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薛慰娘
關燈
小
中
大
豐玉桂,聊城儒生也,貧無生業。
萬曆間,歲大祲,孑然南遁。
及歸,至沂而病。
力疾行數裡,至城南叢葬處,益憊,因傍冢卧。
忽如夢,至一村,有叟自門中出,邀生入。
屋兩楹,亦殊草草。
室内一女子,年十六七,儀容慧雅。
叟使瀹柏枝湯,以陶器供客。
因诘生裡居、年齒,既已,乃曰:“洪都姓李,平陽族。
流寓此間今三十二年矣。
君志此門戶,餘家子孫如見探訪,即煩指示之。
老夫不敢忘義。
義女慰娘頗不醜,可配君子。
三豚兒到日,即遣主盟。
”生喜,拜曰:“犬馬齒二十有二,尚少良配。
惠以眷好固佳;但何處得翁之家人而告訴也?”叟曰:“君但住北村中,相待月餘,自有來者,止求不憚煩耳。
”生恐其言不信,要之曰:“實告翁:仆故家徒四壁,恐後日不如所望,中道之棄,人所難堪。
即無姻好,亦不敢不守季路之諾,即何妨質言之也?”叟笑曰:“君欲老夫旦旦耶?我稔知君貧。
此訂非專為君,慰娘孤而無倚,相托已久,不忍聽其流落,故以奉君子耳。
何見疑!”即捉臂送生出,拱手合扉而去。
生覺,則身卧冢邊,日已将午。
漸起,次且入村,村人見之皆驚,謂其已死道旁經日矣。
頓悟叟即冢中人也,隐而不言,但求寄寓。
村人恐其複死,莫敢留。
村有秀才與同姓,聞之,趨诘家世,蓋生缌服叔也。
喜導至家,餌治之,數日尋愈。
因述所遇,叔亦驚異,遂坐待以觇其變。
居無何,果有官人至村,訪父墓址,自言平陽進士李叔向。
先是其父李洪都,與同鄉某甲行賈,死于沂,某因瘗諸叢葬處。
既歸某亦死。
是時翁三子皆幼。
長伯仁,舉進士,令淮南。
數遣人尋父墓,迄無知者。
次仲道,舉孝廉。
叔向最少,亦登第。
于是親求父骨,至沂遍訪。
是日至,村人皆莫識。
生乃引至墓所,指示之。
叔向未敢信,生為具陳所遇,叔向奇之。
審視兩墳相接,或言三年前有宦者,葬少妾于此。
叔向恐誤發他冢,生遂以所卧處示之。
叔向命舁材其側,始發冢。
冢開,則見女屍,服妝黯敗,而粉黛如生。
叔向知其誤,駭極,莫知所為。
而女已頓起,四顧曰:“三哥來耶?”叔向驚,就問之,則慰娘也。
乃解衣蔽覆,舁歸逆旅。
急發旁冢,冀父複活。
既發,則膚革猶存,撫之僵燥,悲哀不已。
裝斂入村,清醮七日;女亦缞绖若女。
忽告叔向曰:“曩阿翁有黃金二錠,曾分一為妾作奁。
妾以孤弱無藏所,僅以絲線絷腰,而未将去,兄得之否?”叔向不知,乃使生反求諸圹,果得之,一如女言。
叔向仍以線志者分贈慰娘。
暇乃審其家世。
先是,女父薛寅侯無子,止生慰娘,甚鐘愛之。
一日女自金陵舅氏歸,将媪問渡。
操舟者乃金陵媒也。
适有宦者任滿赴都,遣覓美妾,凡曆數家,無當意者,将為扁舟詣廣陵。
忽遇女,隐生詭謀,急招附渡。
媪素識之,遂與共濟。
中途投毒食中,女妪皆迷。
推妪堕江,載女而返,以重金賣諸宦者。
入門嫡始知,怒甚。
女又惘然,莫知為禮,遂撻楚而囚禁之。
北渡三日,女方醒。
婢言始末,女大泣。
一夜宿于沂,自經死,乃瘗諸亂冢中。
女在墓,為群鬼所淩,李翁時呵護之,女乃父事翁。
翁曰:“汝命合不死,當為擇一快婿。
”前生既見而出,反謂女曰:“此生品誼可托。
待汝三兄至,為汝主婚。
”一日曰:“汝可歸候,汝三兄将來矣。
”蓋即發墓之日也。
女于喪次,為叔向緬述之。
叔向歎息良久,乃以慰娘為妹,俾從李姓。
略買衣妝,遣歸生,且曰:“資斧無多,不能為妹子辦妝。
意将偕歸,以慰母心,何如?”女亦欣然。
于是夫妻從叔向,辇柩并發。
及歸,母诘得其故,愛逾所生,館諸别院。
喪次,女哀悼過于兒孫。
母益憐之,不令東歸,囑諸子為之買宅。
适有馮氏賣宅,直六百金,倉猝未能取盈,暫收契券,約日交兌。
及期馮早至,适女亦從别院入省母,突見之,絕似當年操舟人,馮見亦驚。
女趨過之。
兩兄亦以母小恙,俱集母所。
女問:“廳前跮踱者為誰?”仲道曰:“此必前日賣宅者也。
”即起欲出。
女止之,告以所疑,使诘難之。
仲道諾而出,則馮已去,而巷南塾師薛先生在焉。
因問:“何來?”曰:“昨夕馮某浼早登堂,一署券保。
适途遇之,雲偶有所忘,暫歸便返,使仆坐以待之。
”少間,生及叔向皆至,遂相攀談。
慰娘以馮故,潛來屏後窺客,細視之,則其父也。
突出,持抱大哭。
翁驚涕曰:“吾兒何來!”衆始知薛即寅侯也。
仲道雖與街頭常遇,初未悉其名字。
至是共喜,為述前因,設酒相慶。
因留信宿,自道行蹤。
蓋失女後,妻以悲死,鳏居無依,故遊學至此也。
生約買宅後,迎與同居。
翁次日往探,馮則舉家遁去,乃知殺媪賣女者即其人也。
馮初至平陽,貿易成家;比年賭博,日就消乏,故貨居宅,賣女之資,亦瀕盡矣。
慰娘得所,亦不甚仇之,但擇日徙居,更不追其所往。
李母饋遺不絕,一切日用皆供給之。
生遂家于平陽,但歸試甚苦。
幸于是科得舉孝廉。
萬曆間,歲大祲,孑然南遁。
及歸,至沂而病。
力疾行數裡,至城南叢葬處,益憊,因傍冢卧。
忽如夢,至一村,有叟自門中出,邀生入。
屋兩楹,亦殊草草。
室内一女子,年十六七,儀容慧雅。
叟使瀹柏枝湯,以陶器供客。
因诘生裡居、年齒,既已,乃曰:“洪都姓李,平陽族。
流寓此間今三十二年矣。
君志此門戶,餘家子孫如見探訪,即煩指示之。
老夫不敢忘義。
義女慰娘頗不醜,可配君子。
三豚兒到日,即遣主盟。
”生喜,拜曰:“犬馬齒二十有二,尚少良配。
惠以眷好固佳;但何處得翁之家人而告訴也?”叟曰:“君但住北村中,相待月餘,自有來者,止求不憚煩耳。
”生恐其言不信,要之曰:“實告翁:仆故家徒四壁,恐後日不如所望,中道之棄,人所難堪。
即無姻好,亦不敢不守季路之諾,即何妨質言之也?”叟笑曰:“君欲老夫旦旦耶?我稔知君貧。
此訂非專為君,慰娘孤而無倚,相托已久,不忍聽其流落,故以奉君子耳。
何見疑!”即捉臂送生出,拱手合扉而去。
生覺,則身卧冢邊,日已将午。
漸起,次且入村,村人見之皆驚,謂其已死道旁經日矣。
頓悟叟即冢中人也,隐而不言,但求寄寓。
村人恐其複死,莫敢留。
村有秀才與同姓,聞之,趨诘家世,蓋生缌服叔也。
喜導至家,餌治之,數日尋愈。
因述所遇,叔亦驚異,遂坐待以觇其變。
居無何,果有官人至村,訪父墓址,自言平陽進士李叔向。
先是其父李洪都,與同鄉某甲行賈,死于沂,某因瘗諸叢葬處。
既歸某亦死。
是時翁三子皆幼。
長伯仁,舉進士,令淮南。
數遣人尋父墓,迄無知者。
次仲道,舉孝廉。
叔向最少,亦登第。
于是親求父骨,至沂遍訪。
是日至,村人皆莫識。
生乃引至墓所,指示之。
叔向未敢信,生為具陳所遇,叔向奇之。
審視兩墳相接,或言三年前有宦者,葬少妾于此。
叔向恐誤發他冢,生遂以所卧處示之。
叔向命舁材其側,始發冢。
冢開,則見女屍,服妝黯敗,而粉黛如生。
叔向知其誤,駭極,莫知所為。
而女已頓起,四顧曰:“三哥來耶?”叔向驚,就問之,則慰娘也。
乃解衣蔽覆,舁歸逆旅。
急發旁冢,冀父複活。
既發,則膚革猶存,撫之僵燥,悲哀不已。
裝斂入村,清醮七日;女亦缞绖若女。
忽告叔向曰:“曩阿翁有黃金二錠,曾分一為妾作奁。
妾以孤弱無藏所,僅以絲線絷腰,而未将去,兄得之否?”叔向不知,乃使生反求諸圹,果得之,一如女言。
叔向仍以線志者分贈慰娘。
暇乃審其家世。
先是,女父薛寅侯無子,止生慰娘,甚鐘愛之。
一日女自金陵舅氏歸,将媪問渡。
操舟者乃金陵媒也。
适有宦者任滿赴都,遣覓美妾,凡曆數家,無當意者,将為扁舟詣廣陵。
忽遇女,隐生詭謀,急招附渡。
媪素識之,遂與共濟。
中途投毒食中,女妪皆迷。
推妪堕江,載女而返,以重金賣諸宦者。
入門嫡始知,怒甚。
女又惘然,莫知為禮,遂撻楚而囚禁之。
北渡三日,女方醒。
婢言始末,女大泣。
一夜宿于沂,自經死,乃瘗諸亂冢中。
女在墓,為群鬼所淩,李翁時呵護之,女乃父事翁。
翁曰:“汝命合不死,當為擇一快婿。
”前生既見而出,反謂女曰:“此生品誼可托。
待汝三兄至,為汝主婚。
”一日曰:“汝可歸候,汝三兄将來矣。
”蓋即發墓之日也。
女于喪次,為叔向緬述之。
叔向歎息良久,乃以慰娘為妹,俾從李姓。
略買衣妝,遣歸生,且曰:“資斧無多,不能為妹子辦妝。
意将偕歸,以慰母心,何如?”女亦欣然。
于是夫妻從叔向,辇柩并發。
及歸,母诘得其故,愛逾所生,館諸别院。
喪次,女哀悼過于兒孫。
母益憐之,不令東歸,囑諸子為之買宅。
适有馮氏賣宅,直六百金,倉猝未能取盈,暫收契券,約日交兌。
及期馮早至,适女亦從别院入省母,突見之,絕似當年操舟人,馮見亦驚。
女趨過之。
兩兄亦以母小恙,俱集母所。
女問:“廳前跮踱者為誰?”仲道曰:“此必前日賣宅者也。
”即起欲出。
女止之,告以所疑,使诘難之。
仲道諾而出,則馮已去,而巷南塾師薛先生在焉。
因問:“何來?”曰:“昨夕馮某浼早登堂,一署券保。
适途遇之,雲偶有所忘,暫歸便返,使仆坐以待之。
”少間,生及叔向皆至,遂相攀談。
慰娘以馮故,潛來屏後窺客,細視之,則其父也。
突出,持抱大哭。
翁驚涕曰:“吾兒何來!”衆始知薛即寅侯也。
仲道雖與街頭常遇,初未悉其名字。
至是共喜,為述前因,設酒相慶。
因留信宿,自道行蹤。
蓋失女後,妻以悲死,鳏居無依,故遊學至此也。
生約買宅後,迎與同居。
翁次日往探,馮則舉家遁去,乃知殺媪賣女者即其人也。
馮初至平陽,貿易成家;比年賭博,日就消乏,故貨居宅,賣女之資,亦瀕盡矣。
慰娘得所,亦不甚仇之,但擇日徙居,更不追其所往。
李母饋遺不絕,一切日用皆供給之。
生遂家于平陽,但歸試甚苦。
幸于是科得舉孝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