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炜
關燈
小
中
大
炜曰:&ldquo田夫人淑德美麗,世無俦匹,願君子善奉之,亦宿業耳。
夫人,即齊王女也。
&rdquo崔子曰:&ldquo齊王何人也?&rdquo女曰:&ldquo王諱橫,昔漢初亡齊而居海島者。
&rdquo 逡巡,有日影入照座中,炜因舉首,上見一穴,隐隐然睹人間天漢耳。
四女曰:&ldquo羊城使者至矣!&rdquo遂有一白羊自空冉冉而下,須臾至座。
背有一丈夫,衣冠俨然,執大筆,兼封一青竹簡,上有篆字,進于香幾上。
四女命侍女讀之曰:&ldquo廣州刺史徐紳死,安南都護趙昌充替。
&rdquo女酌醴飲使者,曰:&ldquo崔子欲歸番禺,願為挈往。
&rdquo使者唱喏。
回謂炜曰:&ldquo他日須與使者易服緝宇,以相酬勞。
&rdquo炜但唯唯。
四女曰:&ldquo皇帝有敕,令與郎君國寶陽燧珠,将往至彼,當有胡人具十萬缗而易之。
&rdquo遂命侍女開玉函,取珠授炜。
炜載拜捧受,謂四女曰:&ldquo炜不曾朝谒皇帝,又非親族,何遽贶遺如是?&rdquo女曰:&ldquo郎君先人有詩于越台,感悟徐紳,遂見修葺,皇帝愧之,亦有詩繼和;赉珠之意,已露詩中,不假仆說,郎君豈不曉耶?&rdquo炜曰:&ldquo不識皇帝何詩?&rdquo女命侍女書題于羊城使者筆管上雲: 千歲荒台隳路隅,一煩太守重椒塗。
感君拂拭意何極,報爾美婦與明珠。
炜曰:&ldquo皇帝原何姓字?&rdquo女曰:&ldquo已後當自知耳。
&rdquo女謂炜曰:&ldquo中元日,須具美酒豐馔于廣州蒲澗寺靜室,吾輩當送田夫人往。
&rdquo炜遂再拜告去,欲蹑使者之羊背。
女曰:&ldquo知有鮑姑艾,可留少許。
&rdquo炜但留艾,即不知鮑姑是何人也,遂留之。
瞬息而出穴履于平地,遂失使者與羊所在。
望星漢,時已五更矣。
俄聞蒲澗寺鐘聲。
遂抵寺,僧人以早糜見饷,遂歸廣州。
崔子先有舍稅居,至日,往舍詢之,曰:&ldquo已三年矣。
&rdquo主人謂崔炜曰:&ldquo子何所适,而三秋不返?&rdquo炜不實告;開其戶,塵榻俨然,頗懷凄怆。
問刺史,則徐紳果死,而趙昌替矣。
乃抵波斯邸,潛鬻是珠。
有老胡人一見,遂匍匐禮手曰:&ldquo郎君的入南越王趙佗墓中來,不然者,不合得斯寶,蓋趙佗以珠為殉故也。
&rdquo崔子乃具實告。
方知皇帝是趙佗,佗亦曾稱南越武帝故耳。
遂具十萬缗易之。
崔子诘胡人曰:&ldquo何以知之?&rdquo曰:&ldquo我大食國寶陽燧珠也。
昔漢初趙佗,使異人梯山航海,盜歸番禺,今僅千載矣。
我國有能玄象者,言來歲國寶當歸,故我王召我具大舶重資,抵番禺而搜索,今日果有所獲矣。
&rdquo遂出玉液而洗之,光鑒一室。
胡人遽泛舶歸大食去。
炜得金,遂具家産。
然訪羊城使者,竟無影響。
後有事于城隍廟,忽見神像有類使者,又睹神筆上有細字,乃侍女所題也。
方具酒脯而奠之,兼重粉繪及廣其宇。
是知羊城即廣州城,廟有五羊焉。
又征任翁之室,則村老雲:&ldquo南海尉任嚣之墓耳。
&rdquo又登越王殿台,睹先人詩雲: 越井岡頭松柏老,越王台上生秋草。
古墓多年無子孫,野人踐踏成官道。
兼越王繼和詩,蹤迹頗異。
乃詢主者。
主者曰:&ldquo徐大夫紳,因登此台,感崔侍禦詩,故重粉飾,台殿所以煥赫耳。
&rdquo 後将及中元日,遂豐潔香馔甘醴,留蒲澗寺僧室。
夜将半,果四女伴田夫人至,容儀豔逸,言旨雅淡。
四女與崔生進觞諧谑,将曉,告去。
崔子遂再拜訖,緻書達于越王,卑辭厚禮,敬荷而已。
遂與夫人歸室。
炜诘夫人曰:&ldquo既是齊王女,何以配南越人?&rdquo夫人曰:&ldquo某國破家亡,遭越王所虜,為嫔禦。
王崩,因以為殉,乃不知今是幾時也,看烹郦生如昨日耳。
每憶故事,辄一潸然。
&rdquo炜問曰:&ldquo四女何人?&rdquo曰:&ldquo其二瓯越王搖所獻,其二閩越王無諸所進,俱為殉者。
&rdquo又問曰:&ldquo昔四女雲鮑姑,何人也?&rdquo曰:&ldquo鮑靓女,葛洪妻也。
多行灸于南海。
&rdquo炜方歎駭昔日之妪耳。
又曰:&ldquo呼蛇為玉京子,何也?&rdquo曰:&ldquo昔安期生長跨斯龍而朝玉京,故号之玉京子。
&rdquo炜因在穴飲龍餘沫,肌膚少嫩,筋力輕健。
後居南海十餘載,遂散金破産,栖心道門。
乃挈室往羅浮訪鮑姑,後竟不知所适。
(《太平廣記》卷三四)
夫人,即齊王女也。
&rdquo崔子曰:&ldquo齊王何人也?&rdquo女曰:&ldquo王諱橫,昔漢初亡齊而居海島者。
&rdquo 逡巡,有日影入照座中,炜因舉首,上見一穴,隐隐然睹人間天漢耳。
四女曰:&ldquo羊城使者至矣!&rdquo遂有一白羊自空冉冉而下,須臾至座。
背有一丈夫,衣冠俨然,執大筆,兼封一青竹簡,上有篆字,進于香幾上。
四女命侍女讀之曰:&ldquo廣州刺史徐紳死,安南都護趙昌充替。
&rdquo女酌醴飲使者,曰:&ldquo崔子欲歸番禺,願為挈往。
&rdquo使者唱喏。
回謂炜曰:&ldquo他日須與使者易服緝宇,以相酬勞。
&rdquo炜但唯唯。
四女曰:&ldquo皇帝有敕,令與郎君國寶陽燧珠,将往至彼,當有胡人具十萬缗而易之。
&rdquo遂命侍女開玉函,取珠授炜。
炜載拜捧受,謂四女曰:&ldquo炜不曾朝谒皇帝,又非親族,何遽贶遺如是?&rdquo女曰:&ldquo郎君先人有詩于越台,感悟徐紳,遂見修葺,皇帝愧之,亦有詩繼和;赉珠之意,已露詩中,不假仆說,郎君豈不曉耶?&rdquo炜曰:&ldquo不識皇帝何詩?&rdquo女命侍女書題于羊城使者筆管上雲: 千歲荒台隳路隅,一煩太守重椒塗。
感君拂拭意何極,報爾美婦與明珠。
炜曰:&ldquo皇帝原何姓字?&rdquo女曰:&ldquo已後當自知耳。
&rdquo女謂炜曰:&ldquo中元日,須具美酒豐馔于廣州蒲澗寺靜室,吾輩當送田夫人往。
&rdquo炜遂再拜告去,欲蹑使者之羊背。
女曰:&ldquo知有鮑姑艾,可留少許。
&rdquo炜但留艾,即不知鮑姑是何人也,遂留之。
瞬息而出穴履于平地,遂失使者與羊所在。
望星漢,時已五更矣。
俄聞蒲澗寺鐘聲。
遂抵寺,僧人以早糜見饷,遂歸廣州。
崔子先有舍稅居,至日,往舍詢之,曰:&ldquo已三年矣。
&rdquo主人謂崔炜曰:&ldquo子何所适,而三秋不返?&rdquo炜不實告;開其戶,塵榻俨然,頗懷凄怆。
問刺史,則徐紳果死,而趙昌替矣。
乃抵波斯邸,潛鬻是珠。
有老胡人一見,遂匍匐禮手曰:&ldquo郎君的入南越王趙佗墓中來,不然者,不合得斯寶,蓋趙佗以珠為殉故也。
&rdquo崔子乃具實告。
方知皇帝是趙佗,佗亦曾稱南越武帝故耳。
遂具十萬缗易之。
崔子诘胡人曰:&ldquo何以知之?&rdquo曰:&ldquo我大食國寶陽燧珠也。
昔漢初趙佗,使異人梯山航海,盜歸番禺,今僅千載矣。
我國有能玄象者,言來歲國寶當歸,故我王召我具大舶重資,抵番禺而搜索,今日果有所獲矣。
&rdquo遂出玉液而洗之,光鑒一室。
胡人遽泛舶歸大食去。
炜得金,遂具家産。
然訪羊城使者,竟無影響。
後有事于城隍廟,忽見神像有類使者,又睹神筆上有細字,乃侍女所題也。
方具酒脯而奠之,兼重粉繪及廣其宇。
是知羊城即廣州城,廟有五羊焉。
又征任翁之室,則村老雲:&ldquo南海尉任嚣之墓耳。
&rdquo又登越王殿台,睹先人詩雲: 越井岡頭松柏老,越王台上生秋草。
古墓多年無子孫,野人踐踏成官道。
兼越王繼和詩,蹤迹頗異。
乃詢主者。
主者曰:&ldquo徐大夫紳,因登此台,感崔侍禦詩,故重粉飾,台殿所以煥赫耳。
&rdquo 後将及中元日,遂豐潔香馔甘醴,留蒲澗寺僧室。
夜将半,果四女伴田夫人至,容儀豔逸,言旨雅淡。
四女與崔生進觞諧谑,将曉,告去。
崔子遂再拜訖,緻書達于越王,卑辭厚禮,敬荷而已。
遂與夫人歸室。
炜诘夫人曰:&ldquo既是齊王女,何以配南越人?&rdquo夫人曰:&ldquo某國破家亡,遭越王所虜,為嫔禦。
王崩,因以為殉,乃不知今是幾時也,看烹郦生如昨日耳。
每憶故事,辄一潸然。
&rdquo炜問曰:&ldquo四女何人?&rdquo曰:&ldquo其二瓯越王搖所獻,其二閩越王無諸所進,俱為殉者。
&rdquo又問曰:&ldquo昔四女雲鮑姑,何人也?&rdquo曰:&ldquo鮑靓女,葛洪妻也。
多行灸于南海。
&rdquo炜方歎駭昔日之妪耳。
又曰:&ldquo呼蛇為玉京子,何也?&rdquo曰:&ldquo昔安期生長跨斯龍而朝玉京,故号之玉京子。
&rdquo炜因在穴飲龍餘沫,肌膚少嫩,筋力輕健。
後居南海十餘載,遂散金破産,栖心道門。
乃挈室往羅浮訪鮑姑,後竟不知所适。
(《太平廣記》卷三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