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記文協成立大會
關燈
小
中
大
大中華民國二十七年三月二十七日,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在漢口總商會禮堂開成立大會。
我是籌備委員之一,本當在二十六晚過江(我住在武昌)預備次日的事情。
天雨路髒,且必須趕出一篇小文,就偷懶沒去;自然已知事情是都籌備得差不離了。
武漢的天氣是陰晴無定,冷暖詭變的。
今日的風雨定難據以測想明日的陰,還是晴。
二十七日早五點我就睡不安了。
“壞天氣是好天氣”,已是從空襲的恐怖中造成的俗語;我深盼天氣壞——也就是好。
假如晴天大日頭,而敵機結隊早來,赴會者全無法前去,豈不很糟?至于會已開了,再有警報,倒還好辦;前方後方,既已無從分别,誰還怕死麼? 六點,我再也躺不住。
起看,紅日一輪正在武漢大學的白石建築上。
洗洗臉,便往外走。
心想,即便有空襲,能到了江那邊便有辦法,就怕截在江這邊,幹着急而上不去輪渡。
急走,至江岸,霧甚重,水聲帆影,龜山隐隐,甚是好看,亦漸放心。
到漢口,霧稍斂,才八點鐘。
先到三戶印刷所找老向與何容二位。
他們已都起來,大概都因開大會興奮,睡不着也,何容兄平日最善晚起。
坐了一會兒,大家的眼都目留着由窗子射進來的陽光,感到不安。
“這天兒可不保險”,到底被說出來;緊跟着:“咱們走吧!” 總商會大門前紮着彩牌,一條白布橫過寬大的馬路,寫着雄大的黑字。
樓适夷先生已在門内立着,手裡拿着各色的緞條,預備分給到會者佩戴;據說,他是在七點鐘就來了。
禮堂裡還沒有多少人,白布标語與台上的鮮花就特别顯着鮮明清楚。
那條寫着“文章下鄉文章入伍”的白布條,因為字寫得挺秀,就更明爽醒眼。
除了這三四條白布,沒有别的标語,倒頗嚴肅大方。
最先見到的是王平陵與華林兩先生,他們為布置會場都受了很大的累;平陵先生笑着說:“我六點鐘就來了!” 人越來越多了,簽到處擠成一團;簽完字便都高興的帶起緞條和白布條——緞條上印着成立大會字樣,布條上寫着人名,以便彼此一握手時便知道誰是誰了。
入了會場,大家三五成組,有的立,有的坐,都談得怪快活。
又進來人了,識與不識,攔路握手,誰也不感到生疏或拘束。
慢慢的,坐着的那些小組聯成大一點的組,或竟聯成一整排;立着的仿佛是表示服從多數,也都坐下去。
攝影者來了不少,看還沒有開會,便各自分别約請作家,到屋外拍照。
這時候,會員中作刊物編輯的先生們,都抱着自己的刊物,分發給大家。
印好的大會宣言,告世界作家書,會章草案,告日本文藝作家書,本已在每個人的手中,現在又添上幾種刊物,手裡差不多已拿不了,隻好放在懷中,立起或坐下都感到點不甚方便的喜悅。
啊,我看見了豐子恺先生!久想見見他而沒有機會,又絕沒想到他會來到漢口,今天居然在這裡遇到,真是驚喜若狂了。
他的胡子,我認得,見過他的像片。
他的臉色(在像片上是看不出來的)原來是暗中有光,不象我理想的那麼白皙。
他的眼,正好配他的臉,一團正氣,光而不浮,秀而誠樸。
他的話,他的舉動,也都這樣可喜而可畏。
他顯出不知如何是好的親熱,而并不慌急。
他的官話似乎不甚流利,可是他的眼流露出沉着誠懇的感情。
在他旁邊坐着的是宋雲彬先生,也是初次會面。
說了幾句話,他便教我寫點稿子,預備為兒童節出特刊用的。
我趕緊答應下來。
在武漢,誰來約稿都得答應;編輯者當面索要,少一遲疑,必會被他拉去吃飯;吃完朋友的飯,而稿子卻寫得欠佳,豈不多一層慚愧麼? 跟他們二位剛談了幾句,鐘天心先生就過來了。
剛才已遇到他,八年未見,話當然是多的;好吧,我隻好舍了豐宋二位而又找了天心兄去;況且,他還等着我給他介紹朋友啊。
他這次是由廣州趕來的。
胖了許多,态度還是那麼穩而不滞。
我倆又談了會兒;提起許多老朋友,都已難得相見;可是目前有這麼多文藝界朋友,聚在一堂,多麼不容易呢! 人更多了。
女賓開始求大家簽字。
我很羨慕她們,能得到這樣的好機會;同時,又很慚愧,自己的字寫得是那麼壞,一頁一頁的專給人家糟蹋紙——而且是那麼講究的紙! 快開會,一眼看見了郁達夫先生。
久就聽說,他為人最磊落光明,可惜沒機會見他一面。
趕上去和他握手,果然他是個豪爽的漢子。
他非常的自然,非常的大方,不故意的親熱,而确是親熱。
正跟他談話,郭沫若先生來到,也是初次見面。
隻和郭先生說了一句話,大會秘書處的朋友便催大家就位,以備振鈴開會。
黨政機關的官長,名譽主席團,和主席團,都坐在台上。
名譽主席團中最惹人注意的,是日本名寫家鹿地亘先生,身量不算太矮,細瘦;蒼白的臉,厚厚的頭發,他不很象個日本人。
胡風先生陪着他,給他向大家介紹。
他的背挺着,而腰
我是籌備委員之一,本當在二十六晚過江(我住在武昌)預備次日的事情。
天雨路髒,且必須趕出一篇小文,就偷懶沒去;自然已知事情是都籌備得差不離了。
武漢的天氣是陰晴無定,冷暖詭變的。
今日的風雨定難據以測想明日的陰,還是晴。
二十七日早五點我就睡不安了。
“壞天氣是好天氣”,已是從空襲的恐怖中造成的俗語;我深盼天氣壞——也就是好。
假如晴天大日頭,而敵機結隊早來,赴會者全無法前去,豈不很糟?至于會已開了,再有警報,倒還好辦;前方後方,既已無從分别,誰還怕死麼? 六點,我再也躺不住。
起看,紅日一輪正在武漢大學的白石建築上。
洗洗臉,便往外走。
心想,即便有空襲,能到了江那邊便有辦法,就怕截在江這邊,幹着急而上不去輪渡。
急走,至江岸,霧甚重,水聲帆影,龜山隐隐,甚是好看,亦漸放心。
到漢口,霧稍斂,才八點鐘。
先到三戶印刷所找老向與何容二位。
他們已都起來,大概都因開大會興奮,睡不着也,何容兄平日最善晚起。
坐了一會兒,大家的眼都目留着由窗子射進來的陽光,感到不安。
“這天兒可不保險”,到底被說出來;緊跟着:“咱們走吧!” 總商會大門前紮着彩牌,一條白布橫過寬大的馬路,寫着雄大的黑字。
樓适夷先生已在門内立着,手裡拿着各色的緞條,預備分給到會者佩戴;據說,他是在七點鐘就來了。
禮堂裡還沒有多少人,白布标語與台上的鮮花就特别顯着鮮明清楚。
那條寫着“文章下鄉文章入伍”的白布條,因為字寫得挺秀,就更明爽醒眼。
除了這三四條白布,沒有别的标語,倒頗嚴肅大方。
最先見到的是王平陵與華林兩先生,他們為布置會場都受了很大的累;平陵先生笑着說:“我六點鐘就來了!” 人越來越多了,簽到處擠成一團;簽完字便都高興的帶起緞條和白布條——緞條上印着成立大會字樣,布條上寫着人名,以便彼此一握手時便知道誰是誰了。
入了會場,大家三五成組,有的立,有的坐,都談得怪快活。
又進來人了,識與不識,攔路握手,誰也不感到生疏或拘束。
慢慢的,坐着的那些小組聯成大一點的組,或竟聯成一整排;立着的仿佛是表示服從多數,也都坐下去。
攝影者來了不少,看還沒有開會,便各自分别約請作家,到屋外拍照。
這時候,會員中作刊物編輯的先生們,都抱着自己的刊物,分發給大家。
印好的大會宣言,告世界作家書,會章草案,告日本文藝作家書,本已在每個人的手中,現在又添上幾種刊物,手裡差不多已拿不了,隻好放在懷中,立起或坐下都感到點不甚方便的喜悅。
啊,我看見了豐子恺先生!久想見見他而沒有機會,又絕沒想到他會來到漢口,今天居然在這裡遇到,真是驚喜若狂了。
他的胡子,我認得,見過他的像片。
他的臉色(在像片上是看不出來的)原來是暗中有光,不象我理想的那麼白皙。
他的眼,正好配他的臉,一團正氣,光而不浮,秀而誠樸。
他的話,他的舉動,也都這樣可喜而可畏。
他顯出不知如何是好的親熱,而并不慌急。
他的官話似乎不甚流利,可是他的眼流露出沉着誠懇的感情。
在他旁邊坐着的是宋雲彬先生,也是初次會面。
說了幾句話,他便教我寫點稿子,預備為兒童節出特刊用的。
我趕緊答應下來。
在武漢,誰來約稿都得答應;編輯者當面索要,少一遲疑,必會被他拉去吃飯;吃完朋友的飯,而稿子卻寫得欠佳,豈不多一層慚愧麼? 跟他們二位剛談了幾句,鐘天心先生就過來了。
剛才已遇到他,八年未見,話當然是多的;好吧,我隻好舍了豐宋二位而又找了天心兄去;況且,他還等着我給他介紹朋友啊。
他這次是由廣州趕來的。
胖了許多,态度還是那麼穩而不滞。
我倆又談了會兒;提起許多老朋友,都已難得相見;可是目前有這麼多文藝界朋友,聚在一堂,多麼不容易呢! 人更多了。
女賓開始求大家簽字。
我很羨慕她們,能得到這樣的好機會;同時,又很慚愧,自己的字寫得是那麼壞,一頁一頁的專給人家糟蹋紙——而且是那麼講究的紙! 快開會,一眼看見了郁達夫先生。
久就聽說,他為人最磊落光明,可惜沒機會見他一面。
趕上去和他握手,果然他是個豪爽的漢子。
他非常的自然,非常的大方,不故意的親熱,而确是親熱。
正跟他談話,郭沫若先生來到,也是初次見面。
隻和郭先生說了一句話,大會秘書處的朋友便催大家就位,以備振鈴開會。
黨政機關的官長,名譽主席團,和主席團,都坐在台上。
名譽主席團中最惹人注意的,是日本名寫家鹿地亘先生,身量不算太矮,細瘦;蒼白的臉,厚厚的頭發,他不很象個日本人。
胡風先生陪着他,給他向大家介紹。
他的背挺着,而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