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見偶錄

關燈
十人,大加懲創,可為伐木去根矣。

    但其說並非別創,係釋氏之說居多,將來日久事冷,安知不有另起別名,為之煽惑者哉? 洞庭淺水 楚之洞庭,為天下巨浸,春夏之交,汪洋浩瀚,渾無際涯,非他瀦水之區可比也。

    此湖東深西淺,東聳君山,西峙柁杆,至冬水涸,歸槽而勢殺,西偏幾至枯涸。

    予於乾降五年冬,自黔返吳,由常德買舟東,北行過龍陽數裡,船不能移,舟子站立湖中,水才及於腳背,無可如何,將篙木橫貫於船頭,令人兩傍撫篙前推,以當鼓棹,猶喜湖底平滑無滯,行至兩日,始抵柁杆洲。

    又數裡,然後可以揚帆而進。

    如行東湖,與夏秋不甚異也。

     柁杆洲者,乃湖中一高阜,形如柁杆,故名。

    湖西寬廣,四無畔岸。

    賴此稍可避風泊棹,水大洲淹,止露一頂。

     雍正十年間,世宗皇帝廑念行旅艱難,發內帑二十萬。

    四圍壘之以石,頂上築若城垣,水漲仍可依傍也。

    垣中建房三所,中為「萬壽亭」,傍則洞庭君廟及守汛弁兵居室。

    舟行於此者,最為有益,此乃帝王功德之及民,而豈常人力量所能為耶? 備述原文 今之公牘,如部中遵旨議覆本章、督撫具題奏疏、下屬申上詳文,凡有行下文案,必備述原文於首,但不知起於何時。

    及讀司馬《三王世家》,丞相莊青翟等議霍去病《請立皇子疏》,乃知漢武時已然矣。

     野畜緻利 水獺生於水鄉,一名水狗,乃水中野獸,向聞沔蜀之人嘗有馴養取魚,今洞庭湖以南通水各處俱為馴養,更有為人竊去涉訟者,以其取魚甚捷也,與漁船之養鸕鶿無異。

    鸕鶿,一名水老鴉,又名鷧。

    色黑長喙,喙端有鉤,善沒水取魚,凡有水、有魚處,俱為畜養,此皆以野畜緻利者也。

     百合 百合,古名??(音藩),蔬而可作果品者也。

    其根煮食,味甘而補中益氣,又溫肺止嗽、止涕淚,甚益人。

    其根眾瓣相抱合成,大者如碗而上平,每瓣纖薄,花白而香,吳人好食之,但藝植者少。

    市鬻者大率皆卷丹也。

    類百合者二種:一曰卷丹,根瓣厚大,合成之根小於百合而上隆,味苦,花作深黃色而有黑點,俗呼為扁皮百合也;一曰渥丹,花朱紅而小,其瓣亦少,莖甚短弱,不過植於盆盎中開花觀玩耳,此種有名為山丹者,非也。

    山丹產於閩粵,宛如繡而色朱紅,與渥丹大有分別,而不可混淆者。

    百合產於楚粵黔滇山中,予遊長沙、武昌,恒買食之,所謂根瓣纖薄合成大根而味甘者,並無卷丹相雜。

    後遊滇過黔,自常德溯流而上,時四五月間,見沿溪山上花葉扶蘇,香風馥鬱,土人並不知為益人佳味,聽其自開自萎於無人之境,豈不可惜?粵中作粉為食,知可貴耳。

     七義可傳 楊大瓢先生述徐芳所稱七義者:侯廣成先生放一鹿於堯峰,且數年,先生死,鹿跳躑斷角,累日不食,亦死;北固山有群蜂,擁王出,鷹攫其王啗之,諸蜂飛鳴不去,自投江中;徽商某挾資自淮歸,誤買盜舟,適漁人獲巨魚,商贖放之,盜夜縛商將投之水,裡許外有邏卒夜泊,魚乃躍入舟中跳蕩,卒醒得魚,就舟乞火,因獲盜救商;粵中獲一戰象,諭之降,不許,死則點首,及以火槍環射之,死猶屹立不仆;高平鄉中有賣餅翁,引一僧宿,僧殺之,攫其藏金去,翁家有一雞,鬻南關月餘,僧過之,雞出撲啄,麵皆碎,捕卒疑而執訊,僧具吐狀,乃論如律;河南有縣令丁運泰,罵流賊死,賊騎其馬到縣至堂下,馬大嘶人立,跳觸而死;太原客策蹇尉氏道中,遇少年縛太,客買放之,少年見囊中金,遂殺客,犬潛尾少年至家,乃走縣哀吠若訴冤者,令遣隸隨犬行,得客屍又隨至少年家,得少年,訊實論死。

    此禽獸蟲魚之可傳者,無理無義之人聞之,能無愧乎? 飛虎 楊大瓢先生雲:「南昌丁匡在言,曾見飛虎,大如貓,狀亦如之,而五色有翼,飛不高,依簷蔀間,為人所驅,遂去。

    」今見風憲大僚出署,先放炮開門,迨行,前列儀仗,元人謂之「頭達」也,內有飛虎旗一對,未知出自何典,起於何時。

    予度其取義:虎以示威,能飛之虎猛厲捷速,威更可畏,使人不敢幹犯之意。

    未識是此取義,抑或別有義理,俟考。

     器宇世儀 今之宮殿、衙舍、祠廟,嘗有如龍如獅各形,或聳於屋脊兩端、或飾於門扇之上、或峙於門外兩傍,至於石碑之下爐鼎之上,亦各具有其形,以表世儀。

    相傳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一曰贔屭,形似龜、好負重,故為碑下趺;二曰鴟吻,形似獸,好望,即屋上獸頭;三曰蒲牢,形似龍而小好吼,故為鍾鈕;四曰狴犴,形似虎、有威力,故立獄門;五曰饕餮,好飲食,故立鼎蓋;六曰蚣夏,好水,故立橋柱;七曰睚眥,好殺,故立刀環;八曰金猊,形似獅,好煙火,故立香爐;九曰椒圖,形似螺蚌,好閉,故立門鋪;首此說古書所未見,僅述於楊升庵《丹鉛錄》內,然古畫中即有此等形飾,又若非後世所創也。

    但門外兩旁所峙,其形卷髮巨眼,張吻施爪,俗稱為「石獅子」者,九子之內所無,未知又為何名。

    偶見衛郡王禦史惲《牴危讚》,其辭雲:「郡譙門西下棖有石獸:左曰牴,右曰危,為狀特異,隱其齒而吻張,崩其角而顛兀。

    頂發雲委,垂卷兩膊。

    世傳殷宮中故物,自衛縣移置於此。

    考《集韻》雲:『秉心甚靈,蓋忠直獸也。

    』彼物爾得氣之偏者也,何以識其性之雲?然以屈軼指佞,神羊觸邪,麟趾厚而不踐,虎螭仁而有威,是以忠與直可得而推也。

    其所以表之以為世儀者,古人製物有所取而垂戒焉。

    蓋忠者,衛上之謂;直者,不骫之稱。

    此則臣子之所固有而所當為者,物能如是,可以人而不如獸之雲乎?作《牴危讚》,讚曰:「籲!奇厖三代,製賢其德。

    與獸異體,具存神則。

    逝逐比幹而下遊,悲獨夫之枉猘,牴兮危兮,無效麟之出非時兮,使吾試麵而反袂。

    」予考之字書,司馬溫公《類篇》:「牴,典禮切,觸也。

    又椿皆切,獬牴,獸名,性忠直。

    」《集韻》《切訓》俱同。

    未見危字,或曰:「危,九毀反,自有本也。

    」至《讚》敘所述形狀,與今俗稱之石獅子甚肖,必是此物。

    大率神羊之流,與前傳九種為一類,後世失傳。

    王禦史得其舊名及取義爾。

     廉石 廉石,本名鬱林,石陸績為鬱林太守,歸舟輕,難渡海,因於岸上取巨石壓之。

    此石相傳在吳郡之婁門,陸龜蒙居臨頓裏。

    其門有巨,石即此也。

    後禦史樊祉移置院前,左偏以亭,覆之號曰:「廉石」。

    吳匏菴為之記。

     日久亭隳,石埋瓦礫,而巡按禦史久已不設,院亦廢棄。

    其址在元妙觀西,俗名北察院場也。

    康熙四十八年,湘潭陳公鵬年為蘇州守,修葺郡學,因將「廉石」移於學內,置立以對況公祠。

    此石黃色,質似粗頑而有純熟溫潤之意,高一人餘,闊殺於高,厚二尺許,隆顛平下,上鑿「廉石」二大字並列。

    以廉吏之物,人鹹重之,乃蘇州古跡之一。

     讀書臺 吳縣光福鎮西北數裡,地名避村,其地僻靜幽深,言可避亂也。

    進山二三裡,有一拈花寺,寺在山麓,即穹嶐之陰。

    寺後有大石一座,長可一丈有奇,闊則過半,厚約三尺有奇。

    上鐫大書:「朱買臣讀書臺」。

    旁有「鬱祿題」等字,係本山黃石,形式長方而有錯落自然之緻,卻無斧鑿痕,必非後世人采鑿置此,乃一舊物。

    村氓釋子宜珍護而勿戕賊之。

     嘉樹 太倉州之沙頭鎮,有大梅一樹,枝幹橫斜,下可設一二十席,花時恍若瑤圃,香聞數十裡外,誠當時之仙境,惜其地主疏於培植,至於枯萎而不存也。

     又嘉興縣去城十餘裡柴家莊,有老桂一本,高二丈許,其大合抱,枝幹四垂若幃蓋。

    然下可布四五席,坐二十餘人。

    主人芟其南偏垂枝,以通出入,置石為座,客至必以茶來。

    中秋花發,多往賞玩,是亦嘉樹,世所難得。

    予於已巳、庚午間理治萬載,萬於袁州為屬邑,往來假道於宜春,路半蹊傍有一古鬆,屈曲連蜷,橫挺一枝,其長丈餘,形似虯龍。

    過其下,嘗撫之而不忍去。

    嗟乎!名園勝地,必得嘉樹為之助而不可得,雖為種植,不過亂枝直幹而已。

    茲荒村僻路,人跡罕到,偏生此嘉木奇枝,日與蠢然之樵夫牧豎相對,卒毀其手而不能移植於名勝之區,可慨已夫! 胥江大橋 蘇州之胥門外,舊有大石橋跨江,相傳明朝奸相嚴嵩見此橋石色瑩潔、琢磨工整而愛之,郡中大僚諂媚權奸,拆送私第,嵩以造於分宜縣城外。

    予起補江西,理治萬載,與分宜地界相接,每自省往邑,先赴袁州,必經此橋。

    土人舟子無不曰「自蘇州移來」,予因登岸而觀:橋之闊約略三丈有奇,長則視闊十倍有奇,下係大環洞五,乃太湖之黿頭山石也,橋之四面合縫光平,兩傍石欄蹲獸百數,工緻而整齊。

    江西乃質樸之區,城池房舍無不草草,所在橋梁不少,並無似此造法者,「自蘇移去」之說不誣也。

    後偶閱吳江《潘次耕耒詩集》有《萬年橋》一首,敘述頗詳。

    夫潘乃聖祖朝名宿,中博學鴻詞科,除授檢討,考核之學最優,詩詠有據,相傳之言益可無疑矣。

    胥門橋既拆去,行人必買舟而渡,江深水急,每一遇風,覆舟喪溺多命屢矣。

    往來行人及外省商賈爭欲捐助復造,而渡船之利日可得錢數十千,為豪坤霸踞。

    一有建橋之議,即為中鯁,更巧作永久計,於《郡志》後刻入風水之說,謂「郡西多山,為煞炁,若造橋引煞入城,必有大禍,」以恐郡民,為不敢起造之張本。

    地方行人不便而頻請於府縣,府縣必謀於郡紳,或不與謀亦挺身而出執風水之說,以為天經地義,牢不可破,終無成日。

    至乾隆五年,太守汪公德馨深知此弊,蒞任後,屏絕郡紳橫議,排去堪輿風水之說,獨力經營,不日成之,仍名曰「萬年橋」。

    今將二十年覆舟喪溺之患既絕,往來行人無不稱便,熙熙攘攘,並未因橋而有礙官民。

    可見專利假公之鄙夫,模棱不斷之官長,有害於民,無濟於事如此也。

    附潘次耕《萬年橋》詩:舊傳吳胥門,有橋甚雄壯。

    不知何當事,諂媚分宜相。

    拆毀遠送之,未悉其真妄。

    茲來經秀江,巍橋儼相望。

    橫鋪八九筵,袤亙數十丈。

    石質盡堅瑉,蹲獅屹相向。

    皆言自蘇來,運載以漕舫。

    嚴老自譔碑,亦頗言其狀。

    始知語不虛,世事多奇創。

    橋梁是何物,乃作權門餉。

    鞭石與驅山,勢力豈多讓。

    充此何不為,穹天一手障。

    為德於鄉裡,或雲差可諒。

    不聞掠彼衣,而令此挾纊。

    冰山一朝摧,籍沒無多藏。

    獨此巋然存,千秋截江漲。

    頌詈兩不磨,功罪亦相當。

    猶勝庸庸流,片善無足況。

    吳山多佳石,胥江足良匠。

    有能更作橋,舊式猶可訪。

     擊琴 數十年來,始見洋琴。

    形制半於琴而略闊,銳其上而寬其下,以銅絲為弦,急張於上,用鎚擊之。

    鎚形如箸,其音有似箏築,來自海外,今中國亦有造者。

    予聞宋之柳惲賦詩未就,以筆捶琴,客有以箸和之,惲驚其哀韻,乃為雅音。

    後之擊琴,蓋自惲始,但以後未有講及者。

    今海外之法,必向時自中國流傳於外,彼處乃另造器具,專供捶擊而不可彈,今竟為蠻方之樂而傳於中國也。

     古今書版 古人書籍,雕版刷印行於天下,至妙法也。

    世傳刻字,始於長樂老人馮道,大瓢先生述費密之言曰:「始於唐時,從蜀中起,道則以刻經書耳。

    」古本內唐刻不可得見,可見者宋版最優,元版次之,明版最劣。

    國朝書版佳者,可駕宋元,尋常者與明朝等。

    至書坊所刻,實不堪矣。

    若禦定諸書,纂輯詳備,鏤刻精工,更勝宋元,盡善盡美,可為一代大觀。

    雖奉諭旨,聽民刷印,但種數甚多,窎散各處,求之難得,內有經見者,聊記於左: 《二十三史》(內增《舊唐書》、《明史》工料價九十□兩有零。

    )《駢字類編》(十一兩三錢零。

    )《韻府拾遺》(一兩五錢八分零。

    以上版藏武英殿。

    )《律書淵源》(六兩九分七厘,版藏禮部。

    )《繹史》(二兩六錢五分零。

    )《廣群芳譜》(二兩一錢三分零以上版藏翰林院)十三經解(原尚書徐乾學刻)佩文韻府(原織造李煦刻,十一兩六錢二分零。

    )《禦批資冶通鑒綱目》(原尚書朱犖刻,以上版藏織造局。

    )《禦定全金詩》(原貢生郭元釪刻。

    )《佩文齋書畫譜》(原侍郎宋駿業刻。

    )《禦定題畫詩類》(原翰林陳邦彥刻。

    )《佩文齋詠物詩》(原翰林高輿刻。

    )《禦定歷代賦彙》(原大學士陳元龍刻。

    )《禦定歷代紀事年表》(原翰林馬豫刻。

    )《欽定篆文六經四書》(內閣學士張照刻。

    )《淵鑒類函》(原翰林高輿刻。

    )《康熙字典》(侍郎陳世倌刻。

    以上版藏各本家。

    )《禦定全唐詩》(原織造曹寅刻,版藏江寧織造局。

    ) 讀史方輿紀要 梁溪顧景範纂《讀史方輿紀要》一百餘卷,大概如《一統志》而或詳或略了,俱各得宜,並考山川形勢、歷代用兵戰守,悉為詳載,乃經濟書也。

    但未付梓,四方購求者至無錫,出二十金左右,倩能書者分手抄錄,候以月許,可得一部。

    當時甚為貴重。

    雍正壬子癸醜閒,予客於兩江製軍魏、高兩公幕府,牘中有一件:湖北劉姓,僑寓江寧,曾於無錫購得前書,珍重異常。

    江寧某姓者與劉曾有一面,意欲假以抄錄,適劉他出,某竟自取二冊而去,劉不知也。

    越數日送還前取之二冊,復欲借以後者錄,全而劉不特不允,更麵叱而詬詈之,某受辱憤恨,竟以劉私藏不軌之書出首,京師行文總督衙門,查究勘審明,將某反坐,擬流,其書送部以結斯案。

    是劉被訟,雖未獲罪,當此一番根究,已焦頭爛額矣。

    某則受辱妄訟,乃自取也。

    夫以購書雅事,而成不兩立之禍,豈非裏巷小人之技倆哉? 智斃妖狐 乾隆戊午已未間,於滇製軍慶公幕中,與會稽趙赤水相聚,趙談昔伊同鄉某少府出京,過山東,歇一旅店,有房空閉,問何以不聽人居,店主以有妖鬼對。

    少府年壯力強,不信其言,勒令開門而宿,夜閒果有怪異至,明即去。

     後復進京,將過其地,預與隨從之人約,房內一有聲息,即並進相助。

    行及其地,仍歇是室。

    夜靜有一麗人至,少府佯與綢繆,迨同寢,連衾緊抱而擊之。

    從人聞聲齊入,並擒助力,拳腳交加,竟為所斃,衾裯粉視之乃一大狐,剝取其皮,長可三尺有奇,藏貯囊中,或有相與談,及即出相示也。

     燕國夫人廟 吳郡南園西北,有燕家浜、燕家橋、燕家巷,巷內有燕國夫人廟。

    予少時嘗經其地,見廟甚小,幅不過三四丈,上有樓,中塑一神女像,甚端莊。

    廟貌極古,時有一老道人居守。

    後復過此,益就坍頹。

    又至二十餘年,竟成瓦礫矣。

    因不知所祀為何神,遍訪居人及年高博學,無有知者,考之《縣志》全無載及。

    又考《府志》,內雲:「燕國夫人廟,在府治東南(即南園西北也),吳孫權乳母陳夫人舍宅為通元寺。

    唐同光中,移今所。

    又盧熊誌淳祐中提刑胡穎拓四酒務隙地為射圃,鑿河見古墓石函上,刻燕國夫人首級六篆字,遽令碎之。

    舊傳酒務本夫人宅。

    」至夫人素行如何,墳墓石函何以刻「首級」字,何以稱為燕國,其地又稱燕家,又何以立廟奉祀,均屬茫然。

    今地名如舊,而夫人始末,未有考據。

    予固淺陋,而誌乘亦漫不詳稽,殊可歎也。

    聊紀之以俟廣博君子。

    又相傳,今開元寺亦有其祠,此其捨宅為寺之食報乎? 跋 清溪子為樂圃之裔,曾著《印典》八卷,與《墨池編》並刊,蓋力學好古之士也。

    茲錄皆隨筆劄記,文筆雖微嫌冗弱,而創獲頗多,足新聞見。

    春初從海昌陳子仲魚轉假吳門黃子蕘圃藏本讀之,因采登業書。

    陳子雲:曾詢之吳中友人,已鮮有能舉其名者矣。

    丙寅仲春,震澤楊復吉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