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豔異編卷十·宮掖部六
關燈
小
中
大
,禦醫沈南亦以材具善禦女,得幸于大後,懷義心愠,是夕密燒天堂,延及明堂,光照城中如晝。
比明皆盡,暴風裂血像為數百段。
太後恥而諱之,但雲内作工徒誤燒麻主。
遂涉明堂,命更造之,仍以懷義充使。
又鑄銅為九州鼎及十二神,皆高一丈,各置其方。
先是,河内老尼,晝食一麻一米,夜則烹宰宴樂,畜弟子百餘人,淫穢靡所不為。
武什方自言能合長生藥,太後遣乘驿于嶺南采藥。
及明堂火,尼入唁。
太後怒叱之曰:“汝常言能前知,何以不言明堂火?”因斥還河内,弟子及老尼等皆逃散。
又有發其好者,太後乃複召尼還麟趾寺,弟子畢集,敕給使掩捕,盡獲之,皆沒為宮婢。
什方聞之,自缢死。
懷義既焚明堂,心不自安,言多不順。
太後密選宮人有力者以防之。
懷義入,至瑤光殿下,太平公主以宮人執縛,付武攸宜、宗晉卿擊殺之,備車載屍還白馬寺焚之。
以造塔,诏大衷銅鐵合冶作天柩,曰“大周萬國,頌德天樞”。
置端門外。
其制若柱,度高一百五尺,八面,面别五尺,冶鐵象山為之趾,負以銅龍、石怪獸之柱,颠為雲蓋,出大珠,高丈圍三之,作四蛟,度丈二尺,以珠承其趾,山周百七十尺,度二丈無慮,用銅鐵二百萬斤,皆列太後功德及镂群臣番酋名字于上。
複鑄九鼎,徙通天宮。
豫州鼎高丈八尺,受千一百石,他州鼎高丈四尺,受一千二百石,各圖山川物采于上,用銅五十六萬七百斤。
懷義死,而張昌宗、張易之得幸。
昌宗年少,妖麗姣好如美婦人,太平公主使以淫藥傅之,薦人侍禁中。
昌宗為太後言:“兄易之美姿容,善音律,且器用過臣。
”亦召入。
兄弟具承辟陽之寵,常傅朱粉,衣錦繡。
昌宗累遷散騎常侍,易之為司衛少卿,賞賜不可勝記。
武承嗣、三思、懿宗、宗楚客、晉卿,候易之門庭,争執鞭辔,謂易之為五郎,昌宗為六郎。
置控鶴監,秩三品。
張易之為控鶴監,昌宗為秘書監。
又改控鶴為天骥府,再改為奉宸府。
易之為奉宸令,昌宗進春官侍郎,太後每内殿曲宴,辄引易之、昌宗及諸武,飲博嘲谑。
欲掩其迹,乃命二張與文學之士,修《三教珠英》于内殿。
武三思奏,昌宗乃王子晉後身。
太後命昌宗衣羽衣吹笙,乘木鶴于庭中。
文士皆賦 詩以美之。
崔融為絕唱,有昔遇浮丘伯,今同丁令威。
中郎才貌是,藏史姓名非之句。
太後又多選美少年,為奉宸内供奉,右補阙朱敬則谏曰:“臣聞,志不可滿,樂不可極。
嗜欲之情,愚志皆同。
賢者能節之,不使過度,則前賢格言也。
陛下内寵已有薛懷義,後有張昌宗、張易之,固雲足矣。
近聞尚食奉禦柳模,自言子良賓潔白美須眉,左監門衛長史侯祥雲陽道壯偉過于懷義,專欲自進,堪充宸内供奉、亡禮亡義,溢于朝聽。
臣愚,職在谏诤,不敢不奏。
”太後勞之曰:“非卿直言,朕不知此。
”賜彩百端。
時戶部郎宋之間以詩聞,狀貌偉麗,谄附易之兄弟,求為北門學士。
太後不許,乃作《明河篇》。
其辭曰: 八月涼風天氣晶,萬裡無雲河漢明。
昏見南樓清且淺,曉落西山縱複橫。
洛陽城阙天中起,長河夜夜千門裡。
複道連甍共蔽虧,畫堂瓊戶特相宜。
雲母帳前初泛濫,水晶簾外轉透迤。
倬彼昭回如練白,複出東城接南陌。
南陌征人去不歸,誰家今夜搗寒衣。
鴛鴦枕上疏螢度,烏鵲橋邊一雁飛。
雁飛螢度愁難歇,坐見天河漸微沒。
明河可望不可親,願得乘搓一問津。
還将織女支機石,更訪成都賣蔔人。
太後見其詩,謂崔融曰:“朕非不知其才,但以其有口過耳。
”之間終身銜雞舌之恨。
易之、昌宗競以豪侈相勝。
易之為母阿臧造七寶帳,金銀珠玉寶貝之屬,罔不畢革。
鋪象牙床,織犀角簟、貂之褥,蛩蚊之毯,汾晉之龍須、臨河之風翩以為席。
與鳳閣侍郎李迥秀私通,逼之同飲,以鴛盞一雙,取其常相逐也。
太後乃诏迥秀為臧私夫,迥秀畏其盛,嫌其老,乃荒飲無度,醉為常,頻喚不交,出為恒州刺史。
昌宗弟昌儀為洛陽令,請囑無不從。
嘗早朝,有選人姓薛,以金五十兩并狀,邀其馬而賂之。
昌儀至朝堂以狀授天官待郎張錫。
數日,錫失其狀,以問昌儀。
昌儀罵曰:“不了事人,但姓薛者即與之。
”錫懼。
退,索在铨姓薛者六十餘人,悉留注官。
太
比明皆盡,暴風裂血像為數百段。
太後恥而諱之,但雲内作工徒誤燒麻主。
遂涉明堂,命更造之,仍以懷義充使。
又鑄銅為九州鼎及十二神,皆高一丈,各置其方。
先是,河内老尼,晝食一麻一米,夜則烹宰宴樂,畜弟子百餘人,淫穢靡所不為。
武什方自言能合長生藥,太後遣乘驿于嶺南采藥。
及明堂火,尼入唁。
太後怒叱之曰:“汝常言能前知,何以不言明堂火?”因斥還河内,弟子及老尼等皆逃散。
又有發其好者,太後乃複召尼還麟趾寺,弟子畢集,敕給使掩捕,盡獲之,皆沒為宮婢。
什方聞之,自缢死。
懷義既焚明堂,心不自安,言多不順。
太後密選宮人有力者以防之。
懷義入,至瑤光殿下,太平公主以宮人執縛,付武攸宜、宗晉卿擊殺之,備車載屍還白馬寺焚之。
以造塔,诏大衷銅鐵合冶作天柩,曰“大周萬國,頌德天樞”。
置端門外。
其制若柱,度高一百五尺,八面,面别五尺,冶鐵象山為之趾,負以銅龍、石怪獸之柱,颠為雲蓋,出大珠,高丈圍三之,作四蛟,度丈二尺,以珠承其趾,山周百七十尺,度二丈無慮,用銅鐵二百萬斤,皆列太後功德及镂群臣番酋名字于上。
複鑄九鼎,徙通天宮。
豫州鼎高丈八尺,受千一百石,他州鼎高丈四尺,受一千二百石,各圖山川物采于上,用銅五十六萬七百斤。
懷義死,而張昌宗、張易之得幸。
昌宗年少,妖麗姣好如美婦人,太平公主使以淫藥傅之,薦人侍禁中。
昌宗為太後言:“兄易之美姿容,善音律,且器用過臣。
”亦召入。
兄弟具承辟陽之寵,常傅朱粉,衣錦繡。
昌宗累遷散騎常侍,易之為司衛少卿,賞賜不可勝記。
武承嗣、三思、懿宗、宗楚客、晉卿,候易之門庭,争執鞭辔,謂易之為五郎,昌宗為六郎。
置控鶴監,秩三品。
張易之為控鶴監,昌宗為秘書監。
又改控鶴為天骥府,再改為奉宸府。
易之為奉宸令,昌宗進春官侍郎,太後每内殿曲宴,辄引易之、昌宗及諸武,飲博嘲谑。
欲掩其迹,乃命二張與文學之士,修《三教珠英》于内殿。
武三思奏,昌宗乃王子晉後身。
太後命昌宗衣羽衣吹笙,乘木鶴于庭中。
文士皆賦 詩以美之。
崔融為絕唱,有昔遇浮丘伯,今同丁令威。
中郎才貌是,藏史姓名非之句。
太後又多選美少年,為奉宸内供奉,右補阙朱敬則谏曰:“臣聞,志不可滿,樂不可極。
嗜欲之情,愚志皆同。
賢者能節之,不使過度,則前賢格言也。
陛下内寵已有薛懷義,後有張昌宗、張易之,固雲足矣。
近聞尚食奉禦柳模,自言子良賓潔白美須眉,左監門衛長史侯祥雲陽道壯偉過于懷義,專欲自進,堪充宸内供奉、亡禮亡義,溢于朝聽。
臣愚,職在谏诤,不敢不奏。
”太後勞之曰:“非卿直言,朕不知此。
”賜彩百端。
時戶部郎宋之間以詩聞,狀貌偉麗,谄附易之兄弟,求為北門學士。
太後不許,乃作《明河篇》。
其辭曰: 八月涼風天氣晶,萬裡無雲河漢明。
昏見南樓清且淺,曉落西山縱複橫。
洛陽城阙天中起,長河夜夜千門裡。
複道連甍共蔽虧,畫堂瓊戶特相宜。
雲母帳前初泛濫,水晶簾外轉透迤。
倬彼昭回如練白,複出東城接南陌。
南陌征人去不歸,誰家今夜搗寒衣。
鴛鴦枕上疏螢度,烏鵲橋邊一雁飛。
雁飛螢度愁難歇,坐見天河漸微沒。
明河可望不可親,願得乘搓一問津。
還将織女支機石,更訪成都賣蔔人。
太後見其詩,謂崔融曰:“朕非不知其才,但以其有口過耳。
”之間終身銜雞舌之恨。
易之、昌宗競以豪侈相勝。
易之為母阿臧造七寶帳,金銀珠玉寶貝之屬,罔不畢革。
鋪象牙床,織犀角簟、貂之褥,蛩蚊之毯,汾晉之龍須、臨河之風翩以為席。
與鳳閣侍郎李迥秀私通,逼之同飲,以鴛盞一雙,取其常相逐也。
太後乃诏迥秀為臧私夫,迥秀畏其盛,嫌其老,乃荒飲無度,醉為常,頻喚不交,出為恒州刺史。
昌宗弟昌儀為洛陽令,請囑無不從。
嘗早朝,有選人姓薛,以金五十兩并狀,邀其馬而賂之。
昌儀至朝堂以狀授天官待郎張錫。
數日,錫失其狀,以問昌儀。
昌儀罵曰:“不了事人,但姓薛者即與之。
”錫懼。
退,索在铨姓薛者六十餘人,悉留注官。
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