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人與神蟒
關燈
小
中
大
多久不做短篇小說了,很想做一兩篇,換一換思路,無奈一時得不着相當的材料,在下又不擅長偏重理想的作品。
湊巧昨日赴朋友的宴會,在席間得了兩樁好材料,又奇特、又新穎,并且确有其人、确有其事,毋須在下用做小說的筆墨去渲染烘托,隻要照實寫出來,已能引起看官們的興趣。
第一樁是白喇嘛的曆史。
就白喇嘛的曆史而論,原不應該拿來做小說的材料,以亵佛法的尊嚴。
不過在下的心理,以為小說勸善的力量很大,若是看官們能因看了這位白喇嘛的曆史,而生信佛之心,豈非功德?即算拿着當尋常的小說看了,于佛法的尊嚴也沒有妨礙;第二樁是廈門的大蟒,與第一樁本無關系,因說的人是同時說了出來,而性質的神奇又相類似,所以也同時記錄在一篇範圍之内。
且說白喇嘛。
白喇嘛這個名字,在班禅活佛未來上海以前,上海人知道的不多。
班禅來過以後,則凡是寓居上海信佛的,或與信佛人接近的人,大約絕少不知道白喇嘛這位大德的。
随班禅活佛南下的喇嘛幾十個,隻白喇嘛可稱得是婦孺皆知、兒童盡識,這期間必有異人之處,是不待說的了。
白喇嘛這回在上海、在杭州,每接見善男信女,平均在四百以上,所以闡揚佛法的神異之事,使人驚歎信服的地方極多。
即如在大熱天裡,衣冠端正,不斷地一班一班接見士女。
各人問答的話,都切中各人的陰私身世,三言兩語之後,莫有敢支吾的。
在旁邊伺應的人,輪流替換,還沒有一個不極口稱熱說疲乏不堪,白喇嘛自始至終,未嘗須臾改變他從容若無事的态度。
即此一端,已不是凡夫所能做到。
然他在上海、杭州的事,知道得多,不用在下細述,且說他的曆史。
他十多歲的時候在北京雍和宮出家,當一個小和尚,都一般地沒有饷銀可領,隻有他師父某喇嘛,每月能領得四兩多銀子。
所有二三十個徒弟,通同仰給于師傅,師傅就全賴這四兩多銀子做師徒們一月的開銷。
除卻這四兩多銀子以外,分文的收入也沒有。
在二三百年前一切的物價都賤,倒還罷了,近幾十年來的物價,四兩多銀子,如何能養活二三十口人?因此每人每天隻有一隻酒杯大小的燒餅可吃,既不許出外替人家做佛事,又不許托缽化緣,簡直是大家關着門忍饑挨餓。
然而僅僅挨餓,還不算苦到盡頭,偏是他師傅某喇嘛,性情最是暴躁,對待徒弟的詞色手段,都十分嚴厲,稍不如意,就用繩索吊起來痛打,隻打得一班徒弟實在不堪其苦了,一個個逃出雍和宮,不知下落。
他進雍和宮不到兩年,二三十個同師的小和尚,漸漸地逃跑得隻剩下他一個人了。
吃得雖比以前略飽,然因他生性極蠢笨,事事不能如他師傅的意,便時時地遭他師傅的責打。
以前分過的人多,尚且打得難受,于今專打他一個人,自然更不堪了。
弄到最後,也隻好決心逃出雍和宮。
這也是他生性蠢笨的緣故,逃出雍和宮後,尋思不出逃跑的方向來,獨自站在西門的城門洞裡,心想:&ldquo我就此返俗吧,有誰肯收留我呢,我又能替人家做什麼事,可以換得人家的飯吃呢?得不着吃的,找不着住的,不仍是免不了苦嗎?待換一個地方去修行吧,我不說出來曆,那些寺院決不肯收我;說出來曆,人家更不敢收了。
況且出家修行,原是要吃得苦,我在雍和宮吃不得苦,天下哪有我修行的地方。
&rdquo一個人想來想去,覺得沒有地方可逃,要修行還是回到雍和宮去的妥當。
是這般想了一會兒,隻得仍舊回到雍和宮來,跪在他師傅面前,說明自己圖逃不果的事實,并痛苦忏悔,此後甘願受諸般痛苦,不生異心。
他師傅看了他這情形,聽了他的言語,倒不生氣,一句也沒有責罵他。
從這回以後,挨打的時候也少了,隻是他師傅除了傳授他做和尚普通應有的功課而外,沒有旁的學問傳授給他。
在雍和宮糊裡糊塗地過了幾年,一班喇嘛都很輕視他,因他生性既蠢笨又毫無學問,一個字也不認識。
他師傅見是這般情形,就教他去五台山修行。
他到了五台山,住在一個大叢林裡面,每日仍隻能随班做功課,也沒人教他的經典,更沒人傳他修行的方法。
一處大叢林裡面,住了一兩百個和尚,其中自不少學問好,認真清修的。
白喇嘛親眼看了,相形見绌,益發覺得自己太蠢笨,每日隻跟着大衆做照例的功課,是終身不會有功行圓滿的希望,因此心裡甚是着急。
一這日他在寺外閑步,看了寺旁一座石塔,忽然心裡發了一個誓願,從此每日來朝拜這座石塔,一日拜五千拜,求文殊菩薩賜給他智慧,拜到得着了智慧的時候為止。
這誓願一發,立即實行。
但是他發願的時候,并不覺得五千拜的數目太多,實行拜起來,才知道一日拜到二千多拜,已是精疲力竭,苦不可言了。
不過他雖拜不上五千拜,卻不以為自己的誓願大了,隻道是這般拜下去,日久拜成了習慣,自然越拜越多,不覺着疲乏,能拜滿五千之數。
立志堅誠,日複一日,絕無退縮。
可憐他足足地拜了六年,每日至多也不過拜到三千多拜,哪裡能拜滿五千的願呢?至于拜求的智慧,不僅六年來沒有得着,在一班同寺的和尚看他,反覺得比前益發蠢笨了。
以前有人和他說話,他能有條有理地回答;拜了這幾年塔,有人和他說話,他十有八九是光起兩眼望着人家,甚至人家的話不曾說完,他已掉頭不顧地走了,有時回答出來也無倫次。
這日正是他拜塔拜到整整六年的一日,他一等到天明就跪在塔下,望着寶塔哭道:&ldquo我當初每日拜不上五千拜,以為将來拜的日子久了,自能拜滿我的願。
誰知拜到今日,已整整六年了,每日至多仍不過三千多拜。
我自己許的心願都不能償,如何能希望文殊菩薩賜給我的智慧呢?我今日務必抱定這個念頭,若拜不滿五千拜,情願拜死在這塔下,決不回寺裡去。
&rdquo說罷,揩了眼淚又拜。
這日的拜,就不可思議了,一路不疲不乏地拜下去,竟滿了五千。
拜滿五千之後,還覺有餘勇可賈似地,接着又拜了一拜。
這最後一拜,隻拜得兩眼一花,好像有千百道黃光從寶塔中射出。
湊巧昨日赴朋友的宴會,在席間得了兩樁好材料,又奇特、又新穎,并且确有其人、确有其事,毋須在下用做小說的筆墨去渲染烘托,隻要照實寫出來,已能引起看官們的興趣。
第一樁是白喇嘛的曆史。
就白喇嘛的曆史而論,原不應該拿來做小說的材料,以亵佛法的尊嚴。
不過在下的心理,以為小說勸善的力量很大,若是看官們能因看了這位白喇嘛的曆史,而生信佛之心,豈非功德?即算拿着當尋常的小說看了,于佛法的尊嚴也沒有妨礙;第二樁是廈門的大蟒,與第一樁本無關系,因說的人是同時說了出來,而性質的神奇又相類似,所以也同時記錄在一篇範圍之内。
且說白喇嘛。
白喇嘛這個名字,在班禅活佛未來上海以前,上海人知道的不多。
班禅來過以後,則凡是寓居上海信佛的,或與信佛人接近的人,大約絕少不知道白喇嘛這位大德的。
随班禅活佛南下的喇嘛幾十個,隻白喇嘛可稱得是婦孺皆知、兒童盡識,這期間必有異人之處,是不待說的了。
白喇嘛這回在上海、在杭州,每接見善男信女,平均在四百以上,所以闡揚佛法的神異之事,使人驚歎信服的地方極多。
即如在大熱天裡,衣冠端正,不斷地一班一班接見士女。
各人問答的話,都切中各人的陰私身世,三言兩語之後,莫有敢支吾的。
在旁邊伺應的人,輪流替換,還沒有一個不極口稱熱說疲乏不堪,白喇嘛自始至終,未嘗須臾改變他從容若無事的态度。
即此一端,已不是凡夫所能做到。
然他在上海、杭州的事,知道得多,不用在下細述,且說他的曆史。
他十多歲的時候在北京雍和宮出家,當一個小和尚,都一般地沒有饷銀可領,隻有他師父某喇嘛,每月能領得四兩多銀子。
所有二三十個徒弟,通同仰給于師傅,師傅就全賴這四兩多銀子做師徒們一月的開銷。
除卻這四兩多銀子以外,分文的收入也沒有。
在二三百年前一切的物價都賤,倒還罷了,近幾十年來的物價,四兩多銀子,如何能養活二三十口人?因此每人每天隻有一隻酒杯大小的燒餅可吃,既不許出外替人家做佛事,又不許托缽化緣,簡直是大家關着門忍饑挨餓。
然而僅僅挨餓,還不算苦到盡頭,偏是他師傅某喇嘛,性情最是暴躁,對待徒弟的詞色手段,都十分嚴厲,稍不如意,就用繩索吊起來痛打,隻打得一班徒弟實在不堪其苦了,一個個逃出雍和宮,不知下落。
他進雍和宮不到兩年,二三十個同師的小和尚,漸漸地逃跑得隻剩下他一個人了。
吃得雖比以前略飽,然因他生性極蠢笨,事事不能如他師傅的意,便時時地遭他師傅的責打。
以前分過的人多,尚且打得難受,于今專打他一個人,自然更不堪了。
弄到最後,也隻好決心逃出雍和宮。
這也是他生性蠢笨的緣故,逃出雍和宮後,尋思不出逃跑的方向來,獨自站在西門的城門洞裡,心想:&ldquo我就此返俗吧,有誰肯收留我呢,我又能替人家做什麼事,可以換得人家的飯吃呢?得不着吃的,找不着住的,不仍是免不了苦嗎?待換一個地方去修行吧,我不說出來曆,那些寺院決不肯收我;說出來曆,人家更不敢收了。
況且出家修行,原是要吃得苦,我在雍和宮吃不得苦,天下哪有我修行的地方。
&rdquo一個人想來想去,覺得沒有地方可逃,要修行還是回到雍和宮去的妥當。
是這般想了一會兒,隻得仍舊回到雍和宮來,跪在他師傅面前,說明自己圖逃不果的事實,并痛苦忏悔,此後甘願受諸般痛苦,不生異心。
他師傅看了他這情形,聽了他的言語,倒不生氣,一句也沒有責罵他。
從這回以後,挨打的時候也少了,隻是他師傅除了傳授他做和尚普通應有的功課而外,沒有旁的學問傳授給他。
在雍和宮糊裡糊塗地過了幾年,一班喇嘛都很輕視他,因他生性既蠢笨又毫無學問,一個字也不認識。
他師傅見是這般情形,就教他去五台山修行。
他到了五台山,住在一個大叢林裡面,每日仍隻能随班做功課,也沒人教他的經典,更沒人傳他修行的方法。
一處大叢林裡面,住了一兩百個和尚,其中自不少學問好,認真清修的。
白喇嘛親眼看了,相形見绌,益發覺得自己太蠢笨,每日隻跟着大衆做照例的功課,是終身不會有功行圓滿的希望,因此心裡甚是着急。
一這日他在寺外閑步,看了寺旁一座石塔,忽然心裡發了一個誓願,從此每日來朝拜這座石塔,一日拜五千拜,求文殊菩薩賜給他智慧,拜到得着了智慧的時候為止。
這誓願一發,立即實行。
但是他發願的時候,并不覺得五千拜的數目太多,實行拜起來,才知道一日拜到二千多拜,已是精疲力竭,苦不可言了。
不過他雖拜不上五千拜,卻不以為自己的誓願大了,隻道是這般拜下去,日久拜成了習慣,自然越拜越多,不覺着疲乏,能拜滿五千之數。
立志堅誠,日複一日,絕無退縮。
可憐他足足地拜了六年,每日至多也不過拜到三千多拜,哪裡能拜滿五千的願呢?至于拜求的智慧,不僅六年來沒有得着,在一班同寺的和尚看他,反覺得比前益發蠢笨了。
以前有人和他說話,他能有條有理地回答;拜了這幾年塔,有人和他說話,他十有八九是光起兩眼望着人家,甚至人家的話不曾說完,他已掉頭不顧地走了,有時回答出來也無倫次。
這日正是他拜塔拜到整整六年的一日,他一等到天明就跪在塔下,望着寶塔哭道:&ldquo我當初每日拜不上五千拜,以為将來拜的日子久了,自能拜滿我的願。
誰知拜到今日,已整整六年了,每日至多仍不過三千多拜。
我自己許的心願都不能償,如何能希望文殊菩薩賜給我的智慧呢?我今日務必抱定這個念頭,若拜不滿五千拜,情願拜死在這塔下,決不回寺裡去。
&rdquo說罷,揩了眼淚又拜。
這日的拜,就不可思議了,一路不疲不乏地拜下去,竟滿了五千。
拜滿五千之後,還覺有餘勇可賈似地,接着又拜了一拜。
這最後一拜,隻拜得兩眼一花,好像有千百道黃光從寶塔中射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