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關燈
小
中
大
康熙四十九年五月初一。
大駕循例離京城往北,經密雲出古北口到熱河,駐蹕「避暑山莊」。
千乘萬騎,扈從如雲,隨行的百官以外,自然還有太子及皇子。
嫡出的太子名胤礽,行二。
皇後生胤礽時難產而崩,所以胤礽從落地就沒有母親。
因為如此,特蒙皇帝寵愛,在兩歲時就被立為太子。
可惜太子資質雖好,不喜讀書,自幼為一班佞臣所諂媚,養成嬌縱狂妄的性格,而且天性涼薄,竟有弒父的企圖,因而在前年九月,在皇帝自塞外的歸途中被廢,並命皇長子監視。
皇長子名叫胤禔,長太子兩歲。
清朝的家法,皇子的身分視他母親的身分而定,胤禔為庶妃所生,所以居長而不能成為太子,隻封為直郡王。
他跟太子不和,皇帝隻有命他監視才可以放心。
回到京城,皇帝命內務府在住處文淵閣西北的上駟院,設一座氈帳,監禁胤礽。
奉派看守的,除了胤禔以外,還有皇四子多羅貝勒胤禛。
因為他跟太子亦不甚和睦,而跟胤禔比較接近。
所以命他與胤禔看守胤礽。
弟兄中與胤礽較好的,是大胤禛一歲的皇三子誠郡王胤祉。
不久,胤祉發覺了一項陰謀,直郡王胤禔與多羅貝勒胤禛,指使一個蒙古喇嘛巴漢格隆,用妖法魘咒胤礽。
一經檢舉,皇帝派人徹查,果有其事。
但胤禛不肯承認,說服一向跟他很親近的,猶未受封的皇十三子胤祥出來頂罪。
結果胤禔被監禁於家;胤祥圈禁高牆;而胤禛不但無罪,且在康熙四十八年三月,復立太子的同時,晉封為雍親王。
當然,胤祉亦由郡王晉為親王了。
※ ※ ※ 盛夏已過,序入涼秋,皇帝如果這年在熱河,要舉行一次大規模的狩獵,名為「打圍」,文雅的說法,叫做「木蘭秋獮」。
木蘭是個縣名,土名「圍場」,在避暑山莊所在地承德以北四百裡的地方,這裏有座山,名為錐子山,林深菁密,水草茂盛,有各式各樣的野獸,是極好的狩獵之地。
二十多年前,由蒙古翁牛特這個部落的藩王,拿它獻於朝廷,因而制定了「秋獮之典」。
皇帝的意思,八旗勁旅長於騎射,怕承平日久,荒廢了武藝,懈怠了身手,藉此作為一種習武於事的鍛煉。
每到木蘭打圍,蒙古數十部的王公、台吉&mdash&mdash王公之子,「台吉」是漢語「太子」的諧音,相率架鷹牽狗,策騎赴會。
另外,由各部落合派精壯之士一千二百五十人,稱為「虞卒」,以兵法部勒,專服行圍之役。
每到行圍之時,特設黃龍大纛,即為禦營所在的中軍,左、右兩翼用紅白旗作標誌,末端則用藍旗,皆由管圍大臣會同蒙古王公管理。
先期派出人去,搜索山林,驚擾野獸,由遠而近,漸漸趕入圍場。
到了皇帝親自打圍的那一天,五鼓時分,就有蒙古虞卒,虎槍營的士兵,以及由八旗特別挑選出來的射手,分道遠出,在三十裡,甚至八十裡外,向大纛所在的圍場集中。
及至漸漸合圍之時,虞卒皆卸下硬盔,用馬鞭子使勁敲得「蔔、蔔」作響,同時用蒙古話高喊:「嗎爾噶,嗎爾噶!」 「嗎爾噶」就是蒙古話的帽子。
這樣個個脫帽,遞次相傳,直到中軍。
知道快要合圍了,於是職位最高的管圍大臣,一面飛報駐蹕的行營,一面擁著黃龍大纛,由中道徐徐向前行去。
邊行邊指揮,行圍的虞卒,赴會的蒙古王公,扈從的皇子親貴、文武大臣,各自往預先指定的位置集中,靜待大駕入圍。
等皇帝一入圍,包圍圈就會以特定的一處高岡為中心,很快地收緊。
這處高岡,視界特佳,名為「看城」。
皇帝先在看城的黃幄中,聽取報告,瞭解情勢。
及至兩翼末端的藍旗一到,便是方圓兩三裡的合圍之勢已成,皇帝出看城上馬,下令逐獵。
一時狼奔兔逸,馬嘶犬吠,雜以陣陣歡呼嘯號之聲,真個嶽動山搖,天地變色,那怕是惡勞好逸、膽子極小的懦夫,都忍不住有追奔逐北、躍躍欲試之心。
圍場中百獸皆具,獨少麋鹿,因為鹿性易驚,與虎豹豺狼,難以合群。
因此行圍獵鹿,另有一套制度。
這套制度名為哨鹿。
大緻在五更放圍之前,皇帝隻率少數親衛出營,往預
大駕循例離京城往北,經密雲出古北口到熱河,駐蹕「避暑山莊」。
千乘萬騎,扈從如雲,隨行的百官以外,自然還有太子及皇子。
嫡出的太子名胤礽,行二。
皇後生胤礽時難產而崩,所以胤礽從落地就沒有母親。
因為如此,特蒙皇帝寵愛,在兩歲時就被立為太子。
可惜太子資質雖好,不喜讀書,自幼為一班佞臣所諂媚,養成嬌縱狂妄的性格,而且天性涼薄,竟有弒父的企圖,因而在前年九月,在皇帝自塞外的歸途中被廢,並命皇長子監視。
皇長子名叫胤禔,長太子兩歲。
清朝的家法,皇子的身分視他母親的身分而定,胤禔為庶妃所生,所以居長而不能成為太子,隻封為直郡王。
他跟太子不和,皇帝隻有命他監視才可以放心。
回到京城,皇帝命內務府在住處文淵閣西北的上駟院,設一座氈帳,監禁胤礽。
奉派看守的,除了胤禔以外,還有皇四子多羅貝勒胤禛。
因為他跟太子亦不甚和睦,而跟胤禔比較接近。
所以命他與胤禔看守胤礽。
弟兄中與胤礽較好的,是大胤禛一歲的皇三子誠郡王胤祉。
不久,胤祉發覺了一項陰謀,直郡王胤禔與多羅貝勒胤禛,指使一個蒙古喇嘛巴漢格隆,用妖法魘咒胤礽。
一經檢舉,皇帝派人徹查,果有其事。
但胤禛不肯承認,說服一向跟他很親近的,猶未受封的皇十三子胤祥出來頂罪。
結果胤禔被監禁於家;胤祥圈禁高牆;而胤禛不但無罪,且在康熙四十八年三月,復立太子的同時,晉封為雍親王。
當然,胤祉亦由郡王晉為親王了。
※ ※ ※ 盛夏已過,序入涼秋,皇帝如果這年在熱河,要舉行一次大規模的狩獵,名為「打圍」,文雅的說法,叫做「木蘭秋獮」。
木蘭是個縣名,土名「圍場」,在避暑山莊所在地承德以北四百裡的地方,這裏有座山,名為錐子山,林深菁密,水草茂盛,有各式各樣的野獸,是極好的狩獵之地。
二十多年前,由蒙古翁牛特這個部落的藩王,拿它獻於朝廷,因而制定了「秋獮之典」。
皇帝的意思,八旗勁旅長於騎射,怕承平日久,荒廢了武藝,懈怠了身手,藉此作為一種習武於事的鍛煉。
每到木蘭打圍,蒙古數十部的王公、台吉&mdash&mdash王公之子,「台吉」是漢語「太子」的諧音,相率架鷹牽狗,策騎赴會。
另外,由各部落合派精壯之士一千二百五十人,稱為「虞卒」,以兵法部勒,專服行圍之役。
每到行圍之時,特設黃龍大纛,即為禦營所在的中軍,左、右兩翼用紅白旗作標誌,末端則用藍旗,皆由管圍大臣會同蒙古王公管理。
先期派出人去,搜索山林,驚擾野獸,由遠而近,漸漸趕入圍場。
到了皇帝親自打圍的那一天,五鼓時分,就有蒙古虞卒,虎槍營的士兵,以及由八旗特別挑選出來的射手,分道遠出,在三十裡,甚至八十裡外,向大纛所在的圍場集中。
及至漸漸合圍之時,虞卒皆卸下硬盔,用馬鞭子使勁敲得「蔔、蔔」作響,同時用蒙古話高喊:「嗎爾噶,嗎爾噶!」 「嗎爾噶」就是蒙古話的帽子。
這樣個個脫帽,遞次相傳,直到中軍。
知道快要合圍了,於是職位最高的管圍大臣,一面飛報駐蹕的行營,一面擁著黃龍大纛,由中道徐徐向前行去。
邊行邊指揮,行圍的虞卒,赴會的蒙古王公,扈從的皇子親貴、文武大臣,各自往預先指定的位置集中,靜待大駕入圍。
等皇帝一入圍,包圍圈就會以特定的一處高岡為中心,很快地收緊。
這處高岡,視界特佳,名為「看城」。
皇帝先在看城的黃幄中,聽取報告,瞭解情勢。
及至兩翼末端的藍旗一到,便是方圓兩三裡的合圍之勢已成,皇帝出看城上馬,下令逐獵。
一時狼奔兔逸,馬嘶犬吠,雜以陣陣歡呼嘯號之聲,真個嶽動山搖,天地變色,那怕是惡勞好逸、膽子極小的懦夫,都忍不住有追奔逐北、躍躍欲試之心。
圍場中百獸皆具,獨少麋鹿,因為鹿性易驚,與虎豹豺狼,難以合群。
因此行圍獵鹿,另有一套制度。
這套制度名為哨鹿。
大緻在五更放圍之前,皇帝隻率少數親衛出營,往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