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七回 祿山兒範陽造反

關燈
裡應,隻靠一個貴妃娘娘,那楊國忠又着實怪他,也常奏他的反情。

    祿山立腳不住,央貴妃說個人情,到封他為東平王。

    主領範陽、平廬、東河三道節度使,兼河北諸路采訪置行台仆射,統屬文武,節制将領,駐劄範陽。

    二月前赴任去了。

    ” 南霁雲大叫道:“不好了!祿山此去,正在是猛虎歸山,青龍入海,天下自此無甯日矣。

    ”海清道:“我乃殘廢之人,已不能有為,然每故雍門之琴,便思系漸離之築。

    南兄與吾弟如此英雄,怎不進身效用,以作朝廷保障。

    ”霁雲道:“不才正有此意,故欲同令弟前投張睢陽處,隻是賢昆玉闊别數年,方才相見,恐怕不忍速遽令分袂。

    ”海清道:“大丈夫志在四方,何必做兒女子恩愛牽纏之能。

    ”霁雲拍掌大笑道:“妙!妙!優伶之中有此異人,幾乎失敬了。

    ” 話說之間,外面酒筵已定,請出上席。

    那雷海清雖是個小小的樂官,受明皇恩賞極多,所以作事甚是奢華。

    筵席之間,就叫幾個梨園子弟來吹彈歌舞,這是他本色當行。

    不消說,海清就留霁雲與萬春住了數日。

    霁雲、萬春辭别,海清又治酒送行,二人别了他出城,到寓所取了行李,一齊上馬登程,向睢陽城進發。

     在路登山涉水,露宿風餐,經了些雞聲茅店月,人迹闆栖霜。

    不一日,來到睢陽,進城歇下,在店中各脫下路上塵沙衣帽,換了潔淨衣服,帶在包中。

    霁雲寫了名帖,萬春向未曾見面過的,不敢冒渎,備了揭帖,叫店小主跟了,徑投守禦使衙門上來。

    恰值張巡升堂理事。

    隻見鬧嚷嚷的健步軍牢,憔番番的旗牌聽用。

    也有投文的,也有領文的,也有奉差的,也有回話的,也有具呈的,也有塘報的,軍民奔走,官役趨跄。

    南、雷二人站了半晌,不得空處。

    見有一個中軍,但走進轅門來,霁雲便向前作揖道:“若是張老爺堂事畢了,敢煩長官通報一聲,說有故人南霁雲相訪。

    帖兒在此,相懇傳進。

    ”中軍道:“通報得的麼?”霁雲道:“豈敢!有誤長官。

    ”中軍道:“如此少待。

    ”說罷,進去了。

    又隔了一會,那中軍飛也似奔出來道:“南爺在哪裡!老爺請進相見。

    ”南霁雲說道:“有勞了。

    ”整衣而入。

     張巡降階迎接上堂,忙叫掩門。

    霁雲道:“且慢,有一涿州雷萬春與弟八拜之交,他因想慕英風,同來到此,欲來一見,未知可否?”張巡道:“既蒙不棄而來,快請相見。

    ”中軍高聲應了,飛奔出去,請萬春入來。

    萬春手持揭帖,将欲跪下,張巡向前扶住道:“豈敢!豈取!不嫌鄙才,竟然賜顧,理宜倒屣,豈敢。

    踞禮。

    ”吩咐掩門,後堂相見。

    三人轉入後堂,叙禮已畢,分賓主坐定。

     先是霁雲與張巡叙了些闊别情由,答過一通,張巡便問雷萬春道:“下官謬以非才,茲叨重任,方今權臣跋扈,黎庶療痍,深愧一籌未展。

    足下此來,必有以教我。

    ”萬春道:“卑人山野愚蒙,慚無經濟,辱蒙垂問鄙陋,敢不披肝瀝膽,以陳一時之愚竊。

    安祿山久蓄異謀,将來禍不旋踵。

    公所鎮睢陽當江淮要沖,真東南之鎖鑰。

    為今之計,莫若修聾城垣,訓練士卒,屯取糧草,作未雨綢缪之算。

    一旦賊人竊發,進可以勤王剿賊,退可以令其保民,此所謂防患于未形,願明公熟籌之。

    ” 張巡道:“誠快論也。

    南兄有何妙見?”霁雲道:“自古道,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以我愚見,尚當與郡守同志,加恩百姓,激以義氣,撫以惠政,使民之順逆之道,定向背之心,外可驅之殺賊,内可令其保城。

    上下相睦,事無不濟矣。

    ”張巡道:“妙哉!妙哉!得二公相助,睢陽有幸矣。

    就吩咐擺宴洗塵。

    二人起身方要告辭,隻聽得外面傳鼓,門上傳禀進來說,有範陽安郡王鈞帖差官要面投禀見。

    張巡道:“此來必有緣故,二公稍坐,待下官出堂發放了,再來請教。

    ” 别了二人,一聲雲闆升堂,外邊吆喝開門,便喚範陽鎮差官進見。

    那差官手持鈞貼,昂昂然,如入無人之境。

    步上堂來,向張巡作了一揖,遞上鈞帖。

    張巡拆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