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回 送盆花嬌鳥喚哥兒 進忠告少年規叔父
關燈
小
中
大
馥馥至此,目灼灼直注丹初,絕無羞澀之狀。
丹初以兩女美秀目所未經,一時譽不容口,楊公笑曰:“謝君盛譽,然小女過于靜默,殊勿及馥馥之玲琍。
”又曰:“頃憶一事,前托繪小影,作漁翁裝,嗣思衣蓑戴笠。
古人先我為之,亦已數見不鮮。
不如今日便服,較為真率,君意何如者?”丹初颔首曰:“蕭灑自然勝蓑笠多矣!特公所點景,未敢擅易。
鄙意若圖女公子于旁,執書問字者,則更佳矣。
惟女公子天人之姿,下士俗筆,未敢唐突耳。
”靜娴開面赧然。
馥馥适立楊公椅後,亟牽其袂,曰:“果爾,必畫吾像,為伯父持硯,姊姊然耶。
”楊公回首笑曰:“姊姊烏得勿然,特多煩于先生耳。
”遂謂丹初曰:“小女于三年前曾繪一照,不妨請君一觀。
”言已,謂靜娴曰:“吾殊健忘,藏何許耶?廚箱耶?”馥馥指壁間第一廚,啟視果在。
丹初展視,則闊約尺許之立軸,中畫一四十餘麗人,坐錦裀小榻,靜娴立于傍,款題順妹哂正,一鹗謹繪。
楊公指坐者曰:“此吾亡弟婦丁氏,家人鹹謂奇肖。
”丹仞歎曰:“吾雖未見丁夫人,然如小姐,即三歲孩,鹹能指認。
矧丁夫人眉梢口輔間,大有幽憂之态,傳神至此,神乎技矣。
繪者苟在,吾當從之執鞭,所欣幕焉。
”楊公搖頭曰:“斯人遠矣。
君若擅神行太保之術,庶朝發而夕至。
蓋一鹗,即弟婦從兄,性情孤介,非其人不輕下筆,今遊關外,歸尚無期。
”語未已,馥馥忽呼曰:“伯父,試觀于先生履底何厚,行路不虞滑跌耶?”丹初失笑曰:“吾身過矮,藉此稍增體格,馥小姐此問,可見随事留心。
”楊公不免解頤,靜娴亦嫣然一笑。
時則蟲聲清越,出于座間。
主客四顧,不知所在。
馥馥笑不可仰,繼探囊,出一錢大小籠,中豢兩蟲,形若蟋蟀。
上楊公曰:“鳴者即此。
吾于園中得之,惜籠小而陋,難得精巧者。
”丹初笑曰:“此吾鄉所謂錦玲子也。
當制一籠奉贈,較勝購于市者。
”馥馥喜曰:“然則何時可得,且須惠我兩籠,與姊姊分之。
”楊公佯怒曰:“稚子又哓舌,無怪伯母。
”言至此,忽窗外語曰:“馥馥嘴喳喳,似小八哥。
”丹初起窺窗外,不見人影。
主人則大笑,蓋籠鳥适懸檐下,即俗所稱山和尚也。
馥馥指曰:“汝慣學太太語,苟觸吾怒,尚思食羊肉耶?”鳥曰:“不怕、不怕,有揚開升飼我。
”楊公以塵尾揮之曰:“汝能娛客,吾不惜日飼汝羊胛,奚懼馥馥哉。
”鳥乃側視丹初久,聳其渾身毛羽,頗類黃色鵝絨,既乃鳴鳴作箫管聲。
丹初奇之,謂此鳥能言,迥勝鹦鹉,然未聞能效箫管者。
馥馥羼越而言曰:“彼學于先生吹笛耳,前此未嘗聞也。
”楊公曰:“此鳥為吾兒所購,吾女索之勿允,求諸他處,又無能言若是者。
乃少年輕脫,不兩月而棄之勿顧,遂歸吾女。
嘗開籠縱之出,行即自歸。
”丹初稱奇勿置,乃倚窗調弄。
山和尚面外而鳴曰:“小姐,小姐,穎哥送花來也。
”瞥睹月洞門外,一少年匆匆趨出。
既而阿壽捧小盆,中植月季,花葉秾厚,勿類常種。
馥馥喜曰:“姊姊訪此久,今乃得之。
”靜娴目止之,一時紅暈于頰,語楊公曰:“聞阿母喚兒,兒去矣。
”遂攜馥馥,匆匆推畫屏而入。
是夜楊公膳後,談及馥馥身世,謂馥為此間淩姓,乃父曆任浙西教谕,僅有子女二,男名壽壽,女即馥馥也。
孰知壽壽僅七齡,乃父遽殁于任。
母夫人提攜弱小,扶柩南歸,而壽又失蹤,遍訪無着。
母乃憂痛交集,病發于床,家事賴一老妪主持。
妪識吾家陸媽,嘗攜馥馥至吾家。
内子憐其孤弱,馥又慧辯絕倫,遂留伴靜娴讀書,鄰居勿遠,往返固甚便也。
馥雖嬉不知愁,然有時舉動,頗類成人。
蓋吾女寡言笑,愛憎取舍,不欲遽宣于口
丹初以兩女美秀目所未經,一時譽不容口,楊公笑曰:“謝君盛譽,然小女過于靜默,殊勿及馥馥之玲琍。
”又曰:“頃憶一事,前托繪小影,作漁翁裝,嗣思衣蓑戴笠。
古人先我為之,亦已數見不鮮。
不如今日便服,較為真率,君意何如者?”丹初颔首曰:“蕭灑自然勝蓑笠多矣!特公所點景,未敢擅易。
鄙意若圖女公子于旁,執書問字者,則更佳矣。
惟女公子天人之姿,下士俗筆,未敢唐突耳。
”靜娴開面赧然。
馥馥适立楊公椅後,亟牽其袂,曰:“果爾,必畫吾像,為伯父持硯,姊姊然耶。
”楊公回首笑曰:“姊姊烏得勿然,特多煩于先生耳。
”遂謂丹初曰:“小女于三年前曾繪一照,不妨請君一觀。
”言已,謂靜娴曰:“吾殊健忘,藏何許耶?廚箱耶?”馥馥指壁間第一廚,啟視果在。
丹初展視,則闊約尺許之立軸,中畫一四十餘麗人,坐錦裀小榻,靜娴立于傍,款題順妹哂正,一鹗謹繪。
楊公指坐者曰:“此吾亡弟婦丁氏,家人鹹謂奇肖。
”丹仞歎曰:“吾雖未見丁夫人,然如小姐,即三歲孩,鹹能指認。
矧丁夫人眉梢口輔間,大有幽憂之态,傳神至此,神乎技矣。
繪者苟在,吾當從之執鞭,所欣幕焉。
”楊公搖頭曰:“斯人遠矣。
君若擅神行太保之術,庶朝發而夕至。
蓋一鹗,即弟婦從兄,性情孤介,非其人不輕下筆,今遊關外,歸尚無期。
”語未已,馥馥忽呼曰:“伯父,試觀于先生履底何厚,行路不虞滑跌耶?”丹初失笑曰:“吾身過矮,藉此稍增體格,馥小姐此問,可見随事留心。
”楊公不免解頤,靜娴亦嫣然一笑。
時則蟲聲清越,出于座間。
主客四顧,不知所在。
馥馥笑不可仰,繼探囊,出一錢大小籠,中豢兩蟲,形若蟋蟀。
上楊公曰:“鳴者即此。
吾于園中得之,惜籠小而陋,難得精巧者。
”丹初笑曰:“此吾鄉所謂錦玲子也。
當制一籠奉贈,較勝購于市者。
”馥馥喜曰:“然則何時可得,且須惠我兩籠,與姊姊分之。
”楊公佯怒曰:“稚子又哓舌,無怪伯母。
”言至此,忽窗外語曰:“馥馥嘴喳喳,似小八哥。
”丹初起窺窗外,不見人影。
主人則大笑,蓋籠鳥适懸檐下,即俗所稱山和尚也。
馥馥指曰:“汝慣學太太語,苟觸吾怒,尚思食羊肉耶?”鳥曰:“不怕、不怕,有揚開升飼我。
”楊公以塵尾揮之曰:“汝能娛客,吾不惜日飼汝羊胛,奚懼馥馥哉。
”鳥乃側視丹初久,聳其渾身毛羽,頗類黃色鵝絨,既乃鳴鳴作箫管聲。
丹初奇之,謂此鳥能言,迥勝鹦鹉,然未聞能效箫管者。
馥馥羼越而言曰:“彼學于先生吹笛耳,前此未嘗聞也。
”楊公曰:“此鳥為吾兒所購,吾女索之勿允,求諸他處,又無能言若是者。
乃少年輕脫,不兩月而棄之勿顧,遂歸吾女。
嘗開籠縱之出,行即自歸。
”丹初稱奇勿置,乃倚窗調弄。
山和尚面外而鳴曰:“小姐,小姐,穎哥送花來也。
”瞥睹月洞門外,一少年匆匆趨出。
既而阿壽捧小盆,中植月季,花葉秾厚,勿類常種。
馥馥喜曰:“姊姊訪此久,今乃得之。
”靜娴目止之,一時紅暈于頰,語楊公曰:“聞阿母喚兒,兒去矣。
”遂攜馥馥,匆匆推畫屏而入。
是夜楊公膳後,談及馥馥身世,謂馥為此間淩姓,乃父曆任浙西教谕,僅有子女二,男名壽壽,女即馥馥也。
孰知壽壽僅七齡,乃父遽殁于任。
母夫人提攜弱小,扶柩南歸,而壽又失蹤,遍訪無着。
母乃憂痛交集,病發于床,家事賴一老妪主持。
妪識吾家陸媽,嘗攜馥馥至吾家。
内子憐其孤弱,馥又慧辯絕倫,遂留伴靜娴讀書,鄰居勿遠,往返固甚便也。
馥雖嬉不知愁,然有時舉動,頗類成人。
蓋吾女寡言笑,愛憎取舍,不欲遽宣于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