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卷 十六、某選郎

關燈
事關衆望得名時 焉得從中獨徇私

    弟可乘機先捷足 無如謀算有天知

    故事從六品以下佐雜,及教職之需次者,免其赴部投供,惟按次铨選〖铨音遷,猶選也。(莊子注)铨,铨量人物也。(唐書六典)吏部有三铨法。〗。得缺後,以文憑咨交本籍督撫,所以示體恤,免微員跋涉之勞〖(詩經)草行曰跋,水行曰涉。世謂遠行為跋涉,本此。〗,守候之累,甚盛意也。顧需次者,以不知選期故,或遊幕他省,或挈眷遠出,且有病故漏報等事。往往選缺後,輾轉咨查,或有竟無下落者,多緻員缺虛懸。

    依照慣例,凡需遞補六品以下的辦事人員和雜務人員,以及各級教職的人,無須親自到吏部遞交申請和資曆,唯須依次量才推薦選拔。得到職缺以後,把自己的文憑材料上交本人所屬的督撫,就可以了。這種程序,體現了對下的體恤和關懷,免得使基層人員跋涉之勞和等候之累,用意是很好的。但是,遞補候職的人,不知道選拔日期,有的受聘到外省去充當幕僚,有的攜帶家眷出了遠門,而且還有病故和漏報者等等諸多,往往選拔定職之後,要輾轉查找此人下落,有的竟然找不到,因此常常缺員虛職。

    會福建某君為選郎〖選郎,即吏部文選司郎中。〗,其弟援例得某官,名次在後,無由得缺。選郎乃倡為新例,命教職之需次者,每年取具本員在籍候選,并無過犯文結,由府縣申送督撫咨報到部,方許铨選。如名次在前,而文結未到,即以在後而文到者,越次選用。例既行,令其弟亟回籍具呈。時直省均未知,而其弟文結先到,遂越衆得缺。然需次之人,多一次結報,即多一方需索。貧而無力者,明知選期已屆,而無可羅掘〖羅掘,借用(唐書張巡傳)羅雀掘鼠典。無可羅掘,猶言無可設法也。〗,往往耽擱不行。其鄉居及遠出者,又多誤于不知。

    選郎徒以私其弟之故,創為此謀。未及一年,以掌铨有私,為言官所發〖言官,即禦史。〗,革職遣戍。其弟得缺後,亦到任未幾,即遭罷斥,陰謀何益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