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橋

關燈
再别康橋

    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樹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着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斓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離的笙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十一月六日

    【點評】

    徐志摩(1897—1931),現代詩人、散文家。筆名南湖、雲中鶴等。浙江海甯人。1921年開始創作新詩。1922年返國後在報刊上發表大量詩文。1923年,參與發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學研究會。1924年與胡适、陳西滢等創辦《現代評論》周刊,任北京大學教授。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飛機到北平,因遇霧在濟南附近觸山,機墜身亡。著有詩集《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雲遊》,散文集《落葉》、《巴黎的鱗爪》、《自剖》、《秋》,小說散文集《輪盤》,戲劇《卞昆岡》(與陸小曼合寫),日記《愛眉小劄》、《志摩日記》,譯著《曼殊斐爾小說集》等。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亞于詩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飛》、《我所知道的康橋》、《翡冷翠山居閑話》等都是傳世的名篇。

    《再别康橋》:康橋,即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詩人曾遊學于此。康橋時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胡适曾經在悼念志摩的文章中說:“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信仰’,這裡面隻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他夢想這三個理想的條件能夠會合在一個人生裡,這是他的‘單純信仰’。他的一生的曆史,隻是他追求這個單純信仰的實現的曆史。”(《追悼徐志摩》)果真如此,那麼詩人在康橋邊的徘徊,不正是這種追尋的一個縮影嗎?徐志摩是主張藝術的詩的,他非常推崇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的詩學主張,而尤重音樂美。這首詩的節奏非常優美,就像水中泛起的漣漪一般蕩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足音,又契合了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