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七回 善繼欺弟 家業不平 母子商酌 公堂訴情
關燈
小
中
大
是野種?惹着你性子便怎地?難道謀害了我娘兒兩個,你就獨占了家私不成?”善繼大怒,罵道:“小畜生,敢挺撞我!”牽住他衣袖兒,撚起拳頭,一連七八個栗暴,打得頭皮都青腫了。
善述掙脫了,一道煙走出,哀哀的哭到母親面前來。
一五一十,備細述與母親知道。
梅氏抱怨道:“我教你莫去惹事,你不聽教訓,打得你好!”口裡雖如此說,扯着青布衫,替他摩那頭上腫處,不覺兩淚交流。
有詩為證: 少年嫠婦守遺孤,食薄衣單百事無。
隻為家庭缺孝友,同枝一樹判榮枯。
梅氏左思右想,恐怕善繼藏怒,到遣使女進去緻意,說小學生不曉世事,沖撞長兄,招個不是。
善繼尤自怒氣不息。
次日侵早,邀幾個族人在家,取出父時親筆分關,請梅氏母子到來,公同看了。
便道:“尊親長在上,不是善繼不肯養他母子,要攆他出去。
隻因善述昨日與我争取家私,發許多說話。
恐怕日後長大,說話一發多了。
今日分析他母子出外居住,東莊住房一所,田五十八畝。
都是遵依老爹爹遺命,毫不敢自專,伏乞尊親長作證。
”這夥親族,平昔曉得善繼做人利害,又且父親親筆遺囑,那個還肯多嘴,做閑冤家。
都将好看的話兒來說。
那奉承善繼的說道:“千金難買亡人筆。
照依分關,再沒話了。
”就是那可憐善述母子的,也隻話道:“男子不吃分時飯,女子不着嫁時衣,多少白手成家的。
如今有屋住,有田種,不算沒根基了。
隻要自去掙時,得粥莫嫌薄,各人自有個命在。
梅氏料道:在園屋居住不是了日,隻得聽憑分析。
同孩兒謝了衆親長,拜别了祠堂,辭了善繼夫婦。
教人搬了幾件舊家火,和那原嫁來的兩隻箱籠,雇了牲口騎坐,來到東莊屋内。
隻見荒草滿地,屋瓦稀疏,是多年不修整的。
上漏下濕,怎生住得?将就打掃一兩間,安頓牀鋪。
喚莊戶來問時,連這五十八畝田,都是最下不堪的。
大熟之年一半收成還不能勾。
若荒年,隻好賠糧。
梅氏隻叫得苦,到是小學生有智,對母親道:“我弟兄兩個,都是老爹爹親生,為何分關上如此偏向?其中心有緣故。
莫非不是老爹爹親筆?自古道:家私不論尊卑。
母親何不告官申理。
厚薄憑官府判斷,到無怨心。
”梅氏被孩兒題起線索,便将十來年隐下衷情,都說出來,道:“我兒休疑分關之語,這正是你父親之筆。
他道你年小,恐怕被做哥的暗算,所以把家私都判與他,以安其心。
臨終之日,隻與我行樂圖一軸,再三囑付:其中含藏啞謎,直待賢明有司在任,送他詳審,包你母子兩口有得過活,不緻貧苦。
”善述道:“既有此事,何不早說。
行樂圖在那裡,快取來與孩兒一看。
”梅氏開了箱兒,取出一個布包來。
解開包袱,裡面又有一重油紙封裹着。
拆了封,展開那一尺闊、三尺長的小軸兒,挂在椅上,母子一齊下拜。
梅氏通陳道:“村莊香燭不便,乞恕亵慢。
”善述拜罷,起來仔細看時,乃是一個坐像,烏紗白發,畫得豐彩如生。
懷中抱着嬰兒,一隻手指着地下。
揣摩了半晌,全然不解。
隻得依舊收卷包藏,心下好生煩悶。
過了數日,善述到村前要訪個師父講解,偶從關王廟前經過。
隻見一夥村人,擡着豬羊大禮,祭賽關聖。
善述立住,擡頭看時,又見一個過路的老者,拄了一根竹杖,也來閑看。
問着衆人道:“你們今日為甚賽神?”衆人道:“我們遭了屈官司,幸賴官府明白,斷明了這公事。
向日許下神道願心,今日特來拜償。
”老者道:“甚麼屈官司?怎生斷的?”内中一人道:“本縣向奉
善述掙脫了,一道煙走出,哀哀的哭到母親面前來。
一五一十,備細述與母親知道。
梅氏抱怨道:“我教你莫去惹事,你不聽教訓,打得你好!”口裡雖如此說,扯着青布衫,替他摩那頭上腫處,不覺兩淚交流。
有詩為證: 少年嫠婦守遺孤,食薄衣單百事無。
隻為家庭缺孝友,同枝一樹判榮枯。
梅氏左思右想,恐怕善繼藏怒,到遣使女進去緻意,說小學生不曉世事,沖撞長兄,招個不是。
善繼尤自怒氣不息。
次日侵早,邀幾個族人在家,取出父時親筆分關,請梅氏母子到來,公同看了。
便道:“尊親長在上,不是善繼不肯養他母子,要攆他出去。
隻因善述昨日與我争取家私,發許多說話。
恐怕日後長大,說話一發多了。
今日分析他母子出外居住,東莊住房一所,田五十八畝。
都是遵依老爹爹遺命,毫不敢自專,伏乞尊親長作證。
”這夥親族,平昔曉得善繼做人利害,又且父親親筆遺囑,那個還肯多嘴,做閑冤家。
都将好看的話兒來說。
那奉承善繼的說道:“千金難買亡人筆。
照依分關,再沒話了。
”就是那可憐善述母子的,也隻話道:“男子不吃分時飯,女子不着嫁時衣,多少白手成家的。
如今有屋住,有田種,不算沒根基了。
隻要自去掙時,得粥莫嫌薄,各人自有個命在。
梅氏料道:在園屋居住不是了日,隻得聽憑分析。
同孩兒謝了衆親長,拜别了祠堂,辭了善繼夫婦。
教人搬了幾件舊家火,和那原嫁來的兩隻箱籠,雇了牲口騎坐,來到東莊屋内。
隻見荒草滿地,屋瓦稀疏,是多年不修整的。
上漏下濕,怎生住得?将就打掃一兩間,安頓牀鋪。
喚莊戶來問時,連這五十八畝田,都是最下不堪的。
大熟之年一半收成還不能勾。
若荒年,隻好賠糧。
梅氏隻叫得苦,到是小學生有智,對母親道:“我弟兄兩個,都是老爹爹親生,為何分關上如此偏向?其中心有緣故。
莫非不是老爹爹親筆?自古道:家私不論尊卑。
母親何不告官申理。
厚薄憑官府判斷,到無怨心。
”梅氏被孩兒題起線索,便将十來年隐下衷情,都說出來,道:“我兒休疑分關之語,這正是你父親之筆。
他道你年小,恐怕被做哥的暗算,所以把家私都判與他,以安其心。
臨終之日,隻與我行樂圖一軸,再三囑付:其中含藏啞謎,直待賢明有司在任,送他詳審,包你母子兩口有得過活,不緻貧苦。
”善述道:“既有此事,何不早說。
行樂圖在那裡,快取來與孩兒一看。
”梅氏開了箱兒,取出一個布包來。
解開包袱,裡面又有一重油紙封裹着。
拆了封,展開那一尺闊、三尺長的小軸兒,挂在椅上,母子一齊下拜。
梅氏通陳道:“村莊香燭不便,乞恕亵慢。
”善述拜罷,起來仔細看時,乃是一個坐像,烏紗白發,畫得豐彩如生。
懷中抱着嬰兒,一隻手指着地下。
揣摩了半晌,全然不解。
隻得依舊收卷包藏,心下好生煩悶。
過了數日,善述到村前要訪個師父講解,偶從關王廟前經過。
隻見一夥村人,擡着豬羊大禮,祭賽關聖。
善述立住,擡頭看時,又見一個過路的老者,拄了一根竹杖,也來閑看。
問着衆人道:“你們今日為甚賽神?”衆人道:“我們遭了屈官司,幸賴官府明白,斷明了這公事。
向日許下神道願心,今日特來拜償。
”老者道:“甚麼屈官司?怎生斷的?”内中一人道:“本縣向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