去,省卻迂折。
思想定當,我正要撩衣飛渡,忽然前山一群猿猴,又從山頂蜂擁而來。
這一次不象頭次吱吱慘叫,似乎都欣舞歡躍,一霎時鑽出筍縫,跑近身邊,伸出前爪向東亂指。
有幾隻較大的猴子,還牽住我的袍角,似乎是領導我走的意思。
我明白這猴子已通人性,叫我向東定有用意,姑且跟着走去,看個究竟。
此時千百隻猴子,簇擁着一個不僧不俗的人,在那千仞峭壁之上,安步而行,也是一個千古奇觀。
&lsquo這樣走到百步開外,兩山松林夾峙,濤聲盈耳,遠望一線銀瀑,迎面高岩中飛空而下,流入澗底,與怪石沖激,宛如雷轟足底,倒也雄奇奧險豁人心目。
察看這個地方與對山距離頗近,恰巧對面一座危崖,陡然突出,崖畔一株巨幹奇松枝枝倒挂,象烏龍探爪似的,橫卧過來。
這邊也有一棵側出蒼松,孤懸空際,同對崖的松枝幹交搭,合為一體,而且朱藤繞體,翠帶飄風,遠看真象龍飛鳳舞一般。
&lsquo這時我身前身後千百隻猴子,一窩蜂争向兩株交搭的松樹上跑去,一個個攀蘿踏幹鑽枝覓縫,從松樹上渡到對崖,有幾個又跑過來,拉我衣襟指向松上。
我此時明白它們領到此地,原來為此。
可是人身龐大,從密密交叉的松枝鑽去豈不費事?就對跑過來的猴子略一颔首,猛然把拉住我衣襟的兩隻猴子,一手一隻,夾在脅下,身形一縱微一跺腳,一個孤鶴橫空勢,飛向對崖。
腳踏實地以後,先把脅下兩猴輕輕放下,那兩猴吓得蹲在地上,兀自抱着頭,閉着眼,半晌動彈不得。
崖上一大群猴子看我飛渡過來,又一齊擁到身邊,圍成一個栲栳大圈,居然學着僧人一齊向我合掌膜拜。
不懂猴語無法交言,隻得由他。
且自四面打量下澗路徑,猛一擡頭,看見對面平滑如鏡的峭壁上,深深的镌着一行行的字。
每個字足有碗口大小,最後署款地方,還有密密的幾行小字。
遠看過去一路龍飛鳳舞的大草,刻得圓勁蒼潤,氣勢不斷,筆法字态,似乎還有點面熟。
&lsquo急忙飛步沖出猴圍,趕到崖邊仔細一看,原來刻着幾首詩,還有幾行跋語,詩曰: 大錯鑄成可奈何,芒靴踏破舊山河。
老僧慣作沾泥絮,又向人間走一過。
百丈飛泉淬劍鋒,十年面壁伴孤蹤。
今宵任爾化龍去,莫負深山百煉熔。
膻腥世界,莽和尚擔不了,看不慣,且自結廬無人處,與千百袁公參無上禅。
崖下有澗,蘊緬甸精鐵無量,多事老僧,一腔熱血,頓從心頭百沸而起。
取其半,約千斤,設爐置冶,取精用宏。
迨崖上納鵑十度花落,躍冶而出者八劍。
叩之一一作龍吟,斫石試堅如腐解。
袁公群起作胡旋舞以賀。
餘愀然,不知風塵中尚有幾個肝膽男兒,能佩餘劍否。
越日,少林不空禅師間關至,告餘少林遇奇禍,将成羅刹道場,促餘赴急難,任護法。
言未已,壁間八劍,隐隐長嘯,遂投袂起。
袁公群起遮留,淚随啼下,餘亦黯然。
爰蹑峭壁間,以指勒石,成詩二章,并次數語以志别。
明臣百拙指書于莽歌崖壁。
&rs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