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節
關燈
小
中
大
她好像已有四十出頭,臉上也起了皺紋,而且十分肮髒,但脖頸露出部分卻是白白胖胖的。
“你是打哪兒來的?”島村問道。
“打哪兒來?你是問我打哪兒來?”俄國女人不知怎樣回答,一邊收拾貨攤,一邊思忖着。
她穿的裙子,已經不像是西裝,而像是在身上纏上一塊不幹淨的布。
她就像一個地道的日本人,背着一個大包袱回去了。
不過,腳上還穿着皮靴。
在一同目送俄國女人的内掌櫃的邀請之下,島村走到了帳房,看見一個身材高大的女子背向他坐在爐邊。
女子撩起衣服下擺站了起來。
她穿着一身帶家徽的黑禮服。
島村覺得很面熟,原來就是在滑雪場的宣傳照片上看到過的那個藝妓,她身穿赴宴服,下套雪褲,同駒子并肩坐在滑雪闆上。
她是個豐滿而落落大方的中年女人。
客棧老闆把火筷子放在爐子上,烤着橢圓形的大豆餡包子。
“這東西,吃一個怎麼樣?是人家辦喜事的,嘗一口試試吧?” “剛才那個人已經不再操舊業了?” “是啊。
” “是一位好藝妓啊!” “到期來辭行了。
雖然她曾是個紅人兒,可是……” 島村拿起熱乎乎的豆餡包子,一邊吹着,一邊咬了一口,硬皮帶點陳味,有幾分發酸。
窗外,夕陽灑在熟透了的紅柿子上,光線一直照射到吊鈎[原文“自在鈎”,爐上用以吊鍋壺,可以自由伸縮的鈎子]的竹筒上。
“那麼長,是狗尾草吧?”島村驚訝地看了看坡道那邊。
一個老太婆背着一捆草走過去,草捆足比她身量高兩倍。
是長穗子。
“是啊。
那是芭茅。
” “芭茅?是芭茅嗎?” “在鐵道省舉辦溫泉展覽會的時候,蓋了個休息室或者建了間茶室,屋頂就是用這兒的芭茅草蓋的。
據說東京來人把整座茶室都買下來了。
” “是芭茅嗎?”島村又自言自語地嘟哝,“山上都綻開着芭茅?我以為是胡枝子花呢。
” 島村下了火車,最先映入眼簾的便是這山上的白花。
從陡削的山腰到山頂一帶,遍地盛開着這種花,白花花地一片銀色,好像傾瀉在山上的秋陽一般。
啊!島村不由得動了感情,把漫山的白花當作是白胡枝子了。
但是,近處看芭茅,蒼勁挺拔,與仰望遠山的感傷的花迥然不同。
一大捆一大捆的草,把背着它的婦女們的身子全給遮住了。
走過去時,草捆劃着坡道的石崖,沙沙作響。
那穗子十分茁壯。
回到房間,看見那隻身軀粗大的飛蛾,在隔壁那間點着十支光燈泡的昏暗房子裡,把卵産在黑色衣架上,然後飛走了。
檐前的飛蛾吧嗒吧嗒地撲在裝飾燈上。
秋蟲白天不停地啁啾啼叫。
駒子稍後來了。
她站在走廊上直勾勾地望着島村說: “你來幹什麼?到這種地方來幹什麼?” “看你來了。
” “這不是真心話吧。
東京人愛撒謊,讨厭!”說罷,她一邊坐下來,一邊又放柔聲音說,“我不再給你送行啦,真說不上是什麼滋味!” “行啊。
這次我一聲不響就走。
” “瞧你說的,我隻是說不去火車站嘛。
” “他怎麼樣啦?” “還用說嗎,已經死了。
” “是在你出來送我的時候?” “不過,這是兩碼事。
我沒想到送行竟會那麼難受啊。
” “嗯。
” “你二月十四日幹什麼啦?騙人。
讓我等了好久。
以後你說什麼我都不相信了。
” 二月十四日是趕鳥節[日本農村每年農曆二月十四夜到十五日晨舉行祭典,禱告豐收]。
這是雪國的孩子們每年照例舉行的節日。
十天以前,村裡的孩子們就穿上草鞋[原文藁沓,一種雪地用的草鞋]把積雪踩實,然後切成約莫兩尺見方的雪闆,并把它們壘成一間殿堂,大小丈八見方,足有一丈多高。
十四日晚上,把家家戶戶的稻草繩[日本風俗,在新年挂在門前的一種稻草繩,取意吉利]收集起來,堆在殿堂前熊熊地焚燒起來。
這個村子是在二月一日過新年,所以還留下稻草繩。
于是,孩子們爬上雪殿堂的屋頂,你推我擠,亂作一團地唱起趕鳥歌。
然後,擁進雪殿堂裡,點上明燈,在那兒過夜。
直到十五日黎明時分,又一次爬上雪殿堂的屋頂,唱起趕鳥歌。
那時正是積雪最厚的時分,島村同駒子相約來看趕鳥節。
“我二月回了老家,歇了幾天。
想你一定會來,所以十四日才趕回來的。
早知你沒來,我多護理幾天再來就好了。
” “誰生病了?” “師傅到港市以後得了肺炎。
正好我在老家,接到電報,我就去護理了。
” “好了嗎?” “沒好。
” “那太不好了。
”島村像抱歉自己失約,又像哀悼師傅的死。
“嗯。
”駒子馬上溫存地搖搖頭,用手帕拂了拂桌子,“蟲子真厲害啊。
” 從矮桌到鋪席落滿了小羽虱。
幾隻小飛蛾圍着電燈飛來飛去。
紗窗外面也星星點點地落上了數不清的各種各樣的飛蛾,在明澈的月光底下浮現出來。
“胃痛,胃痛啊!”駒子把兩手猛地插進腰帶,伏在島村的膝上。
轉眼之間,一群比蚊子還小的飛蟲,落在她那從空開的
“你是打哪兒來的?”島村問道。
“打哪兒來?你是問我打哪兒來?”俄國女人不知怎樣回答,一邊收拾貨攤,一邊思忖着。
她穿的裙子,已經不像是西裝,而像是在身上纏上一塊不幹淨的布。
她就像一個地道的日本人,背着一個大包袱回去了。
不過,腳上還穿着皮靴。
在一同目送俄國女人的内掌櫃的邀請之下,島村走到了帳房,看見一個身材高大的女子背向他坐在爐邊。
女子撩起衣服下擺站了起來。
她穿着一身帶家徽的黑禮服。
島村覺得很面熟,原來就是在滑雪場的宣傳照片上看到過的那個藝妓,她身穿赴宴服,下套雪褲,同駒子并肩坐在滑雪闆上。
她是個豐滿而落落大方的中年女人。
客棧老闆把火筷子放在爐子上,烤着橢圓形的大豆餡包子。
“這東西,吃一個怎麼樣?是人家辦喜事的,嘗一口試試吧?” “剛才那個人已經不再操舊業了?” “是啊。
” “是一位好藝妓啊!” “到期來辭行了。
雖然她曾是個紅人兒,可是……” 島村拿起熱乎乎的豆餡包子,一邊吹着,一邊咬了一口,硬皮帶點陳味,有幾分發酸。
窗外,夕陽灑在熟透了的紅柿子上,光線一直照射到吊鈎[原文“自在鈎”,爐上用以吊鍋壺,可以自由伸縮的鈎子]的竹筒上。
“那麼長,是狗尾草吧?”島村驚訝地看了看坡道那邊。
一個老太婆背着一捆草走過去,草捆足比她身量高兩倍。
是長穗子。
“是啊。
那是芭茅。
” “芭茅?是芭茅嗎?” “在鐵道省舉辦溫泉展覽會的時候,蓋了個休息室或者建了間茶室,屋頂就是用這兒的芭茅草蓋的。
據說東京來人把整座茶室都買下來了。
” “是芭茅嗎?”島村又自言自語地嘟哝,“山上都綻開着芭茅?我以為是胡枝子花呢。
” 島村下了火車,最先映入眼簾的便是這山上的白花。
從陡削的山腰到山頂一帶,遍地盛開着這種花,白花花地一片銀色,好像傾瀉在山上的秋陽一般。
啊!島村不由得動了感情,把漫山的白花當作是白胡枝子了。
但是,近處看芭茅,蒼勁挺拔,與仰望遠山的感傷的花迥然不同。
一大捆一大捆的草,把背着它的婦女們的身子全給遮住了。
走過去時,草捆劃着坡道的石崖,沙沙作響。
那穗子十分茁壯。
回到房間,看見那隻身軀粗大的飛蛾,在隔壁那間點着十支光燈泡的昏暗房子裡,把卵産在黑色衣架上,然後飛走了。
檐前的飛蛾吧嗒吧嗒地撲在裝飾燈上。
秋蟲白天不停地啁啾啼叫。
駒子稍後來了。
她站在走廊上直勾勾地望着島村說: “你來幹什麼?到這種地方來幹什麼?” “看你來了。
” “這不是真心話吧。
東京人愛撒謊,讨厭!”說罷,她一邊坐下來,一邊又放柔聲音說,“我不再給你送行啦,真說不上是什麼滋味!” “行啊。
這次我一聲不響就走。
” “瞧你說的,我隻是說不去火車站嘛。
” “他怎麼樣啦?” “還用說嗎,已經死了。
” “是在你出來送我的時候?” “不過,這是兩碼事。
我沒想到送行竟會那麼難受啊。
” “嗯。
” “你二月十四日幹什麼啦?騙人。
讓我等了好久。
以後你說什麼我都不相信了。
” 二月十四日是趕鳥節[日本農村每年農曆二月十四夜到十五日晨舉行祭典,禱告豐收]。
這是雪國的孩子們每年照例舉行的節日。
十天以前,村裡的孩子們就穿上草鞋[原文藁沓,一種雪地用的草鞋]把積雪踩實,然後切成約莫兩尺見方的雪闆,并把它們壘成一間殿堂,大小丈八見方,足有一丈多高。
十四日晚上,把家家戶戶的稻草繩[日本風俗,在新年挂在門前的一種稻草繩,取意吉利]收集起來,堆在殿堂前熊熊地焚燒起來。
這個村子是在二月一日過新年,所以還留下稻草繩。
于是,孩子們爬上雪殿堂的屋頂,你推我擠,亂作一團地唱起趕鳥歌。
然後,擁進雪殿堂裡,點上明燈,在那兒過夜。
直到十五日黎明時分,又一次爬上雪殿堂的屋頂,唱起趕鳥歌。
那時正是積雪最厚的時分,島村同駒子相約來看趕鳥節。
“我二月回了老家,歇了幾天。
想你一定會來,所以十四日才趕回來的。
早知你沒來,我多護理幾天再來就好了。
” “誰生病了?” “師傅到港市以後得了肺炎。
正好我在老家,接到電報,我就去護理了。
” “好了嗎?” “沒好。
” “那太不好了。
”島村像抱歉自己失約,又像哀悼師傅的死。
“嗯。
”駒子馬上溫存地搖搖頭,用手帕拂了拂桌子,“蟲子真厲害啊。
” 從矮桌到鋪席落滿了小羽虱。
幾隻小飛蛾圍着電燈飛來飛去。
紗窗外面也星星點點地落上了數不清的各種各樣的飛蛾,在明澈的月光底下浮現出來。
“胃痛,胃痛啊!”駒子把兩手猛地插進腰帶,伏在島村的膝上。
轉眼之間,一群比蚊子還小的飛蟲,落在她那從空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