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八類

關燈
京,妻向氏在家開紙馬店,常遣婢蘭香接錢交易。

    夫去日久,向氏時出店看人。

    有甯朝賢見之,愛其美,注目看之,向亦不避。

    朝賢歸,與心友曹知高謀。

    欲誘此婦。

     曹曰:“若騙婦人,須用一女人在内行事,方易成就。

    古雲【山賊攻山賊,水寇擒水寇】。

    此中法華庵,尼姑妙真,常往來各家,汝去托之,其事易矣。

    ”朝賢聞教大喜,即尋法華庵來。

    見了妙真以銀二兩送之,托其通紙馬店内白鑒之妻,若事成之後,再有重謝。

    尼姑曰:“此也不難,你三日後來讨回音。

    ”甯再三囑之而去。

     尼姑将手中數珠,剪斷繩子,撚定在手。

    往白鑒店前轉行幾次,不見向氏空回了。

    次日又往,見向氏在店坐。

    尼姑故将斷繩珠撒放滿地,多有滾在污泥去者,俯躬滿地檢之。

    向氏見,叫之入,以水與洗,又淨手訖。

    尼姑再三拜謝而去。

     至明日,尼姑買糕果餅面四品,叫人往向氏家謝。

    向氏喜,遣人請尼姑來吃素,酒席間,向氏問曰:“你幾歲出家?”尼姑曰:“我半路出家。

    ”向曰:“因何事出家?”尼曰:“因嫁個人好賭錢飲酒,終日在外,有夫與無夫同,故誓願出家。

    ”向氏歎氣一聲道:“招這人不如勿嫁。

    ”尼見他動心,又問曰:“娘子如何歎氣?”向曰:“我病亦似你。

    今嫁個人,隻好飲酒,從來不要妻子,一年不歡會幾次,今又奉差遠去,似無夫一般。

    ”尼知此婦有春怨,即乘機曰:“男人心歹者多,惟我庵前甯朝賢。

    當月愛妻如命,隻其妻沒福而死。

    今央我擇再娶,誰婦人遇此者,真日日得歡喜也。

    ”向氏聽了,口中不語。

    尼亦不好再調,酒完而去。

     第三日,朝賢整飾衣冠,來庵問回音。

    妙真曰:“事有九分成了。

    凡婦人與夫和順者,極難挑動。

    昨向氏請我,知他心中恨夫,又别夫日久,但有機會,便可到手。

    今須讨銀與我辦一盛席,請來用好酒勸醉,必在我牀睡,你便解開裈衣,慢慢行事,恣你所為矣。

    但醒來之時,須備镯钿簪珥類送之,可買其心,方可長久相交。

    ”甯聽了拜下:“若如此死生不忘,今再送銀五兩,你速作席請來。

    ”妙真遣人買好肴、好酒,叫廚子整治豐潔,先遣人去請,後自到家邀行。

     向氏歡喜,同蘭香打轎而來,見酒席十分美盛曰:“你還請何人?”妙真曰:“專請娘子并無别客。

    ”向氏曰:“一人亦不消如此破費,怎吃得許多?”妙真曰:“我無親骨肉,多感娘子知己,願結為姊妹,當個知心人。

    ”向氏笑曰:“我和你知心,不能相爬癢痛。

    ”飲了幾杯。

    問曰:“此酒香而甜,其價必貴。

    ” 尼曰:“是前日甯大官送的,亦不識其價。

    ”又勸飲。

    向氏曰:“酒甜吃得下,隻恐易醉。

    ”尼曰:“若醉暫在我房少睡,醒後回去不妨。

    不知娘子尊量,飲幾許方醉?”向氏曰:“夜間恐睡不着,常可飲一瓶,若不飲酒,如何得睡?”尼曰:“若白官人在家,隻吃他一杯,便可睡矣。

    ”向氏曰:“我和你說知心話,雖醉隻半夜亦醒。

    丈夫在家,隻是貪酒,再不要幹事。

    我醒來極是難熬,那止得我渴想。

    ”妙真曰:“似此有老公的,與我無的一般。

    我日間猶過了,隻夜來過不得,惟怨前生未種也。

    ”向曰:“的是如此。

    今日須極醉,求一夜可忘卻。

    ” 少頃醉倒,遺蘭香先回看家,旋在尼牀少睡。

    朝賢目間向氏睡,即來解其衣帶,如死去而暖的一樣。

    憑他恣意戀戰,其味甚美。

    少歇,又一次亦不醒。

    朝賢雙手摟定婦人睡,直到半夜醒來,衣已脫去,覺有男子在身邊,又覺腰間爽快,渾身通泰。

    低聲問道:“你是何人?”朝賢道:“心肝!我想你幾時,今日方才得偷兩次,還要明和我一好。

    ”向氏曰:“你謀既就,切不可與外人知。

    ”朝賢曰:“隻尼姑知道,除外何人得知。

    ”又睡到天微明,向氏起,朝賢以镯钿與之,又抱親嘴,兩人興濃再戰一次,攜手出門。

     妙真已在候,忍笑不住曰:“好酒也。

    ”向氏曰:“好計也。

    ”朝賢曰:“好姻緣也。

    ”妙真曰:“既有此好,何以謝我?”緊抱賢曰:“虧我腳酸也,要和我好為謝。

    ”賢曰:“力盡耳。

    今夜不忘謝。

    ”向氏曰:“從今夜夜都讓謝你。

    ”朝賢曰;“後會可長,謝亦可長。

    ”從此常與向氏往來,皆由尼姑此番之引誘也。

     按:婦人雖貞,倘遇淫婦引之,無不入于邪者。

    凡婦之謹身,惟知恥耳,惟畏人知耳。

    苟一失身之後,恥心既喪,又何所不為?故人家惟慎尼姑、媒婆等,勿使往來,亦防微杜漸之正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