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十七回

關燈
詩曰:多言人怪少言癡,善不能言惡就欺。

     富怕嫉妒窮怕笑,總知利口不相宜。

     話說昭君奏道:“妾今往北和番,望聖上差一忠義大臣,護送奴家一路前去,奴方放心。

    ”漢王道:“妃子之言極是,任憑兩班文武在此,妃子擇一個有德行的大臣,随往北番便了。

    ”昭君領旨,站在金階細看兩班文武。

    那些文武也有願到北番去的,就死在北地也甘心;也有不願到北番去的,做個貪生怕死之輩。

    無奈奉旨,兩班侍立,任憑昭君擇取。

    好上聰明女子,一雙惠眼認得忠臣,擇來擇去,并無一個中意的良臣,但見左班中一個少年官兒,生得一貌堂堂,很可去得,便俯伏金階回奏漢王道:“隻有東班中這位年少官員可以去得。

    ”漢王聞奏,向東班一看,原來是新科狀元新授翰林院内閣教授劉文龍,即叫:“劉卿聽旨。

    ”文龍俯伏金階,口呼萬歲。

    漢王道:“煩卿代寡人護送和番娘娘到雁門關回旨。

    ”隻吓得文龍俯伏金階,不敢回奏。

    漢王未及開口,昭君道:“劉卿毋容推卻,可遵旨送哀家出關。

    ”劉文龍聽說,隻急得魂飛天外,忙奏道:“念臣年幼,僥幸登科,乃是一個書生,一則不識武藝,一路怎生保護?二則娘娘與臣年紀不相上下,恐嫌疑不便,三則臣娶妻蕭氏未滿三宿,即到東京,實指望榮歸故裡,夫妻團聚。

    若伴娘娘北去和番,未知何日歸程,望皇爺與娘娘格外開恩,另差一老臣前去,恕臣抗旨之罪。

    ”昭君見文龍推卻不去,柳眉直豎,杏眼圓睜,喝聲:“文龍,你太無禮!常言:君要臣死,臣不死乃為不忠。

    豈容你貪戀妻子,膽敢抗旨以違君命麼?況你既讀詩書,深明大義,得中新科狀元,乃文章魁首,自有心謀遠略,保哀家到番,哄騙番王,若得回朝,重見天日,那時叙功升賞,吃一杯太平宴,豈不是件美事?若計不成,奴拼一死以全名節,少不得設法送爾歸國。

    若論你我年少,隻以兄妹相稱,有什嫌疑不便?卿休推卻,遵了聖旨,送哀家前去,滿朝文武誰不知你赤膽忠心?”昭君說到傷心之處,不由地放聲大哭。

    文龍見娘娘苦要同行,不敢過于推诿,怕的聖上發怒,緻有不測之禍,隻是連連叩頭道:“小臣情願送娘娘過雁門關。

    ”漢王大喜道:“這便才是。

    卿今當殿與娘娘拜為兄妹,以便一路同行。

    孤今賜卿姓王,名龍。

    ”文龍謝恩。

    漢王就命昭君與王龍當殿結拜,後拜漢王與國丈、國母,從此昭君以禦弟相稱。

    漢王又道:“卿家送娘娘過關,回朝之日,定加升賞。

    ”王龍又謝了恩。

     忽見黃門官啟奏道:“今有邊關李廣送來番使二名、小番八名,口稱奉番王之命,送娘娘和番的朝服到來,不敢擅入,午門候旨定奪。

    ”漢王聞奏,傳旨:“令昭君暫入宮中收拾,召進番使。

    ”番使一齊俯伏金階,獻上娘娘的番服一套。

    漢王便将番服打開一看,就問番使:“是何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