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三 方正
關燈
小
中
大
狄梁公仁傑為度支員外郎,車駕将幸汾陽宮,仁傑奉使修供頓。
并州長史李玄沖以道出妒女祠,俗稱有盛衣服車馬過者,必緻雷風,欲别開路。
仁傑曰:“天子行幸,千乘萬騎,風伯清塵,雨師灑道,何妒女敢害而欲避之?”玄沖遂止,果無他變。
上聞之,歎曰:“可謂真丈夫也。
”後為冬官侍郎,充江南安撫使。
其風俗,歲時尚淫祀,廟凡一千七百餘所,仁傑并令焚之。
有項羽廟,吳人所憚。
仁傑先檄書,責其喪失江東八千子弟,而妄受牲牢之薦,然後焚之。
陸少保,字元方,曾于東都賣一小宅。
家人将受直矣,買者求見,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無出水處耳。
”買者聞之,遽辭不買。
子侄以為言,元方曰:“不爾,是欺之也。
” 裴光庭累典名藩,皆有異政。
玄宗謂宰相曰:“裴光庭性惡惡,如扇驅蚊蚋焉。
” 宋為廣府都督,玄宗思之,使内臣楊思勖馳驿往追。
就路,竟不與思勖交一言。
思勖以将軍貴幸殿中,訴于玄宗。
上嗟歎良久,拜刑部尚書。
代宗惑釋氏業報輕重之說,政事多托于宰相,而元載專權亂國,事以貨成。
及常衮為相,雖賄賂不行,而介僻自專,升降多失其人。
或同列進拟稍繁,則謂之“踏伯”。
于是京師語曰:“常分别,元好錢。
賢者愚,愚者賢。
”崔甫素公直,因于衆中言曰:“朝廷上下相蒙,善惡同緻。
清曹峻府,為鼠輩養資,豈所以裨政耶!”由是為持權者所忌。
建中初,甫執政,中外大悅。
郭尚父在河中,禁無故走馬,犯者死。
南陽夫人乳母之子抵禁,都虞候杖殺之。
諸子泣訴虞候縱橫之狀,公叱而遣之。
明日,對賓客歎息數四,以其事告客曰:“不賞父之都虞候,而惜母之阿你兒,非奴才而何?” 中書侍郎張鎬,為河南節度使,鎮陳留。
後兼統江淮諸道,将圖進取。
中官絡繹。
鎬起自布衣,一二年登宰相,正身特立,不為苟媚,閹宦去來,以常禮接之。
由是為閹豎所嫉,稱其無經略才,征入,改為荊府長史;未幾,又除洪府長史、江西觀察使。
相裡造為禮部郎中,時宦官魚朝恩用事,稱诏集百僚有所評議,淩轹在位。
宰相元載以下,唯唯而已;造抗言酬對,無降屈之色,朝廷壯之。
崔甫為中書舍人,時宰相常衮當國,甫每見執政問事,未曾屈。
舍人岑參掌诰,屢稱疾不入宿直,人雖憚而不敢發,崔獨入見,以舍人移疾既多,有同離局。
衮曰:“此子羸病日久,諸賢豈不能容之?”崔曰:“相公若知岑舍人抱疾,本不當遷授。
今既居此,安可以疾辭王事乎?”衮默然無以奪也,由是心銜之。
及德宗在諒暗中,衮矯制除崔為河南少尹。
上覺其事,遽追還之,拜中書侍郎平章事,而衮谪于嶺外。
李為淄青節度判官。
其使尚衡,弟頗幹政,悖屢言之。
衡曰:“兄弟孤遺相長,不忍失意。
”悖曰:“君既愛之,當訓以道,何使其縱恣?”衡家又好禱,車輿出入,人吏苦之。
又進谏,衡不能用。
他日,衡對諸客有所問,曰:“前後獻愚直,大夫不用,今複何問?”衡曰:“吾子好為诋讦。
”曰:“忠言诋讦,久居何益?請從此辭。
”遂趨出。
衡怒,不使追之。
裴操者,延齡之子,應鴻辭舉,延齡于吏部候消息。
時苗給事及杜黃門同時為吏部知铨,将出門,延齡接見,采偵二侍郎口氣。
延齡乃念操賦頭曰:“是沖仙人。
”黃門顧苗給事曰:“記有此否?”苗曰:“恰似無。
”延齡仰頭大呼曰:“不得,不得!”敕下,果無名操者。
劉禹錫曰:“當延齡用事之時,不預實難也。
非杜黃門誰能拒之?” 韓太保臯為禦史中丞、京兆尹,常有所陳,必于紫宸殿對百寮而請,未嘗詣便殿。
上謂之曰:我與卿言,于此不盡,可來延英。
訪及大政,多所匡益。
或謂臯曰:“自乾元已來,群臣啟事皆詣延英得盡。
公何獨于外庭對衆官以陳之?無乃失于慎密乎?”公曰:“禦史,天下之平也。
摧剛植柔,惟在于公,何故不當人知之?奈何求請便殿,避人竊語,以私國家之法?且肅宗以苗晉卿年老艱步,故設延英。
後來得對者多私自希寵,幹求相位,奈何以此為望哉?” 高平徐弘毅為知彈侍禦史,創置一知班官,令自宣政門檢朝官之失儀者,到台司舉而罰焉。
有公卿大僚令問之曰:“未到班行之中,何必拾人細事?”弘毅報曰:“為我謝公卿。
所以然,不以惡其無禮于其君。
”(案:此下有缺文) 代宗時久旱,京兆尹黎幹于朱雀門街造龍,召城中巫觋舞雩。
幹與巫觋史起舞,觀者駭笑。
經月不雨,幹又請禱于文宣王。
上聞之曰:“丘之禱久矣。
”命毀土龍,罷祈雨,減膳節用,以聽天命。
及是大霈,百官入賀。
李希烈跋扈蔡州。
時盧杞為相,奏顔魯公往宣谕,而謂顔曰:“十三丈此行自聖意。
”顔曰:“公之先忠烈公面上血,是某舐之。
忍以垂死之年餌虎口。
”杞聞之,踣焉。
盧即是禦史中丞奕之子。
裴為陝府錄事參軍。
李岍公勉除長史充觀察。
始至官,屬吏谒訖,令别召裴錄事,與之語。
公曰:“少頃有燕,便請随判官同赴。
”凡三召,不至。
公怒,明日召,讓之曰:“久聞公名,故超禮分相召,何忽而不至?”曰:‘必也正名’,‘各司其局’,古人所守,某敢忘之?中丞自有賓僚,某走吏也,安得同宴?”岍公曰:“吾過矣。
并州長史李玄沖以道出妒女祠,俗稱有盛衣服車馬過者,必緻雷風,欲别開路。
仁傑曰:“天子行幸,千乘萬騎,風伯清塵,雨師灑道,何妒女敢害而欲避之?”玄沖遂止,果無他變。
上聞之,歎曰:“可謂真丈夫也。
”後為冬官侍郎,充江南安撫使。
其風俗,歲時尚淫祀,廟凡一千七百餘所,仁傑并令焚之。
有項羽廟,吳人所憚。
仁傑先檄書,責其喪失江東八千子弟,而妄受牲牢之薦,然後焚之。
陸少保,字元方,曾于東都賣一小宅。
家人将受直矣,買者求見,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無出水處耳。
”買者聞之,遽辭不買。
子侄以為言,元方曰:“不爾,是欺之也。
” 裴光庭累典名藩,皆有異政。
玄宗謂宰相曰:“裴光庭性惡惡,如扇驅蚊蚋焉。
” 宋為廣府都督,玄宗思之,使内臣楊思勖馳驿往追。
就路,竟不與思勖交一言。
思勖以将軍貴幸殿中,訴于玄宗。
上嗟歎良久,拜刑部尚書。
代宗惑釋氏業報輕重之說,政事多托于宰相,而元載專權亂國,事以貨成。
及常衮為相,雖賄賂不行,而介僻自專,升降多失其人。
或同列進拟稍繁,則謂之“踏伯”。
于是京師語曰:“常分别,元好錢。
賢者愚,愚者賢。
”崔甫素公直,因于衆中言曰:“朝廷上下相蒙,善惡同緻。
清曹峻府,為鼠輩養資,豈所以裨政耶!”由是為持權者所忌。
建中初,甫執政,中外大悅。
郭尚父在河中,禁無故走馬,犯者死。
南陽夫人乳母之子抵禁,都虞候杖殺之。
諸子泣訴虞候縱橫之狀,公叱而遣之。
明日,對賓客歎息數四,以其事告客曰:“不賞父之都虞候,而惜母之阿你兒,非奴才而何?” 中書侍郎張鎬,為河南節度使,鎮陳留。
後兼統江淮諸道,将圖進取。
中官絡繹。
鎬起自布衣,一二年登宰相,正身特立,不為苟媚,閹宦去來,以常禮接之。
由是為閹豎所嫉,稱其無經略才,征入,改為荊府長史;未幾,又除洪府長史、江西觀察使。
相裡造為禮部郎中,時宦官魚朝恩用事,稱诏集百僚有所評議,淩轹在位。
宰相元載以下,唯唯而已;造抗言酬對,無降屈之色,朝廷壯之。
崔甫為中書舍人,時宰相常衮當國,甫每見執政問事,未曾屈。
舍人岑參掌诰,屢稱疾不入宿直,人雖憚而不敢發,崔獨入見,以舍人移疾既多,有同離局。
衮曰:“此子羸病日久,諸賢豈不能容之?”崔曰:“相公若知岑舍人抱疾,本不當遷授。
今既居此,安可以疾辭王事乎?”衮默然無以奪也,由是心銜之。
及德宗在諒暗中,衮矯制除崔為河南少尹。
上覺其事,遽追還之,拜中書侍郎平章事,而衮谪于嶺外。
李為淄青節度判官。
其使尚衡,弟頗幹政,悖屢言之。
衡曰:“兄弟孤遺相長,不忍失意。
”悖曰:“君既愛之,當訓以道,何使其縱恣?”衡家又好禱,車輿出入,人吏苦之。
又進谏,衡不能用。
他日,衡對諸客有所問,曰:“前後獻愚直,大夫不用,今複何問?”衡曰:“吾子好為诋讦。
”曰:“忠言诋讦,久居何益?請從此辭。
”遂趨出。
衡怒,不使追之。
裴操者,延齡之子,應鴻辭舉,延齡于吏部候消息。
時苗給事及杜黃門同時為吏部知铨,将出門,延齡接見,采偵二侍郎口氣。
延齡乃念操賦頭曰:“是沖仙人。
”黃門顧苗給事曰:“記有此否?”苗曰:“恰似無。
”延齡仰頭大呼曰:“不得,不得!”敕下,果無名操者。
劉禹錫曰:“當延齡用事之時,不預實難也。
非杜黃門誰能拒之?” 韓太保臯為禦史中丞、京兆尹,常有所陳,必于紫宸殿對百寮而請,未嘗詣便殿。
上謂之曰:我與卿言,于此不盡,可來延英。
訪及大政,多所匡益。
或謂臯曰:“自乾元已來,群臣啟事皆詣延英得盡。
公何獨于外庭對衆官以陳之?無乃失于慎密乎?”公曰:“禦史,天下之平也。
摧剛植柔,惟在于公,何故不當人知之?奈何求請便殿,避人竊語,以私國家之法?且肅宗以苗晉卿年老艱步,故設延英。
後來得對者多私自希寵,幹求相位,奈何以此為望哉?” 高平徐弘毅為知彈侍禦史,創置一知班官,令自宣政門檢朝官之失儀者,到台司舉而罰焉。
有公卿大僚令問之曰:“未到班行之中,何必拾人細事?”弘毅報曰:“為我謝公卿。
所以然,不以惡其無禮于其君。
”(案:此下有缺文) 代宗時久旱,京兆尹黎幹于朱雀門街造龍,召城中巫觋舞雩。
幹與巫觋史起舞,觀者駭笑。
經月不雨,幹又請禱于文宣王。
上聞之曰:“丘之禱久矣。
”命毀土龍,罷祈雨,減膳節用,以聽天命。
及是大霈,百官入賀。
李希烈跋扈蔡州。
時盧杞為相,奏顔魯公往宣谕,而謂顔曰:“十三丈此行自聖意。
”顔曰:“公之先忠烈公面上血,是某舐之。
忍以垂死之年餌虎口。
”杞聞之,踣焉。
盧即是禦史中丞奕之子。
裴為陝府錄事參軍。
李岍公勉除長史充觀察。
始至官,屬吏谒訖,令别召裴錄事,與之語。
公曰:“少頃有燕,便請随判官同赴。
”凡三召,不至。
公怒,明日召,讓之曰:“久聞公名,故超禮分相召,何忽而不至?”曰:‘必也正名’,‘各司其局’,古人所守,某敢忘之?中丞自有賓僚,某走吏也,安得同宴?”岍公曰:“吾過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