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天氣突然熱了。

    幾天來沒有雨也沒有一點風。

    最輕漾的垂柳的葉子沉重地垂着,連輕微的顫動也停止了下來。

    空氣像凝固了似的,使人窒息。

    太陽非常的逼人,它的細微的尖利的針,一直刺進了人的皮膚的深處,毒辣辣地又痛又癢,連心也想挖了出來。

    天上沒有一片雲翳。

    路上的石闆火一般的燙。

    晚上和白天一樣的熱。

     “啊噓,啊噓……” 到處有人在這樣的叫着,和着那一刻不停的像要振破翅膀的蟬兒的叫聲。

    雖然搖着扇子,汗滴仍像沸水壺蓋上的水蒸氣似的蒸發着。

     “是秋熱呵,……”大家都這樣說,“夏熱不算熱,秋熱熱死人呵。

    ” 但是過了幾天,一種恐怖來到了人問。

    大家相信大旱的日子到了。

     “天要罰人了!” 不曉得是誰求到了這樣的預言,于是立刻傳遍了家家戶戶,到處都恐懼地戰栗了起來。

     河水漸漸淺了,從檐口接下來貯藏在缸裡的雨水,一天一天少了下去,大家都舍不得用,到河裡去挑了,每天清早或夜晚,河旁埠頭上就擠滿了水桶。

    但這究竟是有限的。

    從河裡大量地汲去的是一片平原上的稻田。

    碧綠的晚稻正在長着,它們像需要空氣似的需要水的灌溉。

     辘辘的水車聲響徹了平原。

    這裡那裡前後相接隔河相對的擺滿了水車,仿佛是隔着一條戰壕,密集地架起了大炮、機關槍和步槍的兩個陣線。

    一路望去,最多的是單人水車,那是黑色的,輕快的,最小的。

    一頭支在河裡,一頭擱在河岸上。

    農人用兩支五六尺長的杆子鈎着軸轳,迅快地一伸一縮的把河水汲了上來。

    其次是較大的腳踏水車。

    岸上支着一個鐵杠似的架子,兩三個農人手扶在橫杆上,一上一下地用腳踏着水車上左右斜對着的丁字形木闆,這種水車多半是紅的顔色,特别的觸目。

    最後是支着圓頂的半截草篷或一無遮攔的牛拖的水車。

    岸上安置着蓋子似的圓形的車盤,機器似的鈎着另一個豎立着的小齒輪。

    牛兒戴着眼罩,拖着大車盤走着。

    伸在河邊的車子多半是紅色的,偶爾也有些黑色。

     各村莊的農民全部出動了。

    他們裸着臂膊,穿着短褲,打着赤腳,有些人甚至連笠帽也沒戴,在烈日下工作着。

    一些婦女和小孩也參加了起來。

    力氣較大的坐在凳上獨自拉着一部水車,較小的分拉着手車,或蹲在地上扳動着腳踏的闆子,或趕着牛兒,或送茶水和飯菜。

     工作正是忙碌的時候。

    一部分的農民把水汲到田裡來,一部分的農民在田裡踩踏着早稻的根株,有的握着丈餘長的田耙的杆,已經開始在耙禾邊的萎草了。

     雖然是辛苦的工作,甚至有時深夜裡還可以聽見辘辘的車水聲,但平原上仍洋溢着笑語和歌唱聲,和那或輕或重或快或慢的有節拍的水車聲遠近呼應着,成了一個極大的和奏。

     岸上淙淙地淌下來混濁的流水,一直湧進稻田的深處,禾稈欣喜地微微搖擺着,迅速地在暗中長大了起來。

    農民們慈母似的飼育着它們,愛撫着它們,見着它們長高了一分一寸,便多了一分一寸的歡樂和安慰。

    忘記了自己的生命的力就在這辛苦的撫育間加倍地迅速地衰退了下去—— 而且,他們還暫時忘記了那站在眼前的高舉着大刀行将切斷他們生命的可怕的巨物。

     “不會的”,有時他們記起了,便這樣的自己哄騙着自己。

    “河裡的水還有一個月半個月可以維持呢。

    ” 但是河裡的水卻意外迅速地減少了起來,整個的河塘露出來了。

    有些淺一點的地方,可以站在岸上清澈地看見那中央的河床以及活潑地成群結隊的遊魚。

     本來是一到秋天很少有人敢在水中遊泳的,現在又給魚兒引起了願望。

    一班年青的人和别種清閑的職業的人倡議要“捉大陣”了。

    這是每年夏季的慣例,今年因為雨水多河水大,一直擱了下來,大家的網兒是早已預備好了的。

     這七八年來,傅家橋自從有了村長,由村長改了鄉長,又由鄉長設了鄉公所增添了書記和事務員以來,地方上一切重大的公衆事業和其他盛會都須由鄉長為頭才能主辦。

    隻有這“捉大陣”因為參加的人都是些“卑微的人物”,除了快樂一陣捉幾條魚飽飽個人的口福以外,沒有經濟的條件,所以還保持着過去的習慣,不受鄉長的拘束,由一二個善于遊泳的人做首領。

     傅家橋很有幾個捕海魚為業的人,曆來是由他們為頭的。

    他們召集了十個最會遊水的人組成了一個團體,随後來公攤他們的獲得。

     華生在傅家橋是以遊泳出名的,他被邀請加入了那團體。

    而且因為他最年青最有精力,便占了第三名重要的地位。

     華生非常高興的接受了。

    雖然田裡的工作更要緊,他甯可暫時丢棄了,去參加那最有興趣的捕魚。

    葛生哥很不容易獨立支撐着田裡的工作,但為了這種盛舉一年隻有一度,前後最多是五天,就同意了華生的參加。

     于是一天下午,傅家橋鼎沸了。

    他們指定的路線是從傅家橋的東北角上,華生的屋前下水,向西北走經過傅家橋的橋下,彎彎曲曲地到了丁字村折向西,和另一個由西北方面來的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