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
關燈
小
中
大
,名叫趙登科,面報一件怪事:他在湯山看到一個人,身攜行囊,神色可疑。
於是上前搭訕。
那人起先應對含糊,不肯道明姓名,經趙登科好言誘騙,終於說了實話。
「我是溪州人,有三個哥哥,一個弟弟,我的大哥是大糧莊的莊頭。
隻為家裏不和,我大哥把我鎖了起來,是我三哥和小弟私下把我放了出來,給了三千制錢,叫我逃往關東。
」 既然要逃到關東。
怎麼會走到那裏來的呢?那人也有解釋,說兩天之前,他睡在一座小廟裏,夜得一夢,夢見廟神指引,叫他不必往關東,往西北方向走,那裏有個湯山,去投奔十四爺。
道是「十四爺的命大,將來要做皇帝」。
趙登科便指點他十四阿哥的住處。
等了一會,十四阿哥的哈哈珠子那喇出來,那人便即跪在他面前,把跟趙登科說過的話說了一遍,求他通報。
那喇不理他,掉轉身就走了。
於是趙登科回營稟報範時繹。
趙登科不抓住他已經奇怪了,更奇怪的是,範時繹亦不抓他,隻命趙登科繼續跟蹤誘問,而那人也就說了「實話」。
他說他姓蔡,是正黃旗屬下,父親已死,長兄蔡懷瑚襲了莊頭;二哥叫蔡懷璉,三哥叫蔡懷琮,弟弟叫蔡懷珮,他本人叫蔡懷璽。
又說廟神告訴他兩句話:「二七便為主,貴人守宗山。
」範時繹認為此人既非酒醉,又未病狂,而怪異誕妄如此,本想拿他驅逐出境,又怕他到別處去妖言惑眾,所以暗地裏嚴行監視,奏聞請旨。
那知就在此時,十四阿哥派人將這個蔡懷璽送到範時繹那裏。
範時繹不收,派一個把總華國柱將他送回湯山。
到了晚上,十四阿哥派人來說,這是一件小事,不奏報皇上了。
應該如何處置,請範總兵瞧著辦。
原來皇帝想坐十四阿哥一個謀反大逆的罪名,才能將他守陵的差使撤掉,調回京來,加以幽禁。
但十四阿哥已知道皇帝的用心,謹言慎行,防範甚周,無可奈何之下,皇帝隻好使出買兇栽贓的無賴手段了。
於是由親信侍衛跟內務府商議。
找到了蔡懷璽這麼一個妄人,撞到湯山來跟十四阿哥糾纏。
那喇識破奸計,根本不理。
趙登科以及他的長官把總華國柱都是知道這件事的,範時繹更不必說,早就奉了密旨,所以故意縱容蔡懷璽,任他在外遊蕩。
照常理來說,不管蔡懷璽是真的來投「真命天子」,還是有失心瘋,反正隻要說什麼「二七便為主,貴人守宗山」的話,便當逮捕審問。
如今大反常態,益見得作奸作偽,是有預謀的,不過手段拙劣如此,令人齒冷而已。
十四阿哥屬下抱著見怪不怪,其怪自敗的態度應付此事。
蔡懷璽技窮無奈,便寫了張字帖,硬闖十四阿哥府裏去耍賴。
十四阿哥手下不打他、不罵他,隻將字帖前兩行裁去,連蔡懷璽一起送給範時繹。
糾纏到此,實在無計可施了,範時繹隻好將經過情形,詳細奏報,雖不敢明說蔡懷璽的真正身分及來意,不過吞吐其詞,明眼人一望而知,內有蹊蹺。
皇帝一看十四阿哥將字帖前兩行裁去,根本不涉做皇帝之事,要誣賴都誣賴不上,便硃批指示,已另派人前來審理。
蔡懷璽不妨抓起來審,「二七便為主」這一句,「你隻作不知,從蔡懷璽口中審出就是」。
這是皇帝教大臣用買通盜賊誣賴的手段,去害同母的胞弟。
過不了幾天,京中派來三名欽差,一個貝勒滿都護,其餘兩個都是禦前大臣。
將蔡懷璽拘來一問,自道曾向十四阿哥府中投書,細問他字帖中的言語,拿出來與十四阿哥原送的字帖核對,少了兩行,是「二七便為主,貴人守宗山,以九王之母為太後」這幾句話。
於是,滿都護便傳十四阿哥來問話。
皇帝派滿都護為欽差,就因為他是貝勒,而十四阿哥此時已降成貝子,爵位低一級,如果不來,便可坐以抗命之罪。
十四阿哥知道皇帝的用心,所以來了。
來是來了,卻將範時繹跟滿都護狗血噴頭地痛罵了一頓,同時揭破一個秘密。
十四阿哥指出,蔡懷璽經常受把總華國柱的招待,飲酒食肉,談笑甚歡,所以蔡懷璽是範時繹指使出來的!他又責問範時繹,何以不辦蔡懷璽,算不算包庇縱容。
此言一出,滿都護的態度大變。
他是恭親王常寧的兒子,跟十四阿哥是嫡堂弟兄,他不說話,馬爾賽,阿克敦在地位身分上,對十四阿哥就無法作任何嚴格的要求。
因此原來設計的利用滿都護來鉗制十四阿哥的計畫,完全落空,範時繹被罵得窘迫不堪,所以對滿都護大為不滿。
及至覆奏,勉強替十四阿哥安上的罪名,隻是奸人投書,並不奏聞。
皇帝不能辦他重罪,隻命在壽皇殿外,造屋三間,將十四阿哥幽禁。
他有四個兒子,長子已為皇帝所籠絡,次子很孝順父親,皇帝下令把他跟父親拘禁在一起。
除此以外,凡與皇帝不和,或者皇帝所忌的弟兄,幾乎都沒有好下場。
皇長子直郡王,雍正十二年幽禁而死,年六十三歲,以貝子禮下葬。
皇二子,也就是廢太子,早在雍正二年年底,便已死在鹹安宮幽禁之地,追封為理親王。
皇三子誠親王,一向為皇帝所忌,先是把他的門客,主修圖書集成的陳夢雷充軍到遼東;雍正六年,將誠親王以「貪利」的罪名,降為郡王;八年二月復晉為誠親王;但三個月後,就藉故論罪,削爵拘禁於景山永安亭;又兩年死在幽所,以郡王禮下葬。
皇五子恒親王是九阿哥的同母兄,也是宜妃的長子,為人謹慎小心,總算平平安安,但抑鬱寡歡,與誠親王同年同月同日同時死,一直成為疑案。
皇十子敦郡王,在皇帝看,他亦是八阿哥、九阿哥一黨,所以早在雍正二年四月,便以小小的罪名,張大其詞,將他削爵幽禁,到今還在高牆之中。
皇十五子在十四阿哥召回京後,封為貝勒,代守景陵,八年二月晉為愉郡王,
於是上前搭訕。
那人起先應對含糊,不肯道明姓名,經趙登科好言誘騙,終於說了實話。
「我是溪州人,有三個哥哥,一個弟弟,我的大哥是大糧莊的莊頭。
隻為家裏不和,我大哥把我鎖了起來,是我三哥和小弟私下把我放了出來,給了三千制錢,叫我逃往關東。
」 既然要逃到關東。
怎麼會走到那裏來的呢?那人也有解釋,說兩天之前,他睡在一座小廟裏,夜得一夢,夢見廟神指引,叫他不必往關東,往西北方向走,那裏有個湯山,去投奔十四爺。
道是「十四爺的命大,將來要做皇帝」。
趙登科便指點他十四阿哥的住處。
等了一會,十四阿哥的哈哈珠子那喇出來,那人便即跪在他面前,把跟趙登科說過的話說了一遍,求他通報。
那喇不理他,掉轉身就走了。
於是趙登科回營稟報範時繹。
趙登科不抓住他已經奇怪了,更奇怪的是,範時繹亦不抓他,隻命趙登科繼續跟蹤誘問,而那人也就說了「實話」。
他說他姓蔡,是正黃旗屬下,父親已死,長兄蔡懷瑚襲了莊頭;二哥叫蔡懷璉,三哥叫蔡懷琮,弟弟叫蔡懷珮,他本人叫蔡懷璽。
又說廟神告訴他兩句話:「二七便為主,貴人守宗山。
」範時繹認為此人既非酒醉,又未病狂,而怪異誕妄如此,本想拿他驅逐出境,又怕他到別處去妖言惑眾,所以暗地裏嚴行監視,奏聞請旨。
那知就在此時,十四阿哥派人將這個蔡懷璽送到範時繹那裏。
範時繹不收,派一個把總華國柱將他送回湯山。
到了晚上,十四阿哥派人來說,這是一件小事,不奏報皇上了。
應該如何處置,請範總兵瞧著辦。
原來皇帝想坐十四阿哥一個謀反大逆的罪名,才能將他守陵的差使撤掉,調回京來,加以幽禁。
但十四阿哥已知道皇帝的用心,謹言慎行,防範甚周,無可奈何之下,皇帝隻好使出買兇栽贓的無賴手段了。
於是由親信侍衛跟內務府商議。
找到了蔡懷璽這麼一個妄人,撞到湯山來跟十四阿哥糾纏。
那喇識破奸計,根本不理。
趙登科以及他的長官把總華國柱都是知道這件事的,範時繹更不必說,早就奉了密旨,所以故意縱容蔡懷璽,任他在外遊蕩。
照常理來說,不管蔡懷璽是真的來投「真命天子」,還是有失心瘋,反正隻要說什麼「二七便為主,貴人守宗山」的話,便當逮捕審問。
如今大反常態,益見得作奸作偽,是有預謀的,不過手段拙劣如此,令人齒冷而已。
十四阿哥屬下抱著見怪不怪,其怪自敗的態度應付此事。
蔡懷璽技窮無奈,便寫了張字帖,硬闖十四阿哥府裏去耍賴。
十四阿哥手下不打他、不罵他,隻將字帖前兩行裁去,連蔡懷璽一起送給範時繹。
糾纏到此,實在無計可施了,範時繹隻好將經過情形,詳細奏報,雖不敢明說蔡懷璽的真正身分及來意,不過吞吐其詞,明眼人一望而知,內有蹊蹺。
皇帝一看十四阿哥將字帖前兩行裁去,根本不涉做皇帝之事,要誣賴都誣賴不上,便硃批指示,已另派人前來審理。
蔡懷璽不妨抓起來審,「二七便為主」這一句,「你隻作不知,從蔡懷璽口中審出就是」。
這是皇帝教大臣用買通盜賊誣賴的手段,去害同母的胞弟。
過不了幾天,京中派來三名欽差,一個貝勒滿都護,其餘兩個都是禦前大臣。
將蔡懷璽拘來一問,自道曾向十四阿哥府中投書,細問他字帖中的言語,拿出來與十四阿哥原送的字帖核對,少了兩行,是「二七便為主,貴人守宗山,以九王之母為太後」這幾句話。
於是,滿都護便傳十四阿哥來問話。
皇帝派滿都護為欽差,就因為他是貝勒,而十四阿哥此時已降成貝子,爵位低一級,如果不來,便可坐以抗命之罪。
十四阿哥知道皇帝的用心,所以來了。
來是來了,卻將範時繹跟滿都護狗血噴頭地痛罵了一頓,同時揭破一個秘密。
十四阿哥指出,蔡懷璽經常受把總華國柱的招待,飲酒食肉,談笑甚歡,所以蔡懷璽是範時繹指使出來的!他又責問範時繹,何以不辦蔡懷璽,算不算包庇縱容。
此言一出,滿都護的態度大變。
他是恭親王常寧的兒子,跟十四阿哥是嫡堂弟兄,他不說話,馬爾賽,阿克敦在地位身分上,對十四阿哥就無法作任何嚴格的要求。
因此原來設計的利用滿都護來鉗制十四阿哥的計畫,完全落空,範時繹被罵得窘迫不堪,所以對滿都護大為不滿。
及至覆奏,勉強替十四阿哥安上的罪名,隻是奸人投書,並不奏聞。
皇帝不能辦他重罪,隻命在壽皇殿外,造屋三間,將十四阿哥幽禁。
他有四個兒子,長子已為皇帝所籠絡,次子很孝順父親,皇帝下令把他跟父親拘禁在一起。
除此以外,凡與皇帝不和,或者皇帝所忌的弟兄,幾乎都沒有好下場。
皇長子直郡王,雍正十二年幽禁而死,年六十三歲,以貝子禮下葬。
皇二子,也就是廢太子,早在雍正二年年底,便已死在鹹安宮幽禁之地,追封為理親王。
皇三子誠親王,一向為皇帝所忌,先是把他的門客,主修圖書集成的陳夢雷充軍到遼東;雍正六年,將誠親王以「貪利」的罪名,降為郡王;八年二月復晉為誠親王;但三個月後,就藉故論罪,削爵拘禁於景山永安亭;又兩年死在幽所,以郡王禮下葬。
皇五子恒親王是九阿哥的同母兄,也是宜妃的長子,為人謹慎小心,總算平平安安,但抑鬱寡歡,與誠親王同年同月同日同時死,一直成為疑案。
皇十子敦郡王,在皇帝看,他亦是八阿哥、九阿哥一黨,所以早在雍正二年四月,便以小小的罪名,張大其詞,將他削爵幽禁,到今還在高牆之中。
皇十五子在十四阿哥召回京後,封為貝勒,代守景陵,八年二月晉為愉郡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