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八回 說新文絕斷劉園約 講道德掩倒吳江盟
關燈
小
中
大
目視梅香,梅香乃退。
秀英曰:“蒙令尊翁以今妹下配于愚,愚已允從。
适退入書房,有人言令妹,舊在吳江夤夜與人聯詩訂約。
後為令尊知覺,欲以家法治之,今妹奔避村中。
又因賊難奔逃,為令尊捕轉。
不期又有奸人,假冒庭瑞前來就親。
竟中其計,直到洞房方為令妹察出,将奸人着縣治罪。
此事果有之乎?”菊英見他不是庭瑞,正欲盤問。
不料秀英,反說出這段情由,祇得答曰:“有之。
”秀曰:“誠如是,今妹甯無愧乎?”菊曰:“舍妹自幼讀書,詩才殊絕于人,當時盡稱為才女。
舊在吳江偶觀風月,适聞庭瑞高吟。
因其詩詞清新,知其為當世奇才也。
才逢才,能不留題于光風霁月之下乎?是故,舍妹亦和其詩。
二才景同而詩合,是以才憐才,而有以約也。
以詩而發乎性情,豈凡夫俗子所能識哉。
家君過于剛烈,實一時之怒也。
幸天不絕人願,故舍妹得以旋歸。
奸人妄冒之由,亦家君失認之過也。
舍妹察出奸冒,尚不至于失身。
由此觀之,舍妹不徒為才女,可謂烈女中之奇女也,複何愧焉?”秀英乃笑曰:“吾聞有才者必有德,有德者必有行。
今妹既讀詩書,自負才名。
必尊習孔孟之訓,守朱程之規。
且教養婚配,事由父母。
禮義廉恥,修自身心。
家庭有堂室之别,男女有内外之分。
此數者雖窮鄉下邑,凡夫俗子,所共知也。
令妹乃宦家子女,聖門賢才。
自當守正惡邪,謹靜深閨,方為有用之學也。
乃因一詩而動心,不以男女分别。
自負一點之微才,見人以為知己,聞言以為至交。
遂不顧禮義廉恥,竟以終身自約。
不思上有父母,任意施為,雖凡夫俗子,未必如是。
兄乃以才名加之,則古今之才,盡成不美之名耳。
令尊翁侃侃剛宜,豈能容此。
兄又以尊翁為過,是兄之大不孝也。
夫為烈女者,身雖女子,志勝男兒;謹言慎行,以節為主。
令妹既自失于庭瑞,又違命于父母。
遇奸人而不早察,事臨時而後變,面種種事端,豈烈女之規模也。
堂上交拜萬民共知;洞房合卺,三楚相聞。
兄反以為未失身,豈必欲共枕同衾,方為失身者乎?兄以烈女歸之,烈女中未嘗有如此之事也。
越之西子,善毀者不能閉其美,齊之子姜,善美者不能掩其醜。
事已如是,豈舌辯所能掩乎?” 這一席話,說得菊英滿面羞極,無言可對。
更不好問他姓名,遂欲起身。
秀英一把扯住曰:“令尊翁以令妹許我,我與庭瑞如何?”菊曰:“家父祇道爾是庭瑞,爾既非庭瑞,何得冒名至此?”秀英曰:“庭瑞已死,兄尚不知耶?”菊英聞言大驚曰:“爾何以知其死?”秀英曰:“我在蘇州,聞得庭瑞在東郊劉府花園内,與一小姐和詩。
後為劉老爺知覺,即行告到吳縣。
知縣将庭瑞收監,未幾日死在獄中。
此事貴署公差,危德兄弟盡知。
”菊英聽了這個消息,受驚不小,急欲問危德虛實,又起身告辭。
秀英又扯住問曰:“與兄談論半天,未曾請教高姓大名。
”菊英曰:“我乃楊巡撫之子,爾尚不知耶?”秀英曰:“适間,令等翁自言無子,然則令尊翁謊我耶?”菊英受逼不過,大叫一聲,昏絕于地。
正是: 氣似湧泉關不住,語如利劍實難吞。
未知菊英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秀英本欲往江右,以俊美玉。
不料往湖南而遇菊英。
菊英本欲守深閨,以俟庭瑞。
不料遇秀英而譏庭瑞。
事奇而文亦奇。
秀英訪美玉,是以女求男。
菊英訪秀英,是以女遇女。
女求男未見情人,女遇女偏逢敵手。
非美玉之詩,何以見牆外之詩;非牆外之詩,何以起元輝之怒。
非元輝之怒,何以至美玉之死;非美玉之死,何以絕秀英之念。
一處緊逼一處,一層變換一層,乃至有湖南之行矣。
蘭英善男裝,秀英善男裝,菊英亦善男裝。
同一男裝也,蘭英則志在功名。
秀英則為訪美玉,菊英則欲辨庭瑞。
其志各自不同,真令讀者快目。
秀英是一假女婿,菊英是一假公子。
菊英欲察秀英之假,秀英則先知菊英之假,此秀之所以勝菊矣。
故孫子曰:“知彼知己,百戰百勝”。
美玉在院衙,全冒庭瑞之名。
秀英在書房,卻不用庭瑞之名。
菊英欲辨其非庭瑞,秀英卻辨其非公子。
秀英真有勝人之才矣。
危德謂張生死于獄,秀英大驚,驚後則思别圖。
秀英謂庭瑞死于獄,菊英大驚,驚後則難改志。
菊英之為難,又甚于秀英矣。
若使秀英遇美玉于吳江之船,亦必題詩訂約。
今聞美玉死,未必安心别圖矣。
秀英曰:“蒙令尊翁以今妹下配于愚,愚已允從。
适退入書房,有人言令妹,舊在吳江夤夜與人聯詩訂約。
後為令尊知覺,欲以家法治之,今妹奔避村中。
又因賊難奔逃,為令尊捕轉。
不期又有奸人,假冒庭瑞前來就親。
竟中其計,直到洞房方為令妹察出,将奸人着縣治罪。
此事果有之乎?”菊英見他不是庭瑞,正欲盤問。
不料秀英,反說出這段情由,祇得答曰:“有之。
”秀曰:“誠如是,今妹甯無愧乎?”菊曰:“舍妹自幼讀書,詩才殊絕于人,當時盡稱為才女。
舊在吳江偶觀風月,适聞庭瑞高吟。
因其詩詞清新,知其為當世奇才也。
才逢才,能不留題于光風霁月之下乎?是故,舍妹亦和其詩。
二才景同而詩合,是以才憐才,而有以約也。
以詩而發乎性情,豈凡夫俗子所能識哉。
家君過于剛烈,實一時之怒也。
幸天不絕人願,故舍妹得以旋歸。
奸人妄冒之由,亦家君失認之過也。
舍妹察出奸冒,尚不至于失身。
由此觀之,舍妹不徒為才女,可謂烈女中之奇女也,複何愧焉?”秀英乃笑曰:“吾聞有才者必有德,有德者必有行。
今妹既讀詩書,自負才名。
必尊習孔孟之訓,守朱程之規。
且教養婚配,事由父母。
禮義廉恥,修自身心。
家庭有堂室之别,男女有内外之分。
此數者雖窮鄉下邑,凡夫俗子,所共知也。
令妹乃宦家子女,聖門賢才。
自當守正惡邪,謹靜深閨,方為有用之學也。
乃因一詩而動心,不以男女分别。
自負一點之微才,見人以為知己,聞言以為至交。
遂不顧禮義廉恥,竟以終身自約。
不思上有父母,任意施為,雖凡夫俗子,未必如是。
兄乃以才名加之,則古今之才,盡成不美之名耳。
令尊翁侃侃剛宜,豈能容此。
兄又以尊翁為過,是兄之大不孝也。
夫為烈女者,身雖女子,志勝男兒;謹言慎行,以節為主。
令妹既自失于庭瑞,又違命于父母。
遇奸人而不早察,事臨時而後變,面種種事端,豈烈女之規模也。
堂上交拜萬民共知;洞房合卺,三楚相聞。
兄反以為未失身,豈必欲共枕同衾,方為失身者乎?兄以烈女歸之,烈女中未嘗有如此之事也。
越之西子,善毀者不能閉其美,齊之子姜,善美者不能掩其醜。
事已如是,豈舌辯所能掩乎?” 這一席話,說得菊英滿面羞極,無言可對。
更不好問他姓名,遂欲起身。
秀英一把扯住曰:“令尊翁以令妹許我,我與庭瑞如何?”菊曰:“家父祇道爾是庭瑞,爾既非庭瑞,何得冒名至此?”秀英曰:“庭瑞已死,兄尚不知耶?”菊英聞言大驚曰:“爾何以知其死?”秀英曰:“我在蘇州,聞得庭瑞在東郊劉府花園内,與一小姐和詩。
後為劉老爺知覺,即行告到吳縣。
知縣将庭瑞收監,未幾日死在獄中。
此事貴署公差,危德兄弟盡知。
”菊英聽了這個消息,受驚不小,急欲問危德虛實,又起身告辭。
秀英又扯住問曰:“與兄談論半天,未曾請教高姓大名。
”菊英曰:“我乃楊巡撫之子,爾尚不知耶?”秀英曰:“适間,令等翁自言無子,然則令尊翁謊我耶?”菊英受逼不過,大叫一聲,昏絕于地。
正是: 氣似湧泉關不住,語如利劍實難吞。
未知菊英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秀英本欲往江右,以俊美玉。
不料往湖南而遇菊英。
菊英本欲守深閨,以俟庭瑞。
不料遇秀英而譏庭瑞。
事奇而文亦奇。
秀英訪美玉,是以女求男。
菊英訪秀英,是以女遇女。
女求男未見情人,女遇女偏逢敵手。
非美玉之詩,何以見牆外之詩;非牆外之詩,何以起元輝之怒。
非元輝之怒,何以至美玉之死;非美玉之死,何以絕秀英之念。
一處緊逼一處,一層變換一層,乃至有湖南之行矣。
蘭英善男裝,秀英善男裝,菊英亦善男裝。
同一男裝也,蘭英則志在功名。
秀英則為訪美玉,菊英則欲辨庭瑞。
其志各自不同,真令讀者快目。
秀英是一假女婿,菊英是一假公子。
菊英欲察秀英之假,秀英則先知菊英之假,此秀之所以勝菊矣。
故孫子曰:“知彼知己,百戰百勝”。
美玉在院衙,全冒庭瑞之名。
秀英在書房,卻不用庭瑞之名。
菊英欲辨其非庭瑞,秀英卻辨其非公子。
秀英真有勝人之才矣。
危德謂張生死于獄,秀英大驚,驚後則思别圖。
秀英謂庭瑞死于獄,菊英大驚,驚後則難改志。
菊英之為難,又甚于秀英矣。
若使秀英遇美玉于吳江之船,亦必題詩訂約。
今聞美玉死,未必安心别圖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