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春花
關燈
小
中
大
千重子發現老楓樹幹上的紫花地丁開了花。
“啊,今年又開花了。
”千重子感受到春光的明媚。
在城裡狹窄的院落裡,這棵楓樹可算是大樹了。
樹幹比千重子的腰圍還粗。
當然,它那粗老的樹皮,長滿青苔的樹幹,怎能比得上千重子嬌嫩的身軀…… 楓樹的樹幹在千重子腰間一般高的地方,稍向右傾;在比千重子的頭部還高的地方,向右傾斜得更厲害了。
枝桠從傾斜的地方伸展開去,占據了整個庭院。
它那長長的枝梢,也許是負荷太重,有點下垂了。
在樹幹彎曲的下方,有兩個小洞,紫花地丁就分别在那兒寄生。
并且每到春天就開花。
打千重子懂事的時候起,那樹上就有兩株紫花地丁了。
上邊那株和下邊這株相距約莫一尺。
妙齡的千重子不免想道:“上邊和下邊的紫花地丁彼此會不會相見,會不會相識呢?”她所想的紫花地丁“相見”和“相識”是什麼意思呢? 紫花地丁每到春天就開花,一般開三朵,最多五朵。
盡管如此,每年春天它都要在樹上這個小洞裡抽芽開花。
千重子時而在廊道上眺望,時而在樹根旁仰視,不時被樹上那株紫花地丁的“生命”所打動,或者勾起“孤單”的傷感情緒。
“在這種地方寄生,并且活下去……” 來店鋪的客人們雖很欣賞楓樹的奇姿雄态,卻很少有人注意樹上還開着紫花地丁。
那長着老樹瘤子的粗幹,直到高處都長滿了青苔,更增添了它的威武和雅緻。
而寄生在上面的小小的紫花地丁,自然就不顯眼了。
但是,蝴蝶卻認識它。
當千重子發現紫花地丁開花時,在院子裡低低飛舞的成群小白蝴蝶,從楓樹幹飛到了紫花地丁附近。
楓樹正抽出微紅的小嫩芽,蝶群在那上面翩翩飄舞,白色點點,襯得實在美極了。
兩株紫花地丁的葉子和花朵,都在楓樹樹幹新長的青苔上,投下了隐隐的影子。
這是個浮雲朵朵、風和日麗的一天。
千重子坐在走廊上,望着楓樹幹上的紫花地丁,直到白蝶群飄去。
她真想對花兒悄悄說上一句:“今年也能在這種地方開花,多美麗啊。
” 在紫花地丁的下面、楓樹的根旁,豎着一個古色古香的燈籠。
記得有一回,千重子的父親告訴她:燈籠腳上雕刻着的立像是基督。
“那不是瑪利亞嗎?”當時千重子問道。
“有一個很像北野天神的大象呀。
” “這是基督!”父親幹脆地說。
“沒抱嬰兒嘛。
” “哦,真是的……”千重子點了點頭,接着又問:“我們的祖先裡有基督教徒嗎?” “沒有。
這燈籠大概是造園師或石匠拿來安放在這裡的,不是什麼稀罕的東西。
” 這個雕有基督像的燈籠,可能是當年禁止基督教的時候制造的吧。
由于石頭的質量粗糙、不堅實、浮雕像又經過幾百年風吹雨打,隻有頭部、身體和腳的形狀依稀可辨。
可能原來就是一尊簡單的雕像吧。
雕像的袖子很長,幾乎拖到衣服的下擺,好像是合着掌,隻有胳膊周圍顯得比較粗。
形象模糊不清。
然而,看上去與佛像或地藏菩薩像完全不同。
這尊基督雕像的燈籠,不知道是從前的信仰象征呢,還是舊時異國的裝飾,如今隻因古老,才被安置在千重子家的庭院那棵老楓樹根旁。
每逢客人看到它,父親就說:“這是基督像。
”不過,來談生意的客人中,很少有人注意到大楓樹下還有這麼個古老的燈籠。
人們縱然注意到了,也會覺得在院子裡擺設一兩個石燈籠是很自然的,不會去理睬它。
千重子把凝望着樹上紫花地丁的目光移到下方,直勾勾地盯着基督像。
她雖然沒有念過教會學校,但她喜歡英語,常常進出教堂,也讀讀《聖經》新約和舊約。
可是要給這個古老的燈籠獻把花束,或點根蠟燭,她就覺得不合适。
因為燈籠上哪兒也沒有雕上十字架。
基督像上的紫花地丁,倒是令人感到很像瑪利亞的心。
千重子又把視線從燈籠移到紫花地丁上——忽然,她想起了飼養在古丹波[古丹波,舊地名,即今京都府及兵庫縣的一部分,盛産陶瓷。
]壺裡的金鐘兒。
千重子開始飼養金鐘兒,約莫在四五年前,是在她發現老楓樹上寄生的紫花地丁很久以後的事吧。
當時她在高中同學的起居室裡,聽見金鐘兒鳴叫不停,便要了幾隻回家飼養。
“在壺裡太可憐啦!”千重子說。
可是同學卻回答說:總比養在籠子裡讓它白白死去好。
據說有的寺廟養了很多,出賣蟲卵。
可見還有不少愛好者呢。
千重子飼養的金鐘兒,現在增加了很多,已經發展到兩個古丹波壺了。
每年照例從七月一日左右開始孵出幼蟲,約莫在八月中
“啊,今年又開花了。
”千重子感受到春光的明媚。
在城裡狹窄的院落裡,這棵楓樹可算是大樹了。
樹幹比千重子的腰圍還粗。
當然,它那粗老的樹皮,長滿青苔的樹幹,怎能比得上千重子嬌嫩的身軀…… 楓樹的樹幹在千重子腰間一般高的地方,稍向右傾;在比千重子的頭部還高的地方,向右傾斜得更厲害了。
枝桠從傾斜的地方伸展開去,占據了整個庭院。
它那長長的枝梢,也許是負荷太重,有點下垂了。
在樹幹彎曲的下方,有兩個小洞,紫花地丁就分别在那兒寄生。
并且每到春天就開花。
打千重子懂事的時候起,那樹上就有兩株紫花地丁了。
上邊那株和下邊這株相距約莫一尺。
妙齡的千重子不免想道:“上邊和下邊的紫花地丁彼此會不會相見,會不會相識呢?”她所想的紫花地丁“相見”和“相識”是什麼意思呢? 紫花地丁每到春天就開花,一般開三朵,最多五朵。
盡管如此,每年春天它都要在樹上這個小洞裡抽芽開花。
千重子時而在廊道上眺望,時而在樹根旁仰視,不時被樹上那株紫花地丁的“生命”所打動,或者勾起“孤單”的傷感情緒。
“在這種地方寄生,并且活下去……” 來店鋪的客人們雖很欣賞楓樹的奇姿雄态,卻很少有人注意樹上還開着紫花地丁。
那長着老樹瘤子的粗幹,直到高處都長滿了青苔,更增添了它的威武和雅緻。
而寄生在上面的小小的紫花地丁,自然就不顯眼了。
但是,蝴蝶卻認識它。
當千重子發現紫花地丁開花時,在院子裡低低飛舞的成群小白蝴蝶,從楓樹幹飛到了紫花地丁附近。
楓樹正抽出微紅的小嫩芽,蝶群在那上面翩翩飄舞,白色點點,襯得實在美極了。
兩株紫花地丁的葉子和花朵,都在楓樹樹幹新長的青苔上,投下了隐隐的影子。
這是個浮雲朵朵、風和日麗的一天。
千重子坐在走廊上,望着楓樹幹上的紫花地丁,直到白蝶群飄去。
她真想對花兒悄悄說上一句:“今年也能在這種地方開花,多美麗啊。
” 在紫花地丁的下面、楓樹的根旁,豎着一個古色古香的燈籠。
記得有一回,千重子的父親告訴她:燈籠腳上雕刻着的立像是基督。
“那不是瑪利亞嗎?”當時千重子問道。
“有一個很像北野天神的大象呀。
” “這是基督!”父親幹脆地說。
“沒抱嬰兒嘛。
” “哦,真是的……”千重子點了點頭,接着又問:“我們的祖先裡有基督教徒嗎?” “沒有。
這燈籠大概是造園師或石匠拿來安放在這裡的,不是什麼稀罕的東西。
” 這個雕有基督像的燈籠,可能是當年禁止基督教的時候制造的吧。
由于石頭的質量粗糙、不堅實、浮雕像又經過幾百年風吹雨打,隻有頭部、身體和腳的形狀依稀可辨。
可能原來就是一尊簡單的雕像吧。
雕像的袖子很長,幾乎拖到衣服的下擺,好像是合着掌,隻有胳膊周圍顯得比較粗。
形象模糊不清。
然而,看上去與佛像或地藏菩薩像完全不同。
這尊基督雕像的燈籠,不知道是從前的信仰象征呢,還是舊時異國的裝飾,如今隻因古老,才被安置在千重子家的庭院那棵老楓樹根旁。
每逢客人看到它,父親就說:“這是基督像。
”不過,來談生意的客人中,很少有人注意到大楓樹下還有這麼個古老的燈籠。
人們縱然注意到了,也會覺得在院子裡擺設一兩個石燈籠是很自然的,不會去理睬它。
千重子把凝望着樹上紫花地丁的目光移到下方,直勾勾地盯着基督像。
她雖然沒有念過教會學校,但她喜歡英語,常常進出教堂,也讀讀《聖經》新約和舊約。
可是要給這個古老的燈籠獻把花束,或點根蠟燭,她就覺得不合适。
因為燈籠上哪兒也沒有雕上十字架。
基督像上的紫花地丁,倒是令人感到很像瑪利亞的心。
千重子又把視線從燈籠移到紫花地丁上——忽然,她想起了飼養在古丹波[古丹波,舊地名,即今京都府及兵庫縣的一部分,盛産陶瓷。
]壺裡的金鐘兒。
千重子開始飼養金鐘兒,約莫在四五年前,是在她發現老楓樹上寄生的紫花地丁很久以後的事吧。
當時她在高中同學的起居室裡,聽見金鐘兒鳴叫不停,便要了幾隻回家飼養。
“在壺裡太可憐啦!”千重子說。
可是同學卻回答說:總比養在籠子裡讓它白白死去好。
據說有的寺廟養了很多,出賣蟲卵。
可見還有不少愛好者呢。
千重子飼養的金鐘兒,現在增加了很多,已經發展到兩個古丹波壺了。
每年照例從七月一日左右開始孵出幼蟲,約莫在八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