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二回 鳳去台空淚痕遮望眼 圖窮匕見心事托和盤
關燈
小
中
大
一夕,丹初将寝,瑤叔适至。
返身鍵其戶,袖出一紙卷示之,靜娴小影也。
側身倚榻,傳神于鏡屏之中。
病态含嬌,秋波欲流。
回憶聽笛時神情,維妙維肖。
丹初不禁叫絕曰:“神彩生動,有愈常格,非吾可及,誠青出于藍矣。
”瑤叔收畫歎曰:“從此天涯海角,攜以自随。
畫裡真真,常無有攘奪而去者。
”丹初進曰:“吾尤有說。
此圖未可題作者姓氏。
拟名靜憶,君意如何?”瑤叔喜曰:“此名綦妙。
他時即有見者,亦視為尋常仕女耳。
”時則節序催人,又值新歲。
三少年畢業揭曉,瑤叔名冠最優。
東遊之計已決,行期既屆,骊駒在門,拜辭楊公。
楊公勉勵備至,已而谒夫人靈,并請靜娴為别。
翠姐揭帏,靜娴伶俜而出,凝立不語,有類玉琢之美人。
蓋其傷心已極,無淚可揮矣。
瑤叔勿忍仰視,一揖至地曰:“靜妹别矣,行再相見。
”靜娴櫻唇微顫,翠姐即曰:“小姐謂長途珍重。
”語未已,瑤叔揮涕而出。
送者從至門外,撷珊跨馬先行,謂将待于輪埠。
敏甫繼之。
楊公凄然,執瑤叔之手曰:“吾老矣,望汝過于撷兒,早早書來慰我。
”語至此,淚溢目鏡。
瑤叔忍淚敬諾,堅請留步。
複與丹初一揖,匆匆乘輿而去,阍者亦含淚送之。
嗟乎,修短有數,人事靡常,又孰知瑤叔歸來,楊公墓已宿草耶? 一日為二月下浣,撷敏二人,已入法校肄業。
主人亦出,丹初閑居無俚,偶登瑤步之樓,控笛以寄遐想。
一曲未終,翠姐侍靜娴已至。
丹初知其來意,佯起拂拭塵榻,延靜娴小坐,已則轉入中室。
蓋欄檻似曲尺,有廊通于兩室也。
聞翠姐言曰:“小姐視之,舟中人何似者。
吾以為酷頹楊升。
此即彼家新婿,今下船何往者。
咦,樓中姝拭涕,豈即彼婦與。
”靜娴默然,翠姐複曰:“闌幹風緊,小姐不如坐此。
吾乃勿知,此樓乃名一笛,孰所書者,整秀乃爾。
”說已遽止。
丹初心口相語,以翠姐所言,以冀慰解靜娴者,不期觸其心緒。
度靜娴此際,不免怆然淚下,故翠姐不複更言思次。
猝聞人語曰:“穎哥何不來,翠姐慎之。
主人歸矣。
”言已,一鳥翔入,蓋山和尚也。
翠姐啐曰:“汝耶,吾幾吓殺。
”言已,履聲細碎,自梯級而下。
丹初攜笛亦行,适遇郵使,接瑤叔第二函。
放洋後輪次所書者。
起居慰問之下,即述途中所見。
中有 “汽笛數聲,波濤四壁,或且啧啧稱羨,以為乘長風,破萬裡浪。
班生此行,無異登仙。
孰知其失意而行哉。
午後有以風琴和歌者歌東坡詞,至“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别,此事古難全”不自知其泣數行下。
嗟乎!念家山,則地逾萬裡;望美人,則天各一方。
耿馱此心,知之者其惟師乎? 丹初雒誦未已,楊公已返,遂納于袋。
聞楊公言曰:“今遇粵友,縱談時局,世口已亟。
而内子窀穸未安。
适範紳介紹一地,名黃沙崗,距此三十餘裡,乃一小市集。
山主黃姓,名阿盧。
居酒肆之右,覓之即得。
即欲煩君一行。
吾勿信堪輿家言,但得高燥無蟻,得安體魄足矣。
”丹初曰:“諾。
”晨起即行,意一日必可往返。
顧路既遷折,輿夫又屢屢停頓,及見酒簾在望,則已斜日銜山。
乃叩酒家,問黃姓所在,一當爐男子,腰犢鼻,補綴殆滿,即拱手自承。
惟言天色已晚,相地且俟明日。
言已,導入其家,令婦治飯,己則于小廂中,掃榻設卧具,殷勤備至。
特言母氏有疾,未免漫客耳。
食已,導客入室,收具自去。
丹初塊然獨處。
聞隔屋呻吟聲,頓引思歸之念。
家書不至,老母起居安否?孀妹之近狀奚若?而居停多故,又未忍決然引退。
思古人“去違知己住違親”之句,不啻為我作矣。
思至此,心血潮湧,百睡不能合眼。
俄聞山風如虎,萬樹嗖嗖,一時烏鵲驚啼,雜以犬吠。
風過處,一陣鼓樂之聲,自遠而近。
脫為山家婚娶,又何來蹄鐵之聲。
于是推枕而起,啟外戶觇之。
祗見雙燈前導,驺從甚盛,擁一輿
返身鍵其戶,袖出一紙卷示之,靜娴小影也。
側身倚榻,傳神于鏡屏之中。
病态含嬌,秋波欲流。
回憶聽笛時神情,維妙維肖。
丹初不禁叫絕曰:“神彩生動,有愈常格,非吾可及,誠青出于藍矣。
”瑤叔收畫歎曰:“從此天涯海角,攜以自随。
畫裡真真,常無有攘奪而去者。
”丹初進曰:“吾尤有說。
此圖未可題作者姓氏。
拟名靜憶,君意如何?”瑤叔喜曰:“此名綦妙。
他時即有見者,亦視為尋常仕女耳。
”時則節序催人,又值新歲。
三少年畢業揭曉,瑤叔名冠最優。
東遊之計已決,行期既屆,骊駒在門,拜辭楊公。
楊公勉勵備至,已而谒夫人靈,并請靜娴為别。
翠姐揭帏,靜娴伶俜而出,凝立不語,有類玉琢之美人。
蓋其傷心已極,無淚可揮矣。
瑤叔勿忍仰視,一揖至地曰:“靜妹别矣,行再相見。
”靜娴櫻唇微顫,翠姐即曰:“小姐謂長途珍重。
”語未已,瑤叔揮涕而出。
送者從至門外,撷珊跨馬先行,謂将待于輪埠。
敏甫繼之。
楊公凄然,執瑤叔之手曰:“吾老矣,望汝過于撷兒,早早書來慰我。
”語至此,淚溢目鏡。
瑤叔忍淚敬諾,堅請留步。
複與丹初一揖,匆匆乘輿而去,阍者亦含淚送之。
嗟乎,修短有數,人事靡常,又孰知瑤叔歸來,楊公墓已宿草耶? 一日為二月下浣,撷敏二人,已入法校肄業。
主人亦出,丹初閑居無俚,偶登瑤步之樓,控笛以寄遐想。
一曲未終,翠姐侍靜娴已至。
丹初知其來意,佯起拂拭塵榻,延靜娴小坐,已則轉入中室。
蓋欄檻似曲尺,有廊通于兩室也。
聞翠姐言曰:“小姐視之,舟中人何似者。
吾以為酷頹楊升。
此即彼家新婿,今下船何往者。
咦,樓中姝拭涕,豈即彼婦與。
”靜娴默然,翠姐複曰:“闌幹風緊,小姐不如坐此。
吾乃勿知,此樓乃名一笛,孰所書者,整秀乃爾。
”說已遽止。
丹初心口相語,以翠姐所言,以冀慰解靜娴者,不期觸其心緒。
度靜娴此際,不免怆然淚下,故翠姐不複更言思次。
猝聞人語曰:“穎哥何不來,翠姐慎之。
主人歸矣。
”言已,一鳥翔入,蓋山和尚也。
翠姐啐曰:“汝耶,吾幾吓殺。
”言已,履聲細碎,自梯級而下。
丹初攜笛亦行,适遇郵使,接瑤叔第二函。
放洋後輪次所書者。
起居慰問之下,即述途中所見。
中有 “汽笛數聲,波濤四壁,或且啧啧稱羨,以為乘長風,破萬裡浪。
班生此行,無異登仙。
孰知其失意而行哉。
午後有以風琴和歌者歌東坡詞,至“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别,此事古難全”不自知其泣數行下。
嗟乎!念家山,則地逾萬裡;望美人,則天各一方。
耿馱此心,知之者其惟師乎? 丹初雒誦未已,楊公已返,遂納于袋。
聞楊公言曰:“今遇粵友,縱談時局,世口已亟。
而内子窀穸未安。
适範紳介紹一地,名黃沙崗,距此三十餘裡,乃一小市集。
山主黃姓,名阿盧。
居酒肆之右,覓之即得。
即欲煩君一行。
吾勿信堪輿家言,但得高燥無蟻,得安體魄足矣。
”丹初曰:“諾。
”晨起即行,意一日必可往返。
顧路既遷折,輿夫又屢屢停頓,及見酒簾在望,則已斜日銜山。
乃叩酒家,問黃姓所在,一當爐男子,腰犢鼻,補綴殆滿,即拱手自承。
惟言天色已晚,相地且俟明日。
言已,導入其家,令婦治飯,己則于小廂中,掃榻設卧具,殷勤備至。
特言母氏有疾,未免漫客耳。
食已,導客入室,收具自去。
丹初塊然獨處。
聞隔屋呻吟聲,頓引思歸之念。
家書不至,老母起居安否?孀妹之近狀奚若?而居停多故,又未忍決然引退。
思古人“去違知己住違親”之句,不啻為我作矣。
思至此,心血潮湧,百睡不能合眼。
俄聞山風如虎,萬樹嗖嗖,一時烏鵲驚啼,雜以犬吠。
風過處,一陣鼓樂之聲,自遠而近。
脫為山家婚娶,又何來蹄鐵之聲。
于是推枕而起,啟外戶觇之。
祗見雙燈前導,驺從甚盛,擁一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