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花八門的賭博

關燈
用,票廠老闆的純利是十分可觀的。

     鋪票 風行于民國時代的鋪票賭博,早在清代就開始了。

    民國時賭法跟清代有些不同。

     清朝光緒年間,廣東南海、順德兩縣的士紳為籌款修築防洪大堤,發起了有獎&ldquo鋪票&rdquo活動。

    為何取名鋪票呢?因它跟店鋪、商号有關。

    先是向120家商店每家捐借款10兩,總計是1200兩,用作修築大堤款項。

    為歸還這筆款子,特印發一種獎票,票底印着捐借款各店鋪的名稱。

    如&ldquo興隆&rdquo、&ldquo祥記&rdquo等,以示褒揚這些商店熱心公衆事業。

    這種獎票取名&ldquo鋪票&rdquo,每張有1兩、5錢兩種,由各鎮大商店售賣。

    投買者在票底所印各店鋪名稱中任選10個字為一條,滿1000條為一卷。

     鋪票每月開獎一次,開票共開12個字,用的是&ldquo杯蔔&rdquo法。

    即用向空中抛出杯子,視其落地情況決定開何字。

    杯蔔在神廟前舉行。

    開票之日,廟前廣場人頭攢動。

    開票辦事處人員,在人叢中抛出三色暗碼,任衆人搶奪。

    奪得暗碼的三人,一人負責抛杯,一人負責執杯,另一人唱票。

    抛杯人先将木杯當衆剖開,放在天平上稱,使兩杯重量相等。

    然後将兩杯放在盆内,用力向上一抛,抛的高度不得低于面前預先所拉繩索的高度。

     杯子落下,執杯人将杯拾起,如兩杯一隻口朝上,一隻口朝下,就報&ldquo勝杯&rdquo。

    兩隻都口朝上,報&ldquo陽杯&rdquo。

    兩隻都口朝下,報&ldquo陰杯&rdquo。

    唱票人先唱票底印的第一個字,如&ldquo興隆&rdquo的&ldquo興&rdquo字。

    得勝杯,再抛,一直抛到得陽杯或陰杯止。

    連續得幾個勝杯,就叫做得幾杯。

     第一字得幾杯報完,接着唱第二字。

    以此類推,直到票底每個字都唱完。

    抛杯結束,當衆選出得勝杯最多的12個字,這12個字稱為&ldquo票尴&rdquo(即票母,相當于中獎号碼)。

    中字最多的為頭票,次為二票,再次為三票。

    同中同分,如頭票僅一張,則頭票獎金由中獎者一人獨得。

    獎金總額為1000條票的票款1000兩的60%,即600兩。

    在這600兩獎金中,頭獎得60%即360兩;二獎得25%即150兩;三獎得15%即90兩。

    開票辦事處在總票款中提取40%即400兩,先歸還10家店鋪的捐借款,共100兩(12個月開票12次,即可還清120家的捐借款)。

     在餘下的300兩中,抽取10%即30兩,作為辦事處經費。

    還剩270兩,用作修堤專款。

    如每月售票1萬張,則除獎金外,尚餘4000兩。

    歸還捐借款100兩後,仍餘3900兩。

    開票辦事處抽10%,即390兩。

    售票越多,開票辦事處所得款越多。

    鋪票最初為募款而設,但發起不久,一些見利忘義之徒便利用它謀取暴利,以緻鋪票很快成為名副其實的賭博。

     清末,慈槽太後以籌措海防經費為名,大開賭禁。

    廣東遂有一些賭商向藩台(主管一省财政)衙門承包鋪票賭博,以助饷若幹作為代價。

    賭商們編造了五言韻語24句,共120字,作為鋪票的票字。

    開頭幾句是:首會發其祥,鴻圖得意揚。

     高标輝百粵,本是始基良。

     秀麗賞瓊芝,丁男協去時。

     聯芳常足願,樂有好稱宜。

     巨業就恭逢,&hellip&hellip 120個票字,任投買者圈定10字,作為一票。

    一張票價格有5角、1元、2元、5元、10元幾種(實際照九折收款)。

    1000票為一卷,取《千字文》中一字為卷名,如&ldquo天字卷&rdquo、&ldquo地字卷&rdquo、&ldquo玄字卷&rdquo等。

    開票開12個字,仍用杯蔔法。

    獎金比前提高,為售票款總額的70%,其餘30%為票廠費用及饷銀。

    當時廣州有鋪票兩廠,一名&ldquo昌興&rdquo,一名&ldquo發财&rdquo。

    昌興每月逢五、十開票,發财每月逢三、八開票。

    兩廠一月共開票12次。

     民國元年曾一度禁賭。

    1915年,賭商乘廣東水災之機,向省府請求開設&ldquo有獎義會&rdquo,理由冠冕堂皇:籌款救濟嗷嗷待哺的遍地災黎。

    所謂&ldquo有獎義會&rdquo,實即鋪票。

    所不同的一點是,改杯蔔為攪球。

    攪球就是:備圓盆兩隻,第一隻放入120顆圓珠,每珠刻一字,分别為&ldquo首&rdquo、&ldquo會&rdquo、&l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