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十六回 費太太欣逢大王會 梅心泉拳劃滿堂春

關燈
馬、皇命馬等,約共八十多匹,走得塵埃滾滾,一線齊的按辔徐行。

     馬後随着一排轎子,乃是敕廳、印廳、令旗、令箭、巡捕、中軍、掌案各官,會轎子過完,聽得人叢中忽起一陣嘩笑的聲音,見來了幾個一丈多高的長人。

    費太太心裡詫怪,問醉芳樓道:“這幾個人怎麼這樣高法,真有點子野氣。

    ” 醉芳樓道:“是踏高跷呀。

    ” 說着高跷走近了,乃是幾出戲。

     第一出是《三戲白牡丹》那裝着呂純陽的肩背葫蘆寶劍,手捏拂塵,一拂一拂,裝出種仙風道骨樣子。

    那裝扮白牡丹的,搽了一臉濃脂厚粉,手裡拿着一方白洋巾,把身子扭得柳條兒似的引人發笑。

     第二出是《打齋飯》一個扮着和尚,一個扮着女娘,那扮和尚的還敲着木魚,向看客道阿彌陀佛,化點子齋米,引得衆人齊聲嘩笑。

     第三出一個武旦打扮,一個武生打扮,一個開口跳打扮,是一出《三岔口》京戲。

    還有兩人一個裝着大頭鬼,一個裝着小頭鬼,怪模怪樣,看的人齊聲拍手。

     高跷過去,解饷官來了。

    先有幾塊銜牌,瞧見了先要發笑。

    隻見上面寫着的字什麼欽加六十四品銜湯水縣正堂王府解饷大臣,銜牌後就是十二個護饷兵,穿着号衣,掮着鳥槍,押着一車冥镪。

    緩緩行走。

    随後一肩顯轎,解饷官巍然高坐,人中上帶着個哈哈笑,眼睛上用黑筆畫着個眼鏡圈兒,手裡拎着個便壺,望嘴裡不住的倒。

    衆人見了,又一齊拍手狂笑。

     解饷官過後,鑼鼓聲喧,龍燈來了。

    舞龍燈的那班人,都一色的穿着雪青绉紗小袖緊身,藍摹本緞小腳夾褲,雙條短梁挖花京鞋,年紀都在三十上下。

    一個執旗的打頭,高喝一聲閑人站開,一條十八接雪湖绉紗紮成的龍燈,身上釘着幾百面白銅小鏡,當做龍鱗,映着日光,翻騰飛舞,耀得人眼睛都睜不開來。

     龍燈過後,就是一班清音,那胡琴、琵琶、笙箫、管笛上都紮着素色絨球,就這幾個人也打扮得十分漂亮。

     清音後卻是一出蕩河船地戲,又有幾部小車子,小車上都坐着幾個喬裝的湖絲阿姐,倒也十分相像。

    接着兩座台閣,一座扮的是借茶,一座扮的是風儀亭。

    台閣後底,又是一座秋千架兒,四個十一二歲的小孩,雙手搭在架上,一路翻筋鬥而過。

    秋千架的後面,乃是全副銮駕,二十頂逍遙傘,四頂萬民寶蓋,都是五色緞子做成的。

    末後又有兩頂大傘,四面方旗。

    傘後兩座亭子,一座乃是香亭,一座是萬民衣亭,亭中供着一件萬民朝衣,繡得花團錦簇。

     萬民衣亭過去後,又聽得鑼聲大震。

    隻見幾個很霸霸的人,赤着臂膊,臂膊上吊着面大鑼,足有二尺來圍圓,吊得臂上的肉一塊塊宕下來,一路敲動,接接連連,共有十六七個。

    接着就是臂香,約有二三十個,與吊鑼一般的用銅鈎子鈎在臂上,也有四五斤重的,也有六七斤重的,最重的有到十多斤分量。

    這般人名為還報娘恩,實是賣弄本領。

     臂鑼臂香過後,就是大鑼班了。

    兩面大鑼,四個人扛着,一路敲動而行。

    那兩面鑼,足有四尺開外圍圓。

    大鑼班後是拜香會,每人手中捧着一張小小香幾,幾上供着香燭,沿途朝拜而行,約有五六十名,走得街上香煙缭繞。

    後随一班鼓樂,一路吹彈而過,聲音悠揚,頗堪入耳。

    鼓樂過後,就是陰皂隸了。

    那八對陰皂隸,手裡都捏着幾件小東西,目不轉睛的向東西瞧着,頭與身子,竟像木雕泥塑一般,一動都不動,隻不過兩隻腳在移動罷了。

     費太太道:“這陰皂隸本領真不小,怎麼活人竟會練得像死人一樣。

    ” 醉芳樓道:“練到這地步也不是一日兩日之功。

    ” 陰皂隸過完,來了十塊鮮花紮就的花十景牌,花香觸鼻。

    接着就是大肚皮劊子手,各人坦開肚腹,肚臍上貼一張小圓膏藥,手執雪亮鋼刀,十分威武。

    劊子手後邊,一人敲着大鼓,一人牽着一匹看馬。

    費太太道:“這會花頭倒大的很,出了半天還沒有完麼。

    ” 醉芳樓道:“還有許多呢。

    ” 說着,三百六十行早到了。

    見扮着的醫蔔星相,漁樵耕讀,與那賣雜貨、賣耍貨、縫窮婆、剃面婆、搖船娘、采桑女等老着老皮,倒也根像。

    中間還夾着許多小武松,都是九、十歲的孩子裝扮的。

    有的掮在肩上,有的跨在馬上,更有幾乘犯人轎子,都揭去了頂行走,轎裡頭坐的犯人,披枷戴鎖,很是相像。

    這班人平日享福享的太透了,所以出會時光特罰他扮作犯人,當街出出醜。

    犯人過完,方是六房書史,二班、三班、判廳、朝房、六執事、提爐、符節、沖天棍、舍工、奶茶、軍健、遮頭傘等各種儀仗。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