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針
關燈
小
中
大
凡是能造成一門絕藝的人,必有一種與尋常人不同的特性;或是性情極恬靜,或是意志極堅強,都是造成絕藝的原素。
這篇所記述的是一個最近的人物,上海人知道的最多。
其人其事,實在有可記述的價值。
這人姓黃,名石屏,原籍江西人,就是十年前在上海很享盛名的針科醫生。
這黃石屏的針科手段,直可以說是超神入化,一時無兩。
他一生使人驚詫歎服的事迹,很多很多。
在下于今要記述那些事迹,就不能不從他學得這針科絕藝的來由着手。
卻說黃石屏的父親,在山東做了好幾任的府縣官,為人甚是清廉正直,很能得地方百姓的愛戴。
做清官的當然不要非分的錢,因此做到五十多歲,家中仍沒有多少積蓄,不能在家安享。
晚年才得了宜昌的一個厘金局差事,然得了這差事不久,跟着就得了個風癱半身不遂的病,終日躺着不能動彈。
延盡了名醫,服盡了湯藥,隻是沒有效驗。
黃家的親朋戚友,都以為這是年老送終的症候,沒有診治希望的了;就是黃石屏兄弟,以及他父親本人,也都是這麼一種心理。
所應辦的一切後事,多已辦妥了,隻等這口氣咽下去就完事。
這日忽然門房進來報道,外面來了一個遊方的和尚,年紀約有七八十歲了,口稱要見黃局長,特來給黃局長治病的。
黃局長心想:我這病原是不治之症,這和尚既說特來給我治病,或者有特别的能耐,能将我的病治好也不可知;便是治不好,也沒有妨礙。
遂教門房将和尚引進來。
不一會兒,門房引進一個老和尚來,黃局長看那和尚,雖是須眉如雪,可以看得出是年事很老的人;然精神充滿,絕無一點兒龍鐘老态,身體魁梧,步履矯健,遠看絕看不出是有了年紀的。
那和尚進房,即合掌當胸,向黃局長笑道:&ldquo老施主還認識老僧麼?&rdquo黃局長聽他說話是山東口音,隻是腦筋中記憶不出曾在什麼地方見過。
隻得答道:&ldquo慚愧慚愧,别後的日子太久,竟記憶不起來了。
&rdquo和尚笑道:&ldquo無怪老施主記憶不起,俗語說得好,百個和尚認得一個施主,一個施主認不得一百個和尚。
老僧便是蓬萊千佛寺的住持圓覺。
當日因寺産的糾葛,曾受過老施主的大恩,時時想報答老施主,無如老施主榮升去後,一路平安,沒有用得着老僧的時候。
十多年來,老僧逢人便打聽老施主的興居狀況,近日才聽說老施主在宜昌得了半身不遂的病症,多方診治不好。
老僧略知醫術,因此特地從蓬萊縣動身前來,盡老僧一番心力。
&rdquo 黃局長聽了,才回想起做蓬萊縣知縣的時候,有幾個痞紳,想謀奪千佛寺的寺産,雙方告到縣裡,經幾任縣官不能判決,都因受了痞紳的賄。
直至本人到任,才秉公判決了,并替寺裡刊碑勒石,永斷糾葛的事來。
不覺欣然點頭說道:&ldquo老和尚提起那事我也想起來了。
那是我應該做的事,算不了什麼。
老和尚快不要再提什麼受恩報答的話。
&rdquo當即請圓覺和尚就床緣坐下。
圓覺問了問病情,複診察了好一會兒,說道:&ldquo老施主這病非用針不能好,便是用針,也非一二日所能見效,大約多則半月,少則十日,才能恢複原來的康健。
&rdquo黃局長喜道:&ldquo休說十天半月,就是一年半載,隻要能治好,即十分感激老和尚了。
&rdquo圓覺從腰間掏出一個布包來,裡面全是金針,粗細長短不一。
一點藥石不曾用,就隻用金針在病人周身打了若幹下。
打過不到一刻,病人就覺得比未打針的時候舒暢多了。
次日又打了若幹針,又更比昨日舒暢些。
于是每日二三次不等,到第五日已能起床行動了。
黃局長感激圓覺和尚,自不待說。
終日陪着談論,才知道圓覺不但能醫,文學、武事都高到絕頂。
彼此談得投契,竟成了知己的朋友。
有一日,圓覺慨然說道:&ldquo我生平學問,隻有針科為獨得異人傳授。
當今之世,沒有能仿佛我萬一的。
我多年想傳授一個徒弟,免得我死後此道失傳,但是多年物色,不曾遇着一個可傳的人。
這種學術若傳之不得其人,則為害之烈,不堪設想;因此甯肯失傳,不敢濫傳。
&rdquo黃局長問道:&ldquo要怎麼樣的人,方能傳得呢。
&rdquo圓覺道:&ldquo這頗難說,能傳我此道的人,使見我的面,我即能一目了然。
這篇所記述的是一個最近的人物,上海人知道的最多。
其人其事,實在有可記述的價值。
這人姓黃,名石屏,原籍江西人,就是十年前在上海很享盛名的針科醫生。
這黃石屏的針科手段,直可以說是超神入化,一時無兩。
他一生使人驚詫歎服的事迹,很多很多。
在下于今要記述那些事迹,就不能不從他學得這針科絕藝的來由着手。
卻說黃石屏的父親,在山東做了好幾任的府縣官,為人甚是清廉正直,很能得地方百姓的愛戴。
做清官的當然不要非分的錢,因此做到五十多歲,家中仍沒有多少積蓄,不能在家安享。
晚年才得了宜昌的一個厘金局差事,然得了這差事不久,跟着就得了個風癱半身不遂的病,終日躺着不能動彈。
延盡了名醫,服盡了湯藥,隻是沒有效驗。
黃家的親朋戚友,都以為這是年老送終的症候,沒有診治希望的了;就是黃石屏兄弟,以及他父親本人,也都是這麼一種心理。
所應辦的一切後事,多已辦妥了,隻等這口氣咽下去就完事。
這日忽然門房進來報道,外面來了一個遊方的和尚,年紀約有七八十歲了,口稱要見黃局長,特來給黃局長治病的。
黃局長心想:我這病原是不治之症,這和尚既說特來給我治病,或者有特别的能耐,能将我的病治好也不可知;便是治不好,也沒有妨礙。
遂教門房将和尚引進來。
不一會兒,門房引進一個老和尚來,黃局長看那和尚,雖是須眉如雪,可以看得出是年事很老的人;然精神充滿,絕無一點兒龍鐘老态,身體魁梧,步履矯健,遠看絕看不出是有了年紀的。
那和尚進房,即合掌當胸,向黃局長笑道:&ldquo老施主還認識老僧麼?&rdquo黃局長聽他說話是山東口音,隻是腦筋中記憶不出曾在什麼地方見過。
隻得答道:&ldquo慚愧慚愧,别後的日子太久,竟記憶不起來了。
&rdquo和尚笑道:&ldquo無怪老施主記憶不起,俗語說得好,百個和尚認得一個施主,一個施主認不得一百個和尚。
老僧便是蓬萊千佛寺的住持圓覺。
當日因寺産的糾葛,曾受過老施主的大恩,時時想報答老施主,無如老施主榮升去後,一路平安,沒有用得着老僧的時候。
十多年來,老僧逢人便打聽老施主的興居狀況,近日才聽說老施主在宜昌得了半身不遂的病症,多方診治不好。
老僧略知醫術,因此特地從蓬萊縣動身前來,盡老僧一番心力。
&rdquo 黃局長聽了,才回想起做蓬萊縣知縣的時候,有幾個痞紳,想謀奪千佛寺的寺産,雙方告到縣裡,經幾任縣官不能判決,都因受了痞紳的賄。
直至本人到任,才秉公判決了,并替寺裡刊碑勒石,永斷糾葛的事來。
不覺欣然點頭說道:&ldquo老和尚提起那事我也想起來了。
那是我應該做的事,算不了什麼。
老和尚快不要再提什麼受恩報答的話。
&rdquo當即請圓覺和尚就床緣坐下。
圓覺問了問病情,複診察了好一會兒,說道:&ldquo老施主這病非用針不能好,便是用針,也非一二日所能見效,大約多則半月,少則十日,才能恢複原來的康健。
&rdquo黃局長喜道:&ldquo休說十天半月,就是一年半載,隻要能治好,即十分感激老和尚了。
&rdquo圓覺從腰間掏出一個布包來,裡面全是金針,粗細長短不一。
一點藥石不曾用,就隻用金針在病人周身打了若幹下。
打過不到一刻,病人就覺得比未打針的時候舒暢多了。
次日又打了若幹針,又更比昨日舒暢些。
于是每日二三次不等,到第五日已能起床行動了。
黃局長感激圓覺和尚,自不待說。
終日陪着談論,才知道圓覺不但能醫,文學、武事都高到絕頂。
彼此談得投契,竟成了知己的朋友。
有一日,圓覺慨然說道:&ldquo我生平學問,隻有針科為獨得異人傳授。
當今之世,沒有能仿佛我萬一的。
我多年想傳授一個徒弟,免得我死後此道失傳,但是多年物色,不曾遇着一個可傳的人。
這種學術若傳之不得其人,則為害之烈,不堪設想;因此甯肯失傳,不敢濫傳。
&rdquo黃局長問道:&ldquo要怎麼樣的人,方能傳得呢。
&rdquo圓覺道:&ldquo這頗難說,能傳我此道的人,使見我的面,我即能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