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十六·廣動植之一

關燈
千裡,辄放一隻至家,以為平安信。

     鹦鹉,能飛。

    衆鳥趾前三後一,唯鹦鹉四趾齊分。

    凡鳥下睑眨上,獨此鳥兩睑俱動,如人目。

    玄宗時,有五色鹦鹉能言,上令左右試牽帝衣,鳥辄目叱吒。

    岐府文學能延京獻《鹦鹉篇》,以贊其事。

    張燕公有表賀,稱為時樂鳥。

     杜鵑,始陽相催而鳴,先鳴者吐血死。

    嘗有人山行,見一群寂然,聊學其聲,即死。

    初鳴先聽其聲者,主離别。

    廁上聽其聲,不祥。

    厭之法,當為大聲應之。

     雛鹆,舊言可使取火,效人言,勝鹦鹉。

    取其目睛,和人乳研,滴眼中,能見煙霄外物也。

     鵝,濟南郡張公城西北有鵝浦。

    南燕世,有漁人居水側,常聽鵝之聲。

    衆中有鈴聲甚清亮,候之,見一鵝咽頸極長,羅得之,項上有銅鈴,綴以銀鎖,隐起“元鼎元年”字。

     晉時,營道縣令何潛之,于縣界得鳥,大如白鹭,膝上髀下自然有銅貫之。

     ,舊言辟火災。

    巢于高樹,生子穴中,銜其母翅飛下養之。

     玄(即鸱字),相傳鹘生三子,一為玄。

    肅宗張皇後專權,每進酒,常置玄腦酒。

    玄腦酒令人久醉健忘。

     異鳥,天寶二年,平盧有紫蟲食禾苗。

    時東北有赤頭鳥,群飛食之。

    開元二十三年,榆關有予方蟲,延入平州界,亦有群雀食之。

    又開元中,具州蝗蟲食禾,有大白鳥數千,小白鳥數萬,盡食其蟲。

     大曆八年,大鳥見武功,群鳥随噪之。

    行營将張日芬射獲之,肉翅,狐首,四足,足有爪,廣四尺三寸,狀類蝙蝠。

    又州有白頭鳥,乳鸲鹆。

     王母使者,齊郡函山有鳥,足青,觜赤,黃素翼,绛颡,名王母使者。

    昔漢武登此山,得玉函,長五寸。

    帝下山,玉函忽化為白鳥飛去。

    世傳山上有王母藥函,常令鳥守之。

     吐绶鳥,魚複縣南山有鳥,大如鸲鹆,羽色(一曰毛)多黑,雜以黃白,頭頰似雉,有時吐物,長數寸,丹彩彪炳,形色類绶,因名為吐绶鳥。

    又食必蓄嗉,臆前大如鬥,慮觸其嗉,行每遠草木,故一名避株鳥。

     鹳鹁,一名堕羿,形似鵲。

    人射之,則銜矢反射人。

     蒙雕,喙大而勾,長一尺,赤黃色,受二升,南人以為酒杯也。

     菘節鳥,四腳,尾似鼠,形如雀,終南深谷中有之。

     老羞,秦中山谷間有鳥如枭,色青黃,肉翅,好食煙。

    見人辄驚落,隐首草穴中,常露身。

    其聲如嬰兒啼,名老羞。

     柴蒿,京之近山有柴蒿,鳥頭,有冠如戴勝,大若野雞。

     兜兜鳥,其聲自号,正月以後作聲,至五月節不知所在。

    其形似鸲鹆。

     蝦蟆護,南山下有鳥名蝦蟆護,多在田中,頭有冠,色蒼,足赤,形似鹭。

     夜行遊女,一曰天帝女,一曰釣星。

    夜飛晝隐如鬼神,衣毛為飛鳥,脫毛為婦人。

    無子,喜取人子,胸前有乳。

    凡人饴小兒不可露處,小兒衣亦不可露曬,毛落衣中,當為鳥祟。

    或以血點其衣為志。

    或言産死者所化。

     鬼車鳥,相傳此鳥昔有十首,能收人魂,一首為犬所噬。

    秦中天陰,有時有聲,聲如力車鳴,或言是水雞過也。

     《白澤圖》謂之蒼虞,《帝喾書》謂之逆,夫子、子夏所見。

    寶曆中,國子四門助教史迥語成式,嘗見裴瑜所注《爾雅》,言糜鸹是九頭鳥也。

     細鳥,漢武時,畢勒國獻細鳥,以方尺玉為籠,數百頭,狀如蠅,聲如鴻鹄。

    此國以候日,因名候日蟲。

    集宮人衣,辄蒙愛幸。

     嗽金鳥,出昆明國。

    形如雀,色黃,常翺翔于海上。

    魏明帝時,其國來獻此鳥。

    饴以真珠及龜腦,常吐金屑如粟,鑄之乃為器服。

    宮人争以鳥所吐金為钗珥,謂之辟寒金,以鳥不畏寒也。

    宮人相嘲弄曰:“不服辟寒金,那得帝王心。

    不服辟寒钿,那得帝王憐。

    ” 背明鳥,吳時,越隽之南獻背明鳥。

    形如鶴,止不向明,巢必對北,其聲百變。

     岢岚鳥,出河西赤塢鎮。

    狀似烏而大,飛翔于陣上,多不利。

     ,狀如燕稍大,足短,趾似鼠。

    未嘗見下地,常止林中。

    偶失勢控地,不能自振。

    及舉,上淩青霄。

    出涼州。

     鳥,武州縣合火山,山上有鳥。

    形類鳥,觜赤如丹。

    一名赤觜鳥,亦曰阿鳥。

     訓胡,惡鳥也。

    鳴則後竅應之。

     百勞,博勞也。

    相傳伯奇所化。

    取其所踏枝鞭小兒,能令速語。

    南人繼母有娠,乳兒病如虐,唯具毛治之。

     ○毛篇 師子,釋氏書言,師子筋為弦,鼓之衆弦皆絕。

    西域有黑師子、捧師子。

    集賢校理張希複言,舊有師子尾拂,夏月,蠅蚋不敢集其上。

     舊說蘇合香,師子糞也。

     象,舊說象性久識,見其子皮必泣。

    一枚重千斤。

     釋氏書言,象七九柱地六牙。

    牙生理,必因雷聲。

     又言,龍象六十歲,骨方足。

    今荊地象色黑,兩牙,江豬也。

    鹹亨二年,周澄國遣使上表,言:“诃伽國有白象,首垂四牙,身運五足,象之所在,其土必豐。

    以水洗牙,飲之愈疾。

    請發兵迎取。

    ”象膽,随四時在四腿,春在前左,夏在前右,如龜無定體也。

    鼻端有爪,可拾針。

    肉有十二般,唯鼻是其本肉。

    陶貞白言,夏月合藥,宜置象牙于藥旁。

    南人言象妒,惡犬聲。

    獵者裹糧登高樹,構熊巢伺之。

    有群象過,則為犬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