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豔異編卷十二·宮掖部八 楊太真外傳
關燈
小
中
大
介,每一人納一千貫,上乃許之。
十四載六月一日,上幸華清宮,乃貴妃生日。
上命小部音聲(小部者,梨園法部所置,凡三十人,皆十五以下),于長生殿奏新曲,未有名,會南海進荔枝,因以曲名《荔枝香》。
左右歡呼,聲動山谷。
其年十一月,祿山反幽陵(祿山本名軋草山,雜種胡人也。
母本巫師。
祿山晚年益肥,垂肚過膝,自稱得三百五十斤。
于上前胡旋舞,疾如風焉。
上嘗于勤政樓東間設大金雞障,施一大榻,卷去簾,令祿山坐。
其下設百戲,與祿山看焉。
肅宗谏曰:“曆觀今古,未聞臣下與君上同坐閱戲。
”上私曰:“渠有異相,我禳之故耳。
”又嘗與夜宴,祿山醉卧,化為一豬而龍首。
左右遽告帝。
帝曰:“此豬龍,無能為。
”終不殺。
卒亂中國。
)以誅國忠為名。
鹹言國忠、虢國、貴妃三罪,莫敢上聞。
上欲以皇太子監國,蓋欲傳位,自親征。
謀于國忠,國忠大懼,歸謂姊妹曰:“我等死在旦夕。
今東宮監國,當與娘子等并命矣。
”姊妹哭訴于貴妃。
妃銜土請命,事乃寝。
十五載六月,潼關失守,上幸巴蜀,貴妃從。
至馬嵬,右龍武将軍陳玄劄懼兵亂,乃謂軍士曰:“今天下崩離,萬乘震蕩,豈不由楊國忠割剝庶,以至于此。
若不誅之,何以謝天下?”衆曰:“念之久矣。
”會吐蕃和好使在驿門遮國忠訴事。
軍士呼曰:“楊國忠與番人謀叛!”諸軍乃圍驿四合,殺國忠并男暄等。
(國忠舊名钊,本張易之子也。
天授中,易之恩幸莫比。
每歸私第,诏令居樓,仍去其梯,圍以束棘,無複女奴侍立。
母恐張氏絕嗣,乃置女奴嫔妹于樓複壁中。
遂有娠,而生國忠。
後嫁于楊氏。
)上乃出驿門勞六軍。
六軍不解圍,上顧左右責其故。
高力士對曰:“國忠負罪,諸将讨之。
貴妃即國忠之妹,猶在陛下左右,群臣能無憂怖?伏乞聖慮裁斷。
”(一本雲:“賊根猶在,何敢散乎?”蓋斥貴妃也。
)上回入驿,驿門内旁有小巷,上不忍歸行宮,于巷中倚杖欹首而立。
聖情昏默,久而不迸。
京兆司錄韋锷(見素男也)進曰:“乞陛下割恩忍斷,以甯國家。
”逡巡,上入行宮。
撫妃子出于廳門,至馬道北牆口而别之,使力士賜死。
妃位涕鳴咽,語不勝情,乃曰:“願大家好注,妾誠負國恩,死無恨矣。
乞容禮佛。
”帝曰:“願妃子善地受生。
”力士遂缢于佛堂前之梨樹下。
才絕,而南方進荔枝至。
上睹之,長号數息,使力士曰:“與我祭之。
”祭後,六軍尚未解圍。
以繡衾覆床,置驿庭中,敕玄禮等入驿視之。
玄禮擡其首,知其死,曰:“是矣。
”而圍解。
瘗于西郭之外一裡許道北坎下。
妃時年三十八。
上持荔枝于馬上謂張野狐曰:“此去劍門,鳥啼花落,水綠山青,無非助朕悲悼妃子之由也。
” 初,上在華清宮日,乘馬出宮門,欲幸虢國夫人之宅。
玄禮曰,“未宣敕報臣,天子不可輕去就。
”上為之回辔。
他年,在華清宮,逼上元,欲夜遊。
玄禮奏曰:“官外即是曠野,須有預備,若欲夜遊,願歸城阙。
”上又不能違谏。
及此馬嵬之誅,皆是敢言之有效也。
先是,術士李遐周有詩曰: 燕市人皆去,函關馬不歸。
若逢山下鬼,環上系羅衣。
“燕市人皆去”,祿山即薊門之士而來。
“函關馬不歸”,哥舒翰之敗潼關也。
“若逢山下鬼”,嵬字,即馬嵬驿也。
“環上系羅衣”,貴妃小字玉環,及其死也,力士以羅巾缢焉。
又妃常以假髻為首飾,而好服黃裙。
天寶末,京師童謠曰:“義髻抛河裡,黃裙逐水流。
”至此應矣。
初、祿山嘗于上前應對,雜以諧谑。
妃常在座,祿山心動。
及聞馬嵬之死,數日歎惋。
雖林甫養育之,國忠激怒之,然其有所自也。
是時虢國夫人先至陳倉之官店。
國忠誅問至,縣令薛景仙率吏人追之。
走入竹林下,以為賊軍至,虢國先殺其男徽,次殺其女。
國忠妻裴柔曰:“娘子何不惜我方便乎?”遂并其女刺殺之。
已而自刎,不死。
載于獄中,猶問人曰:“國家乎?賊乎?”獄吏曰:“互有之。
”血凝其喉而死。
遂并坎于東郭十餘步道北楊樹下。
上發馬嵬,行至扶風道。
道旁有花,寺畔見石楠樹團圓,愛玩之,因呼為端正樹,蓋有所思也。
又至斜谷口,屬霖雨涉旬,于棧道雨中聞鈴聲隔山相應。
上既悼念貴妃,因采其聲為《雨霖鈴》曲,以寄恨焉。
至德二年,既收複西京。
十一月,上自成都還,使祭之。
後欲改葬,李輔國等不從。
時禮部恃郎李揆奏曰:“龍武将士以楊國忠反,故誅之。
今改葬故妃,恐龍武将士疑懼。
”肅宗遂止之。
上皇密令中官潛移葬之于他所。
妃之初瘗,以紫褥裹之。
及移葬,肌膚已消釋矣。
胸前猶有錦香囊在焉。
中官葬畢以獻,上皇置之懷袖。
又令畫工寫妃形于别殿,朝夕視之而欷焉。
上皇既居南内,夜闌登勤政樓,憑欄南望,煙月滿目。
上因自歌曰:“庭前琪樹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還。
”歌歇,聞裡中隐隐如有歌聲者,顧力士曰:“得非梨園舊人乎?遲明,為我訪來。
”翌日,力士潛求于
十四載六月一日,上幸華清宮,乃貴妃生日。
上命小部音聲(小部者,梨園法部所置,凡三十人,皆十五以下),于長生殿奏新曲,未有名,會南海進荔枝,因以曲名《荔枝香》。
左右歡呼,聲動山谷。
其年十一月,祿山反幽陵(祿山本名軋草山,雜種胡人也。
母本巫師。
祿山晚年益肥,垂肚過膝,自稱得三百五十斤。
于上前胡旋舞,疾如風焉。
上嘗于勤政樓東間設大金雞障,施一大榻,卷去簾,令祿山坐。
其下設百戲,與祿山看焉。
肅宗谏曰:“曆觀今古,未聞臣下與君上同坐閱戲。
”上私曰:“渠有異相,我禳之故耳。
”又嘗與夜宴,祿山醉卧,化為一豬而龍首。
左右遽告帝。
帝曰:“此豬龍,無能為。
”終不殺。
卒亂中國。
)以誅國忠為名。
鹹言國忠、虢國、貴妃三罪,莫敢上聞。
上欲以皇太子監國,蓋欲傳位,自親征。
謀于國忠,國忠大懼,歸謂姊妹曰:“我等死在旦夕。
今東宮監國,當與娘子等并命矣。
”姊妹哭訴于貴妃。
妃銜土請命,事乃寝。
十五載六月,潼關失守,上幸巴蜀,貴妃從。
至馬嵬,右龍武将軍陳玄劄懼兵亂,乃謂軍士曰:“今天下崩離,萬乘震蕩,豈不由楊國忠割剝庶,以至于此。
若不誅之,何以謝天下?”衆曰:“念之久矣。
”會吐蕃和好使在驿門遮國忠訴事。
軍士呼曰:“楊國忠與番人謀叛!”諸軍乃圍驿四合,殺國忠并男暄等。
(國忠舊名钊,本張易之子也。
天授中,易之恩幸莫比。
每歸私第,诏令居樓,仍去其梯,圍以束棘,無複女奴侍立。
母恐張氏絕嗣,乃置女奴嫔妹于樓複壁中。
遂有娠,而生國忠。
後嫁于楊氏。
)上乃出驿門勞六軍。
六軍不解圍,上顧左右責其故。
高力士對曰:“國忠負罪,諸将讨之。
貴妃即國忠之妹,猶在陛下左右,群臣能無憂怖?伏乞聖慮裁斷。
”(一本雲:“賊根猶在,何敢散乎?”蓋斥貴妃也。
)上回入驿,驿門内旁有小巷,上不忍歸行宮,于巷中倚杖欹首而立。
聖情昏默,久而不迸。
京兆司錄韋锷(見素男也)進曰:“乞陛下割恩忍斷,以甯國家。
”逡巡,上入行宮。
撫妃子出于廳門,至馬道北牆口而别之,使力士賜死。
妃位涕鳴咽,語不勝情,乃曰:“願大家好注,妾誠負國恩,死無恨矣。
乞容禮佛。
”帝曰:“願妃子善地受生。
”力士遂缢于佛堂前之梨樹下。
才絕,而南方進荔枝至。
上睹之,長号數息,使力士曰:“與我祭之。
”祭後,六軍尚未解圍。
以繡衾覆床,置驿庭中,敕玄禮等入驿視之。
玄禮擡其首,知其死,曰:“是矣。
”而圍解。
瘗于西郭之外一裡許道北坎下。
妃時年三十八。
上持荔枝于馬上謂張野狐曰:“此去劍門,鳥啼花落,水綠山青,無非助朕悲悼妃子之由也。
” 初,上在華清宮日,乘馬出宮門,欲幸虢國夫人之宅。
玄禮曰,“未宣敕報臣,天子不可輕去就。
”上為之回辔。
他年,在華清宮,逼上元,欲夜遊。
玄禮奏曰:“官外即是曠野,須有預備,若欲夜遊,願歸城阙。
”上又不能違谏。
及此馬嵬之誅,皆是敢言之有效也。
先是,術士李遐周有詩曰: 燕市人皆去,函關馬不歸。
若逢山下鬼,環上系羅衣。
“燕市人皆去”,祿山即薊門之士而來。
“函關馬不歸”,哥舒翰之敗潼關也。
“若逢山下鬼”,嵬字,即馬嵬驿也。
“環上系羅衣”,貴妃小字玉環,及其死也,力士以羅巾缢焉。
又妃常以假髻為首飾,而好服黃裙。
天寶末,京師童謠曰:“義髻抛河裡,黃裙逐水流。
”至此應矣。
初、祿山嘗于上前應對,雜以諧谑。
妃常在座,祿山心動。
及聞馬嵬之死,數日歎惋。
雖林甫養育之,國忠激怒之,然其有所自也。
是時虢國夫人先至陳倉之官店。
國忠誅問至,縣令薛景仙率吏人追之。
走入竹林下,以為賊軍至,虢國先殺其男徽,次殺其女。
國忠妻裴柔曰:“娘子何不惜我方便乎?”遂并其女刺殺之。
已而自刎,不死。
載于獄中,猶問人曰:“國家乎?賊乎?”獄吏曰:“互有之。
”血凝其喉而死。
遂并坎于東郭十餘步道北楊樹下。
上發馬嵬,行至扶風道。
道旁有花,寺畔見石楠樹團圓,愛玩之,因呼為端正樹,蓋有所思也。
又至斜谷口,屬霖雨涉旬,于棧道雨中聞鈴聲隔山相應。
上既悼念貴妃,因采其聲為《雨霖鈴》曲,以寄恨焉。
至德二年,既收複西京。
十一月,上自成都還,使祭之。
後欲改葬,李輔國等不從。
時禮部恃郎李揆奏曰:“龍武将士以楊國忠反,故誅之。
今改葬故妃,恐龍武将士疑懼。
”肅宗遂止之。
上皇密令中官潛移葬之于他所。
妃之初瘗,以紫褥裹之。
及移葬,肌膚已消釋矣。
胸前猶有錦香囊在焉。
中官葬畢以獻,上皇置之懷袖。
又令畫工寫妃形于别殿,朝夕視之而欷焉。
上皇既居南内,夜闌登勤政樓,憑欄南望,煙月滿目。
上因自歌曰:“庭前琪樹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還。
”歌歇,聞裡中隐隐如有歌聲者,顧力士曰:“得非梨園舊人乎?遲明,為我訪來。
”翌日,力士潛求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