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

關燈
mdash」 「不見得!」馬齊搖搖頭,「八阿哥不是肯省事的人,九阿哥的花樣更多。

    」 「莫非他們還能推翻已成之局?」李榮保說,「二哥,大家對你都抱著很大的期望,希望你能把局面安定下來,你不能猶豫不決。

    」 「我也要有這個能耐才行。

    」馬齊慢吞吞地說,「如今在京城裏,禁軍都在隆科多手裏,大家敢怒不敢言。

    可是,十四阿哥在西邊,手握重兵,而且,他手裏可能還有別的東西!」 「別的東西!」李榮保微顯驚惶地,「二哥,那是什麼東西?」 「先帝給他的信啊!我知道先帝給十四阿哥的親筆信,至少有三封,如果中間有提到將來如何治國平天下的話,那不就是傳位的證據?」 「可是,金匱裏的硃諭,不也是證據嗎?」 「可惜!」馬齊用不帶情感的聲音說,「那道硃諭隻不過隆科多一個人拿出來的而已!」 李榮保不是「內廷行走」人員,馬武雖也是內務府總管大臣,昨天卻未在暢春園值班,所以對那道硃諭是怎麼回事,還不十分清楚,此時隻好望著馬齊發愣。

     「若說要改那道硃諭,容易得很;要證明那道硃諭是不是改過,也容易得很。

    」 接著,他將改硃諭何以容易的道理,約略說明,接下來再講如何證明這道硃諭的真假。

     「先帝臨禦六十一年,所下的硃諭,不計其數,有存在內閣的,有存在內務府的,還有存在敬事房的,隻要調它幾通出來,仔細查一查皇上平時寫『於』字,是不是常作『于』還是偶爾寫作『于』。

    偶爾寫的都不算,還要看『于』字的筆劃相符不相符。

    照道理說,這樣重要的文件,皇上是不會拿『於』字簡寫為『于』的!」 「原來如此!那用不著說了,一定動過手腳。

    」馬武又說,「倘或十四阿哥手裏有那種信,這道硃諭就變得很可笑了!」 「怕的就是這一點!」馬齊點點頭說,「果然有這種情形出現,那就不知道會亂成什麼樣子了!」 「不會!」李榮保接口,聲音爽脆得很。

     「何以見得?」 「二哥,你莫非記不得了,年羹堯是雍府門下?」 「我怎麼記不得?」馬齊笑說,「不過,年羹堯對他的『主子』,究竟忠到什麼程度?難說得很。

    聽說以前他常挨他主子的罵。

    」 這一點,李榮保比馬齊可瞭解得多了,笑一笑說道:「二哥,你受欺了!這是多少有點兒做作的。

    」 「做作?」馬齊很注意這句話,「你是說,有意要做給人看,他們主子奴才之間,並不和睦?」 「是的。

    」 馬齊不作聲了。

    他原來的顧慮是,十四阿哥決非無用之輩,大位被奪,豈能甘心?倘或起兵問罪「靖難」,年羹堯未見得能制得住他。

    隻要大兵入關,八阿哥、九阿哥自然會起而回應。

    朝中四阿哥的親信極少,彼時的成敗難測,所以必須慎重。

     照此刻看來,顯然他們「主子、奴才」早有勾結,則年羹堯自然早有佈置。

    防到有此令人意想不到之一日,十四阿哥必不甘服,年羹堯豈能毫無箝制之方? 十四阿哥無望了!八阿哥、九阿哥該見機了!馬齊這樣心中自語,遂即決定他們一家的態度。

     「好吧!」馬齊站起身來說,「順天應人。

    」 「這是天意!」馬武也說,「天意如此,不可強違。

    反正都是先帝之子,誰當皇上都一樣。

    」 「不一樣,不一樣!」馬齊連連搖手,「不過也不必提了。

    進宮吧!」 ※ ※ ※ 對嗣皇帝來說,馬齊敬順,朝中無憂,自是一大安慰。

    但想到深宮,實在煩心。

    亦隻有暫且拋開,處理急要的事務。

     目前最急要的事,便是「市恩」。

    惟有普施恩惠,才可以團結人心,清除異己。

    因此,嗣皇帝垂問的,亦就無非與此有關了。

     「蒙古的台吉要來奔喪嗎?」 「是!」馬齊答說,「不過未曾出痘的不必來。

    」 「這是皇考體恤他們。

    」嗣皇帝說,「來朝謁梓宮的,可以多發口糧。

    」 「是!」 「喔!」皇帝忽然想起,向隆科多說,「天氣這麼冷,晚上在梓宮面前守護的太監,賞皮袍子給他們。

    」 「是!奴才馬上去傳旨。

    」 「傳旨給十六阿哥好了。

    他辦事很妥當,讓他署理內務府總管。

    」 片刻之間降了三道恩旨,不過作用不大。

    嗣皇帝心想,還得找一件能教萬民歡騰的事來做。

     於是他想了一下說:「先前京裏米價上漲,皇考派我去查核各倉儲糧的情形,我發現許多倉庫壞了,曾奏請皇考,不妨將應該發出去的米,趕快發,免得露天堆在那裏,徒然黴爛。

    最近米價怎麼樣了?」 「平了一點兒。

    」馬齊答說。

     「還要讓它平下去!」嗣皇帝說,「米價貴,是來源不暢;來源不暢,因為口外米穀不準運進口內。

    你們看,這件事該怎麼辦?」 「回皇上的話,」馬齊答說,「口外的米穀,備作軍糧,所以不準運進口內。

    」 「可是燒鍋怎麼說?造酒消耗了大批米穀,這件事說不過去。

    」 「是應該禁止。

    」 「燒鍋禁止,米穀準予進口!」胸有成竹的嗣皇帝說,「米穀進口,該有地方來堆,所以倉庫亦應該大修。

    馬上擬兩道上諭,先說倉庫,後談進口。

    」 「回奏皇上,照喪儀,十五天之內,不處理這種公事。

    」 「這是遵奉皇考的遺命。

    」 於是擬了兩道上諭,第一道由嗣皇帝奉先帝之命查察倉庫說起,歸結到倉庫必須修補,派定專人,動用專款,即日辦理。

    最後特別聲明,此本非大喪期間該辦之事,隻為仰體先帝遺命,故而提前降旨。

     第二道是米穀準予進口,而口外的燒鍋則概行禁設。

    也提到先帝臨終「惓惓於此」。

    這樣一方面表示他孝思不匱,另一方面對平抑米價也確有立竿見影之效。

    所以就民間來說,嗣皇帝的這第一炮是打響了。

     可是在旗人以及跟旗人接近的漢人之中,都有許多有關宮禁的流言,一半是事實,一半是渲染,將嗣皇帝說得很不堪。

    最駭人聽聞的是,說「四阿哥進了一碗參湯,萬歲爺不知道怎麼就咽氣了,可憐,當六十一年皇上,生了二十多個阿哥,臨終竟沒有一個兒子送終!」 這些話當然是太監傳出來的。

    禩、禟兩府的下人更甚,在地安門外的茶館裏,肆無忌憚地大發議論。

    又說:「皇太後心疼小兒子,而且她的大兒子幹出這種事來,害怕她在宮裏沒面子。

    所以除了上祭的時候,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