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類

關燈


     按:陰司拘人何須紙牌,即有牌票亦可必焚,即焚矣,何為故留殘紙餘字,以揚于衆?比必無之理也。

     觀瘦無常一節,則惑世誣民昭昭矣。

    人之信鬼幻者鑒此,可以提醒。

     詐以帚柄耍轎夫 城西驿上至建溪,陸路一百二十裡,常轎價隻一錢六分,或路少行客,則減下一錢四分,或一錢二分,亦擡。

    但先邀轎價入手,便五裡一放,略有小坡,又放下不擡。

    大抵坐轎兩分,步走一分。

    凡往來客旅,無不被其籠絡者。

    或當考期,應試士子歸家,轎價便增至二錢四分,至少者二錢。

    不先秤銀不擡。

     若銀攬到手,不擡上二十裡,便轉雇上路夫去,把好價克減,隻以一分一鋪,轉雇他人擡之。

    其下手擡者,仍舊五裡一放,動曰:“我未得時價。

    ”士子不得已,又重加之。

    但士人往來簡少,都無與校。

     有一提控,不時往來于路,屢被轎夫刁蹬。

    一日複要上縣去,把兩條紙題四句嘲詩,以方紙包之,再用敝帚柄兩個,截齊,以綿紙封之,如兩匹緞樣。

    次日,自負上路,轎夫争來擡之。

    提控曰:“吾為一緊急事回家,身無現銀。

    有能送我直到家者,議轎價二錢,又賞汝今晚明早酒飯。

    若要現銀,及轉雇,則不能也。

    ”内有二轎夫願擡。

    遂以兩封緞縛于轎,叮咛曰:“善安頓之,勿損壞。

    ”才升轎,又曰:“我到回窯街,要寄一急信與人,你等到那裡慎勿忘也。

    ”未半午後,已到回窯。

     提控曰:“你在此暫等,我去寄信便來。

    ”其實抽身從小路歸家。

     一飯久不來。

    兩轎夫曰:“他坐話不覺久,有此兩匹綢緞在此,我與你奔回,何須等他。

    ”二人疾行,近晚歸家。

    一曰各執一匹去,一曰倘有好歹須相添貼。

    兩人扯開綿紙,隻是兩截敝帚柄,重重封裹。

    又各有一方包,疑是書信,開之見有紙題大字雲:轎夫常騙人,今也被我騙。

    若非兩帚柄,險失兩匹緞。

    二人在家大罵曰:“光棍、精光棍。

    ”鄰家轎夫聞之,入問何故各罵光棍。

    二轎夫叙其緣由如此。

    鄰轎夫大笑而出,将兩帚柄半封半露挂于排栅邊,以兩紙詩貼于旁。

    見者誦者詩,又看其帚柄,無不大笑曰:“此提控甚善騙。

    隻你二轎夫亦不合起歹心,早是敝帚柄故敢揚言罵人。

    若果是綢緞,你尚恐人知,那相公能尋汝取乎?此是你不是,何罵相公為。

    ” 後三日,提控回,見此詩尚貼在排栅,故問居旁人曰:“前日人寄我兩匹緞,被兩轎夫擡走,你們亦聞得乎?”人知是此提控弄轎夫,曰:“你也勿尋緞,那轎夫亦不敢出索轎錢矣。

    ”提控亦大笑而去。

     按:提控騙轎坐者,非棍也,此兩轎夫則棍耳。

     不然,何提控再回詢問而轎夫不敢出也?此謂借棍術還馭棍徒,亦巧矣。

    然凡遠出,若雇轎夫挑夫,須從店主同雇,彼知役夫根腳,斯無拐逃失落之虞矣。

     巷門口詐買脫布 建城大街中,旁有一巷,路透後街,巷口為亭,旁列兩凳,與人坐息,似人家門下一樣。

    亭旁兩邊,俱土城,似入人家之門,路稍轉則見前大路矣。

     忽日有一棍在亭坐,見客負布而來,認非本城之人,心知其可哄,即叫曰:“買布。

    ”客人入亭來,棍取其布,反複揀擇,拿六匹在手,曰:“要買三匹,我拿六匹入内去揀。

    ”即轉入巷路,從後大街逃矣。

    布客在巷凳坐許久,時有一二行路者過此,心疑之。

    因随其後而入,轉一曲牆路,見兩旁并無人家,直前則出大路,心方知是被棍脫出。

    隻問街兩旁人曰:“方才有一人拿布六匹而來,兄曾見否?”旁人曰:“此巷往來極多,那知甚人拿布。

    ”布客道其哄買之由,旁人曰:“此是棍明騙去矣。

    ”布客隻得大罵懊恨而去。

     可以物付與。

    不然,雖公共之門,裡面人煙叢雜,亦未可輕易信也,商者可以鑒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