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氓賭徒的賭博奇計
關燈
小
中
大
月逢三、八開字。
大聯榜每月逢五、十開字。
聯榜是幾十萬條、幾百萬條票聯在一榜,不設卷口。
多一條頭票(頭獎)根本就沒法查對。
二票(二獎)、三票(三獎)随意增加幾百份,也不會讓人看出破綻。
所以,鋪票的賭法,極便于賭場老闆上下其手。
花會開字連騙帶賴。
花會老闆有時也要賠錢,賠點錢可以取信于投買者,表示他們本分、公正。
但他們既不會賠大錢,又不會老是賠錢。
如果某一天他們見所開之門色,被人投買得多,他們就借口軍警可能來抓賭,提前截流(停止投買)和開簡,以免輸得過多。
截流和開筒的時間掌握在他們手裡,他們根據需要,時而早,時而遲。
花會彩筒裝入應開門色,就加鎖并貼上封條,似乎做不了手腳。
其實彩筒的門做得較厚,中空而夾以薄闆,置有彈簧。
每次将兩個門色各卷成一卷,一投入箱中,一夾于中空的門,然後加鎖、貼封條。
及截流後,如投買者最多的門色跟投入彩筒中的門色相符,就把夾在中空的門上的門色取出,以扭轉敗局。
開筒時,因有打手圍着,同時又燃放大串爆竹,故花會老闆搗什麼鬼,投買者是發覺不了的。
若是投入筒中及夾在門上的門色,投買者都很多,花會老闆賠起來心疼,便暗中指使一些人假裝劫賭場,将彩筒搶走。
花會老闆向投買者虛報被匪徒搶劫,乘機将投買者的賭本吞沒。
有時為維護&ldquo信譽&rdquo,将賭本發還各投買者,這種事情也是有的。
花會老闆生意清淡時,便求助于鬼神。
當時有些寺廟為配合社會上的花會賭博,特設字花筒,以備人們前來向菩薩求字。
求字就像求簽一樣,将字花筒搖一陣,就有字掉下。
如求得&ldquo逢春&rdquo,就買&ldquo逢春為狀元為孔雀&rdquo這個門色。
花會老闆買通廟中主管字花筒的僧人,通過僧人之口廣為宣傳,某人(也是被花會老闆收買的人)到菩薩前求得某字,于某日中彩。
其實根本就沒有這回事,但出自僧人之口,是不會有人懷疑的。
同時指使&ldquo中彩&rdquo的某人,裝作好像真的中了彩,特意制做&ldquo橫财就手&rdquo或&ldquo佑我生财&rdquo之類的紅地金字匾額,大張旗鼓擡到廟裡去,說是&ldquo還神&rdquo,意即感謝菩薩庇佑他中了彩。
為了加強宣傳效果,花會老闆還指派一名&ldquo航船(即帶家,專司上門收集賭資及投買門色)出來作僞證,說是某人中彩,是他經手的。
因僧人、帶家、&ldquo中彩&rdquo的某人說的有鼻子有眼,故人們深信不疑。
花會生意随即興隆起來。
番攤館&ldquo老撇&rdquo 在廣東話中,&ldquo老撇&rdquo(又稱&ldquo老千&rdquo或&ldquo老遷&rdquo)即騙子。
其騙術之一名曰&ldquo落冧&rdquo,就是借助特制的攤皮(&ldquo冧&rdquo)作弊。
這種特制的攤皮跟普通的攤皮看似一樣,到必要時用攤竹的尖端輕輕一撥,一顆就變成兩顆。
開攤時,揭去攤盅,掌管扒攤的攤官用攤竹将攤皮四個一扒,扒到最後一下,大約需要一分鐘左右時間。
這時幾雙甚至幾十雙眼睛都盯着攤官手中的攤竹。
特别是快到扒最後一下的時候,賭客的眼睛眨都不敢眨。
攤官的助手冒充賭客,夾在人群中。
看到即将開出的門是重門,就裝作很随便地抽進一口煙,然後噴出,模糊衆賭客視線。
攤官乘機用攤竹将特制的攤皮一挑,使一顆變為兩顆。
所開之門如本應為1,這麼一搞,就變為2,番攤館老闆就可轉輸為赢。
&ldquo老撇&rdquo的騙術之二名曰&ldquo飛子&rdquo。
攤官扒攤皮扒到最後時,看到所開之門為重門,賭場老闆要賠大錢,而剩下的攤皮中又沒有叫作&ldquo冧&rdquo的特制的攤皮,不能将一顆變為兩顆,此時便施展&ldquo飛子&rdquo的魔法,即在剩下攤皮中飛去一顆。
本來該開2,由于飛去一子,變成開1。
騙術之三名曰&rdquo扒大細&rdquo,或曰&ldquo扒三雞五公&rdquo。
照規矩,攤官扒攤皮應該四個一扒。
但當攤官看到即将開出重門時,便違反規則,三個一扒,或五個一扒。
三個一扒叫&ldquo扒三雞(細),五個一扒叫&ldquo扒五公(大)&rdquo。
一次少扒一個或多扒一個叫&ldquo扒大細&rdquo。
如果攤官騙術不精,手腳不靈,被賭客當場捉住,那麼,不論賭客押哪一門,押多少,番攤館老闆都要照賠。
所以,攤官不輕易&ldquo扒大細&rdquo。
隻有鄉間演戲時臨時所設番攤賭場,因有流氓惡霸做後台,敢于肆無忌憚地&ldquo扒大細&rdquo。
但賭客中也自有強橫之人,有的搬來人馬,踢盤搶攤,鬧得天翻地覆,甚至生出人命案來。
番攤館蒙騙賭客,賭客也不甘心認輸,琢磨了一套對付番攤館的辦法。
有些賭客考慮到無計劃的&ldquo硬賭&rdquo擠不過番攤館,就轉而憑借雄厚賭資,運用周密注碼,靠着堅忍的耐心,花費長久的時間,來跟番攤館博勝負。
這種賭博叫賭纜。
賭纜一般買&ldquo番&rdquo或&ldquo角&rdquo,很少買&ldquo撚&rdquo或&ldquo正&rdquo。
如買&ldquo角&rdquo(兼買相臨兩門),第一次買1元,輸了,第二次買3元。
要是買中,得彩2.7元,除第一次賭本1元,還有1.7元盈餘。
如此賭下去,以一、三、八、十八&hellip&hellip的比例累增賭注,像纜繩一樣,連綿不斷。
如接連10次都輸,就算&ldquo斷纜&rdquo,從頭再賭。
若是買&ldquo番&rdquo(專買一門),按一、二、四、八&hellip&hellip的比例累進賭注。
賭本比買&ldquo角&rdquo要小一些,但買番不容易中,要連買10多次、20次,才有赢的機會。
即使賭纜赢了,也是以巨注博取小勝,一天不過赢三五十元酒食錢。
舊時下台的政界人物和失意文人,常合夥賭纜,運用數學知識,制訂&ldquo賭纜計劃&rdquo,指定&ldquo艦長&rdquo(即賭纜負責人)和&ldquo參謀&rdquo,成年累月向番攤館進攻。
斷了纜,籌集賭資再賭,似有不獲全勝誓不收兵之概。
僥幸赢了錢,即揮金如土、花天酒地。
久賭必敗。
合夥賭纜,不管&ldquo艦長&rdquo有多少臨場指揮才能,不管&ldquo參謀&rdquo有多少奇計秘策,最後都慘敗而歸。
番攤館對付賭纜者的高招是,将一次賭注限定在1000元以内。
這樣,賭纜者赢,赢不了大錢;輸,欲翻本而不能。
這叫做:你有張良計,他有過牆梯。
賭纜者總是鬥不過番攤館的。
賽馬會&ldquo做趟子&rdquo &ldquo做趟子&rdquo,即舞弊,也即故意讓某号馬赢,讓某幾号馬輸。
天津在1937年以前,春秋兩季起碼要進行28天賽馬賭博。
在日僞時期,隻要天氣允許,幾
大聯榜每月逢五、十開字。
聯榜是幾十萬條、幾百萬條票聯在一榜,不設卷口。
多一條頭票(頭獎)根本就沒法查對。
二票(二獎)、三票(三獎)随意增加幾百份,也不會讓人看出破綻。
所以,鋪票的賭法,極便于賭場老闆上下其手。
花會開字連騙帶賴。
花會老闆有時也要賠錢,賠點錢可以取信于投買者,表示他們本分、公正。
但他們既不會賠大錢,又不會老是賠錢。
如果某一天他們見所開之門色,被人投買得多,他們就借口軍警可能來抓賭,提前截流(停止投買)和開簡,以免輸得過多。
截流和開筒的時間掌握在他們手裡,他們根據需要,時而早,時而遲。
花會彩筒裝入應開門色,就加鎖并貼上封條,似乎做不了手腳。
其實彩筒的門做得較厚,中空而夾以薄闆,置有彈簧。
每次将兩個門色各卷成一卷,一投入箱中,一夾于中空的門,然後加鎖、貼封條。
及截流後,如投買者最多的門色跟投入彩筒中的門色相符,就把夾在中空的門上的門色取出,以扭轉敗局。
開筒時,因有打手圍着,同時又燃放大串爆竹,故花會老闆搗什麼鬼,投買者是發覺不了的。
若是投入筒中及夾在門上的門色,投買者都很多,花會老闆賠起來心疼,便暗中指使一些人假裝劫賭場,将彩筒搶走。
花會老闆向投買者虛報被匪徒搶劫,乘機将投買者的賭本吞沒。
有時為維護&ldquo信譽&rdquo,将賭本發還各投買者,這種事情也是有的。
花會老闆生意清淡時,便求助于鬼神。
當時有些寺廟為配合社會上的花會賭博,特設字花筒,以備人們前來向菩薩求字。
求字就像求簽一樣,将字花筒搖一陣,就有字掉下。
如求得&ldquo逢春&rdquo,就買&ldquo逢春為狀元為孔雀&rdquo這個門色。
花會老闆買通廟中主管字花筒的僧人,通過僧人之口廣為宣傳,某人(也是被花會老闆收買的人)到菩薩前求得某字,于某日中彩。
其實根本就沒有這回事,但出自僧人之口,是不會有人懷疑的。
同時指使&ldquo中彩&rdquo的某人,裝作好像真的中了彩,特意制做&ldquo橫财就手&rdquo或&ldquo佑我生财&rdquo之類的紅地金字匾額,大張旗鼓擡到廟裡去,說是&ldquo還神&rdquo,意即感謝菩薩庇佑他中了彩。
為了加強宣傳效果,花會老闆還指派一名&ldquo航船(即帶家,專司上門收集賭資及投買門色)出來作僞證,說是某人中彩,是他經手的。
因僧人、帶家、&ldquo中彩&rdquo的某人說的有鼻子有眼,故人們深信不疑。
花會生意随即興隆起來。
番攤館&ldquo老撇&rdquo 在廣東話中,&ldquo老撇&rdquo(又稱&ldquo老千&rdquo或&ldquo老遷&rdquo)即騙子。
其騙術之一名曰&ldquo落冧&rdquo,就是借助特制的攤皮(&ldquo冧&rdquo)作弊。
這種特制的攤皮跟普通的攤皮看似一樣,到必要時用攤竹的尖端輕輕一撥,一顆就變成兩顆。
開攤時,揭去攤盅,掌管扒攤的攤官用攤竹将攤皮四個一扒,扒到最後一下,大約需要一分鐘左右時間。
這時幾雙甚至幾十雙眼睛都盯着攤官手中的攤竹。
特别是快到扒最後一下的時候,賭客的眼睛眨都不敢眨。
攤官的助手冒充賭客,夾在人群中。
看到即将開出的門是重門,就裝作很随便地抽進一口煙,然後噴出,模糊衆賭客視線。
攤官乘機用攤竹将特制的攤皮一挑,使一顆變為兩顆。
所開之門如本應為1,這麼一搞,就變為2,番攤館老闆就可轉輸為赢。
&ldquo老撇&rdquo的騙術之二名曰&ldquo飛子&rdquo。
攤官扒攤皮扒到最後時,看到所開之門為重門,賭場老闆要賠大錢,而剩下的攤皮中又沒有叫作&ldquo冧&rdquo的特制的攤皮,不能将一顆變為兩顆,此時便施展&ldquo飛子&rdquo的魔法,即在剩下攤皮中飛去一顆。
本來該開2,由于飛去一子,變成開1。
騙術之三名曰&rdquo扒大細&rdquo,或曰&ldquo扒三雞五公&rdquo。
照規矩,攤官扒攤皮應該四個一扒。
但當攤官看到即将開出重門時,便違反規則,三個一扒,或五個一扒。
三個一扒叫&ldquo扒三雞(細),五個一扒叫&ldquo扒五公(大)&rdquo。
一次少扒一個或多扒一個叫&ldquo扒大細&rdquo。
如果攤官騙術不精,手腳不靈,被賭客當場捉住,那麼,不論賭客押哪一門,押多少,番攤館老闆都要照賠。
所以,攤官不輕易&ldquo扒大細&rdquo。
隻有鄉間演戲時臨時所設番攤賭場,因有流氓惡霸做後台,敢于肆無忌憚地&ldquo扒大細&rdquo。
但賭客中也自有強橫之人,有的搬來人馬,踢盤搶攤,鬧得天翻地覆,甚至生出人命案來。
番攤館蒙騙賭客,賭客也不甘心認輸,琢磨了一套對付番攤館的辦法。
有些賭客考慮到無計劃的&ldquo硬賭&rdquo擠不過番攤館,就轉而憑借雄厚賭資,運用周密注碼,靠着堅忍的耐心,花費長久的時間,來跟番攤館博勝負。
這種賭博叫賭纜。
賭纜一般買&ldquo番&rdquo或&ldquo角&rdquo,很少買&ldquo撚&rdquo或&ldquo正&rdquo。
如買&ldquo角&rdquo(兼買相臨兩門),第一次買1元,輸了,第二次買3元。
要是買中,得彩2.7元,除第一次賭本1元,還有1.7元盈餘。
如此賭下去,以一、三、八、十八&hellip&hellip的比例累增賭注,像纜繩一樣,連綿不斷。
如接連10次都輸,就算&ldquo斷纜&rdquo,從頭再賭。
若是買&ldquo番&rdquo(專買一門),按一、二、四、八&hellip&hellip的比例累進賭注。
賭本比買&ldquo角&rdquo要小一些,但買番不容易中,要連買10多次、20次,才有赢的機會。
即使賭纜赢了,也是以巨注博取小勝,一天不過赢三五十元酒食錢。
舊時下台的政界人物和失意文人,常合夥賭纜,運用數學知識,制訂&ldquo賭纜計劃&rdquo,指定&ldquo艦長&rdquo(即賭纜負責人)和&ldquo參謀&rdquo,成年累月向番攤館進攻。
斷了纜,籌集賭資再賭,似有不獲全勝誓不收兵之概。
僥幸赢了錢,即揮金如土、花天酒地。
久賭必敗。
合夥賭纜,不管&ldquo艦長&rdquo有多少臨場指揮才能,不管&ldquo參謀&rdquo有多少奇計秘策,最後都慘敗而歸。
番攤館對付賭纜者的高招是,将一次賭注限定在1000元以内。
這樣,賭纜者赢,赢不了大錢;輸,欲翻本而不能。
這叫做:你有張良計,他有過牆梯。
賭纜者總是鬥不過番攤館的。
賽馬會&ldquo做趟子&rdquo &ldquo做趟子&rdquo,即舞弊,也即故意讓某号馬赢,讓某幾号馬輸。
天津在1937年以前,春秋兩季起碼要進行28天賽馬賭博。
在日僞時期,隻要天氣允許,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