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十七·廣動植之二

關燈
龍,頭上有一物,如博山形,名尺木。

    龍無尺木,不能升天。

     井魚,井魚腦有穴,每翕水辄于腦穴蹙出,如飛泉散落海中,舟人竟以空器貯之。

    海水鹹苦,經魚腦穴出反淡,如泉水焉。

    成式見焚僧菩提勝說。

     異魚,東海漁人言,近獲魚,長五六尺,腸胃成胡鹿刀槊之狀,或号秦皇魚。

     鯉,脊中鱗一道,每鱗有小黑點,大小皆三十六鱗。

    國朝律,取得鯉魚即宜放,仍不得吃,号赤公。

    賣者杖六十,言“鯉”為“李”也。

     黃魚,蜀中每殺黃魚,天必陰雨。

     烏賊,舊說名河伯度(一曰從)事小吏,遇大魚辄放墨,方數尺,以混其身。

    江東人或取墨書契,以脫人财物,書迹如淡墨,逾年字消,唯空紙耳。

    海人言,昔秦皇東遊,棄算袋于海,化為此魚,形如算袋,兩帶極長。

    一說烏賊有碇,遇風則蚪前一須下碇。

    舀魚,凡諸魚欲産,舀魚辄舐其腹,世謂之衆魚之生母。

     昔魚,章安縣出。

    出入昔腹,子朝出索食,暮入母腹。

    腹中容四子。

    頰赤如金,甚健,網不能制,俗呼為河伯健兒。

     鲛魚,鲛子驚則入母腹中。

     馬頭魚,象浦有魚,色黑,長五丈餘,頭如馬,伺人入水食人。

     印魚,長一尺三寸,額上四方如印,有字。

    諸大魚應死者,先以印封之。

     石班魚,僧行儒言,建州有石班魚,好與蛇交。

    南中多隔蜂,窠大如壺,常群螫人。

    土人取石班魚就蜂樹側灸之,标于竿上向日,令魚影落其窠上,須臾有鳥大如燕,數百,互擊其窠。

    窠碎,落如葉,蜂亦全盡。

     鲵魚,如鲇,四足長尾,能上樹。

    天旱辄含水上山,以草葉覆身,張口,鳥來飲水,因吸食之,聲如小兒。

    峽中人食之,先縛于樹鞭之,身上白汗出如構汁,此方可食,不爾有毒。

     鲎,雌常負雄而行,漁者必得其雙。

    南人列肆賣之,雄者少肉。

    舊說過海辄相負于背,高尺餘,如帆乘風遊行。

    今鲎殼上有一物,高七八寸,如石珊瑚,俗呼為鲎帆。

    成式荊州嘗得一枚。

    至今閩嶺重鲎子醬。

    鲎十二足,殼可為冠,次于白角。

    南人取其尾,為小如意也。

     飛魚,朗山浪水有魚,長一尺,能飛,飛即淩雲空,息即歸潭底。

     溫泉中魚,南人随溪有三亭城,城下溫泉中生小魚。

     羊頭魚,周陵溪溪中有魚,其頭似羊,俗呼為羊頭魚。

    豐肉少骨,殊美于餘魚。

     重魚,濟南郡東北有重坑,傳言魏景明中,有人穿井得魚,大如鏡。

    其夜,河水溢入此坑,坑中居人皆為重魚焉。

     玳瑁,蟲不再交者,虎鴛與玳瑁也。

     螺蚌,鹦鹉螺如鹦鹉,見之者兇。

    蚌當雷聲則(一曰痢)。

     蟹八月腹中有芒,芒真稻芒也,長寸許,向東輸與海神,未輸不可食。

     善苑國出百足蟹,長九尺,四螯。

    煎為膠,謂之螯膠,勝鳳喙膠也。

     平原郡貢糖蟹,采于河間界。

    每年生貢,斬冰火照,懸老犬肉,蟹覺老犬肉即浮,因取之。

    一枚直百金。

    以氈蜜束于驿馬,馳至于京。

     蝤蛑,大者長尺餘,兩螯至強。

    八月,能與虎鬥,虎不如。

    随大潮退殼,一退一長。

     奔孚,奔孚一名,非魚非蛟,大如船,長二三丈,色如鲇,有兩乳在腹下,雄雌陰陽類人。

    取其子着岸上,聲如嬰兒啼。

    頂上有孔通頭,氣出哧哧作聲,必大風,行者以為候。

    相傳懶婦所化。

    殺一頭得膏三四斛,取之燒燈,照讀書、紡績辄暗,照歡樂之處則明。

     系臂,如龜,入海捕之,人必先祭。

    又陳所取之數,則自出,因取之。

    若不信,則風波覆船。

     蛤梨,候風雨,能以殼為翅飛。

     擁劍,一螯極小,以大者鬥,小者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