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回 張勝貴妙術起沉疴 鄭紫陽微言箴惡俗

關燈
話說毛惠伯道:“張大仙人綽号叫癡道人,在生時節,專喜替人家治病。

    他的治病,并不切脈,并不開方,人家告訴了他病源,他就随随便便給點子東西與你,或是舀一匙清水,或是抓一撮香灰,或是拔一根青草,或是折一條樹枝,或是采一張樹葉,悉随他的便。

    說也奇怪,你拿回去吃了,卻自然而然會好的。

     求他治病的人,十分擁擠,因為他從不肯到人家裡頭去醫。

    你要求他醫治,隻有到他草棚子裡頭來,他草棚子就搭在拱宸橋那邊。

    那時的拱宸橋,是荒草茫茫的一塊空地,不過幾座墳堆頭和些白楊衰草而已。

    他卻就曉得這塊地,不久要興旺,向人家說此間逢馬而興,遇羊而盛。

    後來中日戰後,拱宸橋辟為商埠,果然條約是在馬關結的,開埠是在乙未年間,那未不是屬羊麼,你想奇不奇怪不怪。

     癡道人替人家治好了病,謝他幾百文青錢,他是收的。

    你倘是謝他洋錢,或是銀子,他就要奉璧了。

    治病得下來的酬謝費,他卻并不居積,随手賺來随手用。

    他最喜歡是小孩,大人同他講話,不很高興理睬,倒是小孩,倒總無有不理。

    袍袖裡糕餅雜食,從不會斷絕過。

    每逢出來,前前後後,小孩總圍了一大群子。

    他就不癡不癫,同小孩子講話,随把袖裡頭東西散給衆孩子吃。

    孩子見了他,都歡喜的了不得,叫他癡子師太,癡子師太。

    他賺來的錢,一大半都用在小孩子身上。

     有時還弄幾升白米,煮了飯,抛點子在樹林裡,抛點子在湖裡,說是喂給鳥吃,喂給魚吃的。

    因此賺的錢雖多,積卻一個沒有積起。

    有一年仁和縣知縣,聞着了他聲名,就派差人來拿捉,辦他個妖言惑衆之罪。

     差人接着朱簽,不住的叩頭,都不肯奉命。

    仁和縣大怒,傳齊了三班衙役,親自坐轎到拱宸橋拿捉。

    那知行到那裡,叫人進草棚去喚他,回說張勝貴已經死掉。

    仁和縣不信,親進草棚子瞧時,果見他直挺挺死在床上。

    猶恐是詐死,立刻傳仵作來檢驗。

    仵作如法檢驗,先按心頭,後摸額角,果然額角冰冷,心頭不跳,氣也絕了,身也硬了。

    又拿一支銀針,對心窠戳進三寸半多,也不見開口。

    眼見是死絕了,回禀仁和縣。

     仁和縣親視無訛,才吩咐地保,叫替他備棺收殓,一面打道回衙。

    那知仁和縣轎子還沒有進城,他老人家倒爬起來了,不死了。

    人家問他,方才仁和縣帶仵作來驗你,把你心口戳了一針,你為甚麼不響。

    他回說我睡熟着,沒有曉得呢。

    又問衆人,戳在那裡?從此後大家通稱他是仙人,他也不辯明,也不承認,依舊癡癡癫癫,過他的日子。

     仁和縣知道他有點子道行,也不再去捉他了。

    此時求他治病的愈加多了,他就發願築造起拱宸橋來,随處募捐,好容易捐集了二三千塊錢,就購辦木石,雇傭匠人,動起工來。

    這座橋工程浩大,通隻二三千塊錢,濟得甚事。

    才起了兩座橋腳,錢已完了。

    張勝貴無法可施。

    這日,有人見他捉住一隻老鷹,跑到中間木闆上,望水裡隻一跳。

    大家忙着援救,已經氣絕,這回可真死了。

    于是替他辦了兩隻缸,把遺骸裝在缸裡,和合兒合住,就埋葬在橋堍下,這就是現在香火極盛的仙人墓。

    ” 錢瑟公道:“張大仙的事,我也聽人家講過。

    有人說這是日本人因為市面興不起,借着這迷信事情,興起市面來。

    他們猜透了中國人心理,故意這樣鋪張揚厲鬧開來,鬧的中國人舉國若狂,他們卻在暗地裡好笑呢。

    ” 周介山道:“或者外國人是這樣的設心,但是張大仙生前的事,确是不虛的。

    彼時湖州有個鄭紫陽先生,和張大仙是好朋友。

    張大仙時常到湖州來望他,我小時還碰見過幾回呢。

    他老人家頭上戴一頂藤制的大帽子,身上穿着件大袖道袍,手裡執着柄鐵鏟,粗望去宛似個朝山和尚。

    笑嘻嘻的面孔,癡癫癫的神氣,一望就曉得是個有道行的,端的好副仙風道骨。

    ” 瑟公忍不住笑道:“哎喲介翁,瞧不出你倒會得善觀氣色,失敬失敬。

    ” 周介山道:“休得取笑,兄弟講的是實話。

    ” 毛惠伯道:“講到相貌,張勝貴還有點子古怪形象。

    鄭紫陽真是仙風道骨,他住在三元宮,終日默坐,台上寫着心肝脾肺腎五個字,不住的瞧看。

    看去看來,看來看去,看這五個字。

    有人去見他,他總溫溫和和的接待着。

    問他日後的事情,他總推說不知。

    卻于應酬話中,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