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回 出三綱奇男降生 鑽雲道遺留谶語
關燈
小
中
大
卻說充金山下出三綱村,有一人姓弓,名長兩。其父弓伯子,草号“夾榆頭”,原是莊農起家。他承了先世所遺妝钿鏟一把,置有萬貫家産,卻無兒子。他妻看經好善,背着弓伯子,這裡蓋堂廟,那裡修寺院,濟急恤貧,齋僧飽道,大約一年也捕三五十金,有此積行,後來果然産生一男。其像貌甚是醜陋,一個扪着頭,模糊臉,照前不顧後的眼,今年張開、來年合不上來的嘴,不緊的手,超大步的腳。一生下來之時,他父将他的身子用尺子量了一量,不多不少,看看的兩尺長,所以名為弓長兩。
及長至五六歲,他父一日引他在門前頑的,有一道士到門上,一見弓長兩,便曰:“此子不應在紅塵住腳,到有一了精光之緣。”其父尋問根由,那道士說:“天道昏暗暗的,人事黑漫漫的,豈是易見得?亦豈是易說得?我留下一篇《頌子》,以為此子後日之驗罷了。”寫雲:
非有為有,道無是無。
無則非有,有則非無。
知無不無,雖無亦有。
知有不有,雖有亦無。
終歸一空,是為淨了。
道士寫完,遂遞與弓長兩之父。弓長兩之父接過來,遂問道士曰:“老師從何處來?是何道号?”道士曰:“我是從苦海鑽雲洞裡來的。當初我一出門修行之時,我即将塵世間事,一切丢得清清的,一心攀上苦海去了。修到如今,修成個丢清祖師。”言罷而去。
弓長兩之父,亦不解《頌子》上的意思,将道士之言。一一說與他妻,亦把《頌子》遞與他看了。他妻沉吟了半晌。乃猜疑說:“咱這個孩子,後日或有個功名。或成仙了道,或破壞家業,我終不曉的是怎麼說哩。語雲:但行好事,草間前程,憑他怎麼看,他隻成個人就罷。”弓長兩之父也就将《頌子》高高擡擱起了。
松月道士曰:天生奇男兒,像貌真罕稀。起做弓長兩,卻非無憑無據。可腦那苦海鑽雲的道扒,無故的留下一篇《頌子》。夫妻疑猜胡打算,豈料是敗家緣的谶語!
江湖散人曰:苦海道士何處來?自名丢清實哀哉。特來留下一《頌子》,恰與長兩種下災。
及長至五六歲,他父一日引他在門前頑的,有一道士到門上,一見弓長兩,便曰:“此子不應在紅塵住腳,到有一了精光之緣。”其父尋問根由,那道士說:“天道昏暗暗的,人事黑漫漫的,豈是易見得?亦豈是易說得?我留下一篇《頌子》,以為此子後日之驗罷了。”寫雲:
非有為有,道無是無。
無則非有,有則非無。
知無不無,雖無亦有。
知有不有,雖有亦無。
終歸一空,是為淨了。
道士寫完,遂遞與弓長兩之父。弓長兩之父接過來,遂問道士曰:“老師從何處來?是何道号?”道士曰:“我是從苦海鑽雲洞裡來的。當初我一出門修行之時,我即将塵世間事,一切丢得清清的,一心攀上苦海去了。修到如今,修成個丢清祖師。”言罷而去。
弓長兩之父,亦不解《頌子》上的意思,将道士之言。一一說與他妻,亦把《頌子》遞與他看了。他妻沉吟了半晌。乃猜疑說:“咱這個孩子,後日或有個功名。或成仙了道,或破壞家業,我終不曉的是怎麼說哩。語雲:但行好事,草間前程,憑他怎麼看,他隻成個人就罷。”弓長兩之父也就将《頌子》高高擡擱起了。
松月道士曰:天生奇男兒,像貌真罕稀。起做弓長兩,卻非無憑無據。可腦那苦海鑽雲的道扒,無故的留下一篇《頌子》。夫妻疑猜胡打算,豈料是敗家緣的谶語!
江湖散人曰:苦海道士何處來?自名丢清實哀哉。特來留下一《頌子》,恰與長兩種下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