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下

關燈
,聚人千萬。

    錢多後,叱兒不起。

    其人乃謝諸看人雲:“某乍到京國,未獲參拜,所有高手在此,緻此小術不行,且望縱之。

    某當拜為師父。

    ”言訖,叱其小兒不起。

    俄有巡吏執之,言“汝殺人,須赴公府。

    ”其人曰:“千萬人中,某固難逃竄。

    然某更有異術,請且觀之,就法亦不晚。

    ”乃于一函内取一爪子,以刀劃開臂上,掏爪子于其中,人設法起其兒子無效。

    斯須露其臂,已生一小甜瓜,子在臂上。

    乃曰:“某不欲殺人,願高手放斯小兒起,實為幸矣。

    ”複叱之不興,其人嗟歎曰:“不免殺人也。

    ”以刀削其甜瓜落,喝一聲,小兒乃起如故。

    衆中有一僧頭然堕地,乃收拾戲具并小兒入布囊中,結于背上,仰面吐氣一道,如疋練上沖空中,忽引手攀緣而上,丈餘而沒。

    遂失所在,其僧竟身首異處焉。

     西明寺中有僧名德真,過海欲往新羅。

    舟至海中山島畔避風,與同舟一道流行其島嶼間,見泉水一泓,中有赤鯉一頭,道士取之不得,乃念咒禹步獲之。

    僧雲:“海中異物不可拘也。

    ”道士曰:“海神吾無懼。

    ”僧苦求免之,投于波内,乃往海東。

    明年,僧還京。

    複寓西明寺,乃能蔔射言事,無不中者。

    由是谒請如市,一二年間獲缗不知其數。

    一旦,有客詣之,見小柏木神堂内幡花填其中,客以手扪其中,得一小兒,長數寸,朱衣朱冠,眉目如畫,狀似欲語,忽脫手飛去空中而不見。

    其僧歎惋久之,乃诟罵逐其客。

    客懼走避之,經月,聞其僧言其事皆無憑也。

      王鲔者,凝之兄也。

    多異術,有相知多智,為使往宣州推事,謂鲔曰:“有何餞行相贈?”鲔出一小囊,其間如彈丸,不知何物也。

    謂之曰:“可長結在身邊,無忘也”。

    既到宣州,推事月餘,日晝寝于驿廳内。

    睡中轉身,為彈子所隐脅下痛極,因躍下床就外觀之,屋梁忽折落于榻上,枕席有聲,震駭驿内,使人免茲難也。

    康骈著《劇談錄》亦載鲔有異術。

     中書令韋昭度方秉機衡,中外趨附者千萬。

    忽有老僧來谒,昭度方在道院獨坐,睹其僧頗異之。

    僧曰:“令公禍将及矣。

    能随貧道去否?特來相迎耳。

    ”昭度恍然失色,亦甚懼焉。

    白僧曰:“某當權已久,深慮禍生,甚欲遠行,然略須辭别家眷。

    ”其僧不許,昭度須請入焉。

    及至堂中,長幼聚哭,雲“無信妄說”,拽其衣裾。

    移時,昭度脫身趨道院,已失其僧矣。

    詢諸阍吏,無有見者。

    兩月間,遂遇難。

    與表弟李磎同破家也。

     代說鄭畋是鬼胎,其母卒後與其父亞再合而生畋。

    初亞未達,旅遊諸處,留其妻并一婢在山觀中女冠院側。

    及歸,妻已卒。

    詢其婢,婢曰:“娘子将欲産,卧之久,聞空中有語曰:‘汝須出觀外,無觸污吾清境。

    不然,吾當殺汝。

    ’妻祝曰:‘某婦人也。

    出無所歸,願聖者憫念。

    ’及五更分娠後,乃殒絕。

    觀内道衆為殡于牆外野田中矣。

    ”亞以錢酒往酹之,是夜夢妻曰:“某命未盡,合與君生貴子。

    無何以觸污道院為神靈所殺,從此向南十裡有一僧院,其間隻有一僧,年可五十來,此奇士也。

    君可往求之,僧必拒諱,但再三哀鳴祈之,當得再奉箕帚也。

    ”及寤,不以為信。

    次夕又再夢之,語如初,亞于是趨其院,果見彼桑門。

    初谒之,亦喜。

    亞遂告之,殊不管顧,曰:“我即凡人也,偶出家耳。

    豈能主幽冥之間事乎!”亞複懇祈之,僧怒以拄杖驅擊。

    亞甘其辱,連日不去,夕亦不寝。

    僧乃許之曰:“汝既心堅若此,俟吾尋訪之。

    ”乃坐入定,半夜後,起謂亞曰:“事諧矣。

    天曙但先歸,吾當送來。

    ”亞其夕歸觀,三更中聞外戶人語,即引妻來。

    言“本身已憊壞,此即魂也。

    善相保守。

    ”囑之而去。

    其事宛如平生,但惡明處,三二年間乃生畋。

    又數歲,妻乃辭去,言“年數已盡,合當決去”,涕泗而别。

    俄不知所之。

     鹹通初,有布衣爨,忘記其名。

    到京辇雲黔巫間來王公之第,以羊挺炭三十斤,自出小鋸并小刀斧剪截其炭,疊成二樓,數刻乃成。

    散藥末于上,下用火燒之,藥引火勢,斯須即通徹二樓,光明赫然,望其檐宇窗戶彤楹刻桷,并闌檻罔不周備。

    又有飛橋連接二樓,有人物男女若來往其上。

    移時後,炭漸飛揚成灰,方無所睹。

    懿皇聞之,召入宮禁,久而不知所之。

     李琮為湖南觀察使。

    漁者獻鯉魚一頭,長數尺,琮命家人烹之。

    魚腹得印一面,文曰“衡山縣印”。

    琮令廳吏索衡山縣近文書,看其印篆分明,乃遣召衡山令,使攜印來。

    及到閱之,果然新鑄也。

    琮屏人诘之,宰邑者伏罪首曰:“舊印為惡人竊去,某與主吏并憂刑戮,所以潛命工匠為之。

    今則唯俟死命也。

    ”琮憫之,為贲其事,碎新印,令赍舊印歸縣。

    罕有知之者。

     邠公杜琮,人臣福壽少有其倫。

    日常五食以為常式。

    一日之費皆至萬錢,夜間亦是一食。

    暮年有醫工谘曰:“相公不宜夜食,恐髒腑壅滞以緻疾。

    ”琮笑曰:“吾六十餘年如此矣!有何患哉?” 京西有客見人牧羊遍滿山垅,不知幾千萬口,客诘之自何而來?答曰:“來自鄜夏,供相公食耳。

    ”指顧之際,轉首恍然,并無所睹,乃知神靈所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