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

關燈
送别

    李叔同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杯濁酒盡餘歡,今宵别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點評】

    李叔同(1880—1942),學堂樂歌作者,音樂、美術教育家,早期話劇(新劇)活動家。原名文濤,又名岸,字惜霜,号叔同,别署甚多。祖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的一個進士、鹽商家庭。少年時已擅長吟詩作畫,寫字刻印。1901年就學上海南洋公學。1905至1910年間,在日本東京上野美術專門學校學習西洋畫和音樂。與曾孝谷、歐陽予倩等在日本創立了我國最早的話劇演出團體“春柳社”,在話劇《茶花女》、《黑奴籲天錄》中扮演主要角色。1918年到杭州虎跑寺出家,法名演音,号弘一。1942年病逝于福建泉州開元寺。其代表作還有《送别》、《西湖》、《春景》等。所作樂歌後來大部收入豐子恺所編《李叔同歌曲集》。

    《送别》:這首歌詞清新淡雅,情真意摯,“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兩句周而複始,與回環往複的旋律相配合,加深了魂牽夢繞的離情别意。曲調婉轉流利,幽揚入妙。他的作品充滿了哲人的智慧、憂思和悲憫,充滿了對生命的思索。歌詞通篇用白描手法,而且第一段全部是用來寫景的;第二段裡時空的交錯,以現在時“今宵别夢寒”來總括全篇。它的妙處就在于“一切景語皆情語”,長亭、古道、芳草、晚風、夕陽……都是離人眼中所看到的景物,景物依舊,人在别時,聽起來就備感凄涼。歌詞緊扣主題,充滿了對人生的無奈。它的審美效應,就在“酒盡夢寒”的無言中回蕩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