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回 遊鐵圍得睹新設獄 觀枉死洞悉血污池

關燈
對掌刑官說道:「許多鐵案,概是倫常之變,骨肉之禍,均皆有報應乎?」〈(世尊設獄,專為維持倫紀起見,於此豈無報應。

    )〉當刑官曰:「安得無報應?夫忠臣、孝子之死,雖無仇視君父之心,殊不知天地有好生之德,天律有公允之條,天既生人,天即保全之,壽命之。

    不能聽為君者,曰:『我之臣也,我可任意殺之。

    』又不能聽為父者,曰:『我之子也,我可任意殺之。

    』若無辜而殺之,天豈能容乎?此不能不報應也。

    君親尚有報應,其他可知也。

    」 〈【昔日倫紀修明,而君臣,父子,兄弟、夫婦,間尚多如此變故;況自由平權之世界乎?唉!】〉 抱一曰:「君之枉殺其臣,其報應當如何?父之枉殺其子,其報應又如何?請比例言之。

    」掌刑官曰:「君之枉殺其臣,如桀、紂之於龍逢、此幹是已。

    彼二君者,天即報之以殺身亡國之禍,此其彰明較著者也。

    」〈(陽報如此冥罰又當如何)〉抱一曰:「不能及身報者,又當如何?」掌刑官曰:「報之以災異之疊見,報之以幹戈之擾攘,報之以國祚之短促,報之於子孫亡國之時,受種種慘狀,此天於暗中主持,不得而知也。

    〈(可不畏哉)〉 〈【天地為人之父母。

    人者天地之子也,忠臣義士孝子,順孫足以綱維天地,為天地愛子而為之,君與父者任意戕戮誅殺之,其不傷天地之心乎?傷天地心,天地豈能容之乎?此鐵案所以難銷也。

    】〉 至於父之殺子,如晉獻公殺太子申生,衛宣公殺公子伋是已,二公信讒,惑於嬖妾,甘心忍殺其子,此書史所譏,千秋痛恨,天能不罰之乎?〈(二君報應更慘更慘,因其亂倫滅紀故也。

    )〉觀二公身後之事可見矣。

     這憫死獄中,自古及今,凡尊親枉死臣妾卑幼之案,代代有之,卻也懲罰了不少,善長試看這些姓名,多見之於歷史中矣,孰謂無報應哉? 夫忠魂孝魄,千載如生,怨氣冤情,萬古不滅;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盡期。

    悲哉!受枉之人,地下其何能瞑目也?」〈(枉人者吾不知何日始消罪孽也)〉掌刑官說罷,抱一慨嘆畢。

    掉轉頭來,同掌刑官回見大帝,陳明一切。

     大帝曰:「獄情既悉,即往觀血污池可也。

    」斯時判官上前引導,且行且談,抱一遙望前面,見一大湖池,瀠洄於酆都宮殿之側,一片汪洋,浩淼無際,疑即是血污池,以問判官?判官曰:「即此是已。

    」行行漸近,望見白氣如棉,浮於水面,如薄霧一般,抱一問故?判官曰:「此穢氣蒸騰上沖也。

    」說未已,忽然一陣大風,從對面吹來,隻覺臭氣觸鼻。

    令人欲嘔。

    〈(如此惡毒怎能受乎)〉抱一 趨趄不敢前進,大帝曰:「且慢,吾師先給爾避穢丹一粒,速速噙之,以免穢氣逼人。

    」抱一接住,噙入口內,登時肺腑清涼,心不作噁,仍復前行,逾刻行抵岸邊,望入池中,血水渾濁,池中人飄來飄去,隨波上下,與鷗鷺相似,個個滅頂濡首,口吸血水,銅蛇鐵鱔,遊於水面,見人輒啄嚙之,犯人有浮出岸邊者,巡湖夜叉,以鐵叉叉入池心,不準達岸,真真受苦。

    〈(湖中之犯可憐可憐)〉惟頭面俱為血糞污染,莫辨真形。

    抱一取出明珠一照,始看出內中有男有女,男子居少數,婦女居多數。

    復定睛一望,男子中僧道也有,婦女中尼僧、女冠亦多,不勝詫異。

    〈(奇哉怪哉)〉以問判官? 判官曰:「僧道者,脫卻紅塵,皈依佛祖、道祖者也。

    慧鐙常照,性燭長明,不濁不垢,乃清淨身也。

    奈有等僧道不然,五葷三厭不禁,七情六慾不除,甚至貪煙酒,犯淫戒,口齒臭穢,身體羶腥,不潔甚矣。

    僧道、女尼、女道士,造孽如此,烏得不墮入血池乎?」〈(這樣施行方是正理)〉抱一聞之,乃恍然大悟,又用明珠再照,又看見有許多縉紳士子,亦在池中,抱一更加駭異。

    〈(不怪不怪)〉又問判官曰:「怎麼宮紳士子,亦墮此中,到底又犯何罪?望乞指明。

    」 〈【世之僧道,請於此節仔細觀之,免他日墮入此苦海也。

    】〉 判官日:「天下之褻瀆大不敬者,莫過於官紳,文人學士,到這民國時代,更變本加厲。

    彼為官紳者,習染歐風,不敬天地,不敬神祗,毀滅佛像,有崇信者,且非笑之。

    如春秋上丁祭孔聖,乃古今煌煌大典,彼乃視為兒戲,犧牲不備,衣帽不恭,龐然自大,祗以脫帽鞠躬禮了之,一似聖人之果位尚卑,伊等之道德甚崇,不足以當伊等之一拜者,待聖人尚如此,其他可知也。

    〈(可惱可惱)〉 至於經書字紙,全不敬惜,謂歐洲人不敬借,我國何必迷信若斯?所以衙署之內,各科辦公文牘之所,以及陰溝夾道廁房,字紙滿地,無人掇拾,悉拋棄於泥糞坑中。

    有等學堂學生,好閱閒書,藉引睡眠,任意拋擲,漫不經心,或堆於床頭,或墊於股下,或將字紙糊窗壁,拭桌幾,擦糞門,〈(可誅可殺)〉種種造孽,〈(此種惡習始見於民國時代,而地府即以此湖治之,真真暢快之極。

    )〉應降雷霆,但今風俗靡靡,誅不勝誅,隻好暫稽天罰,使其惡貫滿盈,另施慘報。

    受報之後,拏到陰司,罰入此池受罪,然後再付雷轟、油鍋、各大獄以懲之。

    〈(應該應該)〉所以池中縉紳士子為極多也。

    」 〈【此等士子官紳,不用血湖酬償其勞,諸穢獄外,尚無一恰當之獄哩。

    哈哈!】〉 抱一聞之,始解其故,又問曰:「池中婦女仍居多數者,何因?得毋為生產之故,以緻墮入其中乎?」判官未及答言,大帝曰:「焉有此理,婦女生育,原屬正經,即因產?而死者,亦不緻墮於此也。

    其為此言者,乃世俗不通之僧道,及巫覡之流,妄言也。

    〈(闢除謬說正理自明)〉婦女之墮此池,乃別因他罪。

    吾師領定一子遊隍司時,所睹之小血河,獄吏已將婦女罪狀,大概言明,茲無庸再贅也。

    」 大帝言甫畢,忽見血池總管,帶領著從人執事,親來邀請大帝,要到衙署裏寬坐片刻,略具杯酌,以伸地主之情。

    大帝曰:「今已更闌,不叨擾矣。

    容俟異日再會,就此告辭回壇去也。

    」當下大帝上了神駒,抱一上了神馬,二馬追逐,風馳電掣,瞬息到壇,辛大元帥尚危坐以待,二仙回宮去訖,抱一亦即醒來,備述所見情景,但不知明夕又遊何處?欲知後事,且聽下回分解。

     總評: ⊙自古亡國之禍,女患為多。

    敗家之謀,婦人先肇。

    誠以夫婦為五倫之端,三綱之一,夫綱不振,家必難齊。

    若無禮以節之,關係誠非鮮?,酆都大帝,著有斯文,將夫婦別不別之利弊,昭然揭出,為世懲警,其救世之心深矣。

     ⊙世傳鐵圍城,乃十殿八大地獄之外城,蓋由未有遊生親歷其處,摹擬言之,非實也。

    鐵圍隸於北陰酆都,其中之犯,皆擾亂世道之大小妖魔,故以鐵城圍之,抱一此次將真情問明,足解千古疑案,真是洞徹幽冥。

     ⊙枉死城為治枉人之犯,而接待受枉而死之人,俾其親見冤仇受刑,以服其心。

    本為世人伸公道,報不平也。

    而世以為枉死之人,即入城中受罪,冥司公道,將何在哉?可笑!可笑!血污池為治不敬聖賢父母,不惜字紙五穀,與僧道犯淫,並打胎溺女,及污天厭地之輩,而世以為生子女者,即墮其中,謬戾甚矣,故老仙再贅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