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十回
關燈
小
中
大
詩曰:芙蓉架上黃莺啭,梧桐樹底子規啼。
花開池邊遊魚戲,作伴鴛鴦路欲迷。
話說李陵認定蠻石上一頭撞去,隻聽一聲響亮,可憐一員忠良将官,腦分八片,頭顱粉碎,死于非命。
早有看白虎殿内監,一見李陵撞死,連忙報與番王知道。
番王聞報。
大吃一驚,連稱:“可惜!好一員忠良将官!且住,孤想禦妹身死,李陵又亡,此事真羞殺孤王!李陵一定聞禦妹的兇信,怕孤殺他,故而覓一自盡,完他不屈的忠心。
李陵,你好癡呆,孤要殺你,怎到如今?總是孤王魯莽,坑了兩條性命。
” 正在歎息不已,又見白虎殿的内監跪下,口稱:“王爺,适才在殿内桌上拾得李陵有遺詩兩首、遺表一道,請上龍目觀看。
”雙手呈上。
番王接過,先将詩一看,一首是贊公主貞烈,一首是自歎英雄。
将詩看畢,大贊李陵詩做得好:“句句發于性情,禦妹雖死九泉,得此一詩,亦可有光千古;自歎自寫,英雄本色,不愧大漢忠良。
且将詩句留以殉棺便了。
”又看到遺表一道,拍案大叫道:“孤王隻認李陵不知孤一番愛惜之心,今日表上真情剖露,來清去白,也不負孤王一向敬他愛他,一片的誠意。
李陵呀,孤與你三生石上,結來世之交。
”看畢,折好收起,吩咐内監好好将李将軍的屍軀安放牀上,“孤王這裡自差人代他封殓。
”内監領旨,答應而去。
番王一面傳下旨意:“先收公主屍靈。
”宮中上下人等一齊放聲大哭。
又差禮部去收李陵屍身殡殓。
宣召一衆番僧,追薦兩屈死的鬼魂,做了七日七夜的善事,方将兩口棺木出宮埋葬。
滿朝文武相送,于虎牙口地面安葬,好不十分熱鬧。
把兩座墳丘埋于東南二向。
番王又傳旨立廟,限工部一月完成。
兩邊豎的石碑,寫得明白,一邊是“已故大漢忠臣李陵,”一邊“北番貞烈金花公主”,兩道碑立于廟外,傳流不朽。
番王率文武官員在兩邊祭奠,大哭一番,一面差官守廟,春秋二祭,番王方收淚回宮不表。
且言漢王正坐早朝,有黃門官呈上雁門關李廣求救的本章。
有内侍接過,鋪在龍案上面,漢王從頭細細一看此本,大吃一驚,由不住淚落紛紛道:“李虎夫妻俱遭慘死,李陵被陷北番,生死未蔔,李廣又在雁門關被困,今日又來告急求救本章,哪位卿家代朕分憂,前去領兵,速救雁門?”但見那兩班貪生怕死的文武,俱是面面相視,并不回奏。
漢王又在煩惱,左班中閃出丞相張文學,跪倒金階,口稱:“我主,目下邊庭緊急,我邦将寡兵稀,誰去出兵退敵?依臣愚見,不如差一老成練達之員,前到北番用良言安慰,好好解勸番君,使兩國罷兵請和,免他進貢來朝,省得生靈遭塗炭之苦,國家有累卵之危,不知聖意若何?請旨定奪。
”漢王道:“卿家所奏之言是有理,但不知滿朝文武,哪個可以去得?卿可保舉一人上來。
”張相奏道:“這次和番息兵,乃是一件緊要大事,人不老成,才不練達,必又惹起幹戈,以贻我國之羞
花開池邊遊魚戲,作伴鴛鴦路欲迷。
話說李陵認定蠻石上一頭撞去,隻聽一聲響亮,可憐一員忠良将官,腦分八片,頭顱粉碎,死于非命。
早有看白虎殿内監,一見李陵撞死,連忙報與番王知道。
番王聞報。
大吃一驚,連稱:“可惜!好一員忠良将官!且住,孤想禦妹身死,李陵又亡,此事真羞殺孤王!李陵一定聞禦妹的兇信,怕孤殺他,故而覓一自盡,完他不屈的忠心。
李陵,你好癡呆,孤要殺你,怎到如今?總是孤王魯莽,坑了兩條性命。
” 正在歎息不已,又見白虎殿的内監跪下,口稱:“王爺,适才在殿内桌上拾得李陵有遺詩兩首、遺表一道,請上龍目觀看。
”雙手呈上。
番王接過,先将詩一看,一首是贊公主貞烈,一首是自歎英雄。
将詩看畢,大贊李陵詩做得好:“句句發于性情,禦妹雖死九泉,得此一詩,亦可有光千古;自歎自寫,英雄本色,不愧大漢忠良。
且将詩句留以殉棺便了。
”又看到遺表一道,拍案大叫道:“孤王隻認李陵不知孤一番愛惜之心,今日表上真情剖露,來清去白,也不負孤王一向敬他愛他,一片的誠意。
李陵呀,孤與你三生石上,結來世之交。
”看畢,折好收起,吩咐内監好好将李将軍的屍軀安放牀上,“孤王這裡自差人代他封殓。
”内監領旨,答應而去。
番王一面傳下旨意:“先收公主屍靈。
”宮中上下人等一齊放聲大哭。
又差禮部去收李陵屍身殡殓。
宣召一衆番僧,追薦兩屈死的鬼魂,做了七日七夜的善事,方将兩口棺木出宮埋葬。
滿朝文武相送,于虎牙口地面安葬,好不十分熱鬧。
把兩座墳丘埋于東南二向。
番王又傳旨立廟,限工部一月完成。
兩邊豎的石碑,寫得明白,一邊是“已故大漢忠臣李陵,”一邊“北番貞烈金花公主”,兩道碑立于廟外,傳流不朽。
番王率文武官員在兩邊祭奠,大哭一番,一面差官守廟,春秋二祭,番王方收淚回宮不表。
且言漢王正坐早朝,有黃門官呈上雁門關李廣求救的本章。
有内侍接過,鋪在龍案上面,漢王從頭細細一看此本,大吃一驚,由不住淚落紛紛道:“李虎夫妻俱遭慘死,李陵被陷北番,生死未蔔,李廣又在雁門關被困,今日又來告急求救本章,哪位卿家代朕分憂,前去領兵,速救雁門?”但見那兩班貪生怕死的文武,俱是面面相視,并不回奏。
漢王又在煩惱,左班中閃出丞相張文學,跪倒金階,口稱:“我主,目下邊庭緊急,我邦将寡兵稀,誰去出兵退敵?依臣愚見,不如差一老成練達之員,前到北番用良言安慰,好好解勸番君,使兩國罷兵請和,免他進貢來朝,省得生靈遭塗炭之苦,國家有累卵之危,不知聖意若何?請旨定奪。
”漢王道:“卿家所奏之言是有理,但不知滿朝文武,哪個可以去得?卿可保舉一人上來。
”張相奏道:“這次和番息兵,乃是一件緊要大事,人不老成,才不練達,必又惹起幹戈,以贻我國之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