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十回 射圍

關燈
太後這次東幸的目的,原是偏重于遊覽天城内外各處與曆史有關的勝地,實在毫無絲毫政治作用;故此伊在遊覽過狐仙塔後,又決議要上先清朝廷還不曾入關時的曆代統治者常在那裡練習弓馬的射圍中去走走。

    這射圍的地位是大約在奉天城外的西北方,從盛京的官院出發,經過的路程是很遠的,坐着轎子前去,要費很多的時候。

    它的面積非常遼闊,約摸有一二十裡的方圓。

    裡面有一半是森林,林中的樹木,多半是很高大的常綠葉闊葉的喬木,所以樹蔭是極其濃密的。

    在奉天一帶的山地上,這樣大的森林,卻并不算稀罕,差不多到處可見;不象在中原個省中,較大的樹木,無不給人砍去作燃料,再也聚不成什麼森林。

     這一所射圍的曆史委實是悠久極了!在我們滿洲這一部分的中華民族的勢力還沒有強盛起來前,——就是在不曾統一中國,隻是一個僻處邊境的部落時它已很重要的存在了。

    所以有許多富于紀念意義的事迹,就在這一片射圍中發生的;或是和它有相當關系的,而且都是屬于光榮的一類。

    我們在京中時,也常聽人家說起;因此,大家一聽到太後提起這射圍,便立即興奮起來了,每一個人都覺得這是一處不可不去的所在,竟紛紛的向太後慫恿着,恨不能馬上就去。

    我是格外的起勁,因為我還想試試太後,看伊對于我們自己這一個部落的曆史,究竟知道了多少? 不過有一點是很詫異的:老佛爺對于滿文,實在認識得少,少到差不多可以說完全不識。

    ——我也不曾學過,但我的父親的滿文是很好的。

    ——雖然在宮裡面照例是有四五個人是被指定着要學習滿文的,為的是要使這一種文字不緻日久失傳,但太後自己卻從不曾注意;便是朝廷上的公文,雖有一部分是漢文和滿文并用的,不過太後批閱起來,總是隻閱漢文,不閱滿文。

    在為伊的滿文的知識是如此膚淺,而伊對于滿洲人的發祥史則又非常的注意,并且知道得非常的多,這就不能不合我認為是很詫異的了!要明了其中的原委,隻有問伊自己才知道。

     可是我們今天這一去,除掉恣意遊覽之外,還得舉行一種特定的儀式:幸而這種儀式是非常的簡單,事前盡可無需演習,當我們将要到了的時候,太後才給我們廖廖報告了幾句。

     “今天我們上射圃去,可說是一個最适宜而最有意思的日子!”伊照例是是很鄭重地說道:“我們将藉此舉行一個紀念先人的儀式。

    因為就在這一天的工夫上,我們有一位祖先,他那時還隻是一個部落的領袖,并不是一個皇帝,可是部落間的鬥争,照例是很普遍的;這一次,鬥争又發生了,交戰之下,我們一方面的形勢很不利,甚至食糧也斷絕了,挨到這一天上,便不得不把殘餘的一些冷飯,盡量的分給各人,但實在是太少了,使他們無法療饑,沒奈保隻得采了許多野生的生菜,夾着冷飯,勉強咽下去,塞飽肚子。

    這是一個大概的情形。

    你們如其要知道詳細,還是待到了射圃中去再說吧!因為這件故事所發生的地點,也是一座森林,一座象射圃中的林子一樣濃密深邃的森林!” 這時候,站在伊面前傾聽着的依舊是整日價追伴着伊的一群近臣,其中包括着光緒,隆裕,瑾妃,和我們八位女官。

    伊的眸子裡顯然有一種很得意的的光彩有閃動:一半的原因,也許是為了伊聯想到伊自己也是一個滿洲人的領袖,所以伊一提起從前的一班領袖的勇敢和刻苦,便非常興奮起來了;其餘的一半原因,也許是伊以為今天又将有一種新的儀式,将由伊自己來領導我們一起去舉行,因此覺得很高興。

    或其這個猜度是對的話,我就不能不對太後發生一種詫異的感想,難道幾十年來的宮禁生活,動不動就有許多可厭的禮節或儀式包圍着伊,甚至當伊在睡覺的時候,也不能脫離這個包圍,而伊到此刻竟還不曾覺得厭煩嗎?伊可說是自己在作弄自己,束縛自己,不讓自己有半些随意行動的自由,從清早到晚上,簡直是沒有一分鐘不在那些繁文缛節的支配之下,就是今天上射圃去,依舊是充滿着紀念的意味,不能算是一種純粹的遊覽,所不同的隻是今天的一切禮儀,将不複在宮中演出,而将在另一所場地上演出罷了!這一所場地雖然對于我們的先人确有很密切的關系,但對于我們自己,卻真是再陌生不過的了。

     路上經過了許多的時候,我們這一大隊的人馬才到了那廣大的射圃的前面,進門之後,依着太後的主意,便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