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

關燈
量。

     嚴季真深知乃兄的性情,打鐵如不趁熱,廿四小時内也許又有變化,當下他便逼着仲平立刻作了三項決定:正式答複工人們的來信,請周為新即日動身到鎮江接洽輪船噸位,派蔡永良限三天之内辦好一切手續。

    嚴季真又自告奮勇讨了個差使,到漢口找房子預備安頓工人和機器。

     對于最後這一項,嚴仲平躊躇了一下,這才說道: “志新和淑芬就在漢口,羅任甫五六天以後又要到漢口去,不如拜托了他們罷。

    ” “那麼,我就和任甫一路走。

    ”嚴季真堅持他的意見。

    “反正我總要到漢口去,我自己也有自己的事!” “既然你本來要去,也好!” 不大樂意,但又無可如何,嚴仲平終于答應了。

     這樣,遷廠一舉便成了鐵案,無可再翻。

    甚至蔡永良想要怠工也不可能,嚴季真天天督促他,有時還帶了他去周遊各機關,催辦各種證件。

     那時候,成立了一個多月,專門負責辦理工廠遷移事務的官方機關,有所謂“上海工廠遷移監督委員會”,由資源委員會、财政部、軍政部、實業部會同組織。

    另外,廠商方面也成立了“上海工廠聯合遷移委員會”,受官方監督指導,算是官方的遷移監督委員會和廠商中間的一個聯系。

    個把月來,這兩個委員會訂制了若幹規章,議決了若幹議案,表面上何嘗不是井井有序,然而事實上不是那麼簡單。

     嚴季真和蔡永良一方面要自己設法找運輸工具,另一方面又要找各機關辦理通行憑證。

    後一件事幾乎占去了整整兩天時間方才有個眉目。

    一條蘇州河沿途都有駐防軍隊,為了所謂清查漢奸,這些部隊對于通過它們防區的船隻都要檢驗“護照”或通行證;然而那時官方并無一個機關統一辦理這項事情,“工廠遷移監督委員會”的憑證,軍隊不買賬,駐防各地段的各軍各師都各自發它的“護照”或通行證。

    單是弄明白究竟有多少軍隊單位必須接洽,蔡永良就在一打以上的機關中團團轉了一天。

     然而,不花幾個錢,“護照”或通行證還是不肯痛痛快快地發下來。

    當蔡永良把這情形向嚴仲平昆仲請示的時候,嚴季真聽了就生氣道: “這簡直是笑話!明天我自己去辦交涉,看他們怎麼說!” 蔡永良不作聲,隻看着嚴仲平的臉色。

     “還是花幾個錢罷!不然,種種留難、挑剔,我們就不用打算遷移了!” 嚴仲平倒是心平氣和地說。

    既然被迫着不得不遷,嚴仲平現在唯一的希望是:趕快動身,趕快通過危險地帶,到達漢口。

    連日戰事十分緊張,蘇州河這一條水路的危險性一天一天大起來了,在這一方面的考慮,嚴仲平當然比他老弟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