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也是三角
關燈
小
中
大
通天扯地的瘦長大衫。
腳上穿着緞子鞋,走道兒沒一點響聲。
他老穿着長衣服,而且是瘦長。
據說,他也有時候手裡很緊,正象廟裡的别人一樣。
可是不論怎麼困難,他老穿着長衣服;沒有法子的時候,他能把貼身的衣襖當了或是賣了,但是總保存着外邊的那件。
所以他的長衣服很瘦,大概是為穿空心大襖的時候,好不太顯着裡邊空空如也,而且實際上也可以保存些暖氣。
這種辦法與他的職業大有關系。
他必須穿長袍和緞子鞋。
說媒拉纖,介紹典房賣地倒鋪底,他要不穿長袍便沒法博得人家信仰。
他的自己的信仰是成三破四的“傭錢”,長袍是他的招牌與水印。
自從二位财主一搬進廟來,李永和把他們看透了。
他的眼看人看房看地看貨全沒多少分别,不管人的鼻子有無,他看你值多少錢,然後算計好“傭錢”的比例數。
他與人們的交情止于傭錢到手那一天——他準知道人們不再用他。
他不大答理廟裡的住戶們,因為他們差不多都曾用過他,而不敢再領教。
就是張知事照顧他的次數多些,抽煙的人是楞吃虧也不願起來的。
可是近來連張知事都不大招呼他了,因為他太不客氣。
有一次他把張知事的紫羔皮袍拿出去,而隻帶回幾粒戒煙丸來。
“頂好是把煙斷了,”他教訓張知事,“省得叫我拿羊皮皮襖滿街去丢人;現在沒人穿羊皮,連狐腿都沒人屑于穿!”張知事自然不會一賭氣子上街去看看,于是躺在床上差點沒瘾死過去。
李永和已經吃過二位弟兄好幾頓飯。
第一頓吃完,他已把二位的脈都診過了。
假裝給他們設計想個生意,二位的錢數已在他的心中登記備了案。
他繼續着白吃他們,幾盅酒的工夫把二位的心事全看得和寫出來那麼清楚。
他知道他們是螢火蟲的屁股,亮兒不大,再說當兵不比張知事,他們急了會開打。
所以他并不勒緊了他們,好在先白吃幾頓也不壞。
等到他們找上門來的時候,再勒他們一下,雖然是一對螢火蟲,到底亮兒是個亮兒;多吧少吧,哪怕隻鬧新緞子鞋穿呢,也不能得罪财神爺——他每到新年必上财神廟去借個頭号的紙元寶。
二位弟兄不好意思彼此商議那件事,所以都偷偷的向李先生談論過。
李先生一張嘴就使他們覺到天下的事還有許多他們不曉得的呢。
“上陣打仗,立正預備放的事兒,你們弟兄是内行;行伍出身,那不是瞎說的!”李先生說,然後把聲音放低了些:“至于娶妻成家的事兒,我姓李的說句大話,這裡邊的深沉你們大概還差點經驗。
” 這一來,馬孫二位更覺非經驗一下不可了。
這必是件極有味道,極重要,極其“媽的”的事。
必定和立正開步走完全不同。
一個人要沒嘗這個味兒,就是打過一百回勝仗也是瞎掰! 得多少錢呢,那麼? 談到了這個,李先生自自然然的成了聖人。
一句話就把他們問住了:“要什麼樣的人呢?” 他們無言答對,李先生才正好拿出心裡那部“三國志”。
原來女人也有三六九等,價錢自然不都一樣。
比如李先生給陳團長說的那位,專說放定時候用的喜果就是一千二百包,每包三毛五分大洋。
三毛五;十包三塊五;一百包三十五;一千包三百五;一共四百二十塊大洋,專說喜果!此外,還有“小香水”、“金剛鑽”的金剛鑽戒指,四個!此外……二位兄弟心中幾乎完全涼了。
幸而李先生轉了個大彎:咱們弟兄自然是圖個會洗衣裳作飯的,不挑吃不挑喝的,不拉舌頭扯簸箕的,不偷不摸的,不叫咱們戴綠帽子的,家貧志氣高的大姑娘。
這樣大姑娘得多少錢一個呢? 也得三四百,嶽父還得是拉洋車的。
老丈人拉洋車或是趕驢倒沒大要緊;“三四百”有點噎得慌。
二弟兄全覺得噎得慌,也都勾起那個“合夥娶”。
李先生——穿着長袍緞子鞋——要是不笑話這個辦法,也許這個辦法根本就不錯。
李先生不但沒搖頭,而且拿出幾個證據,這并不是他們的新發明。
就是闊人們也有這麼辦的,不過手續上略有不同而已。
比如丁督辦的太太常上方将軍家裡去住着,雖然方将軍府并不是她的娘家。
況且李先生還有更動人的道理:咱們弟兄不能不往遠處想,可也不能太往遠處想。
該辦的也就得辦,誰知道今兒個脫了鞋,明天還穿不穿!生兒養女,誰不想生兒養女?可是那是後話,目下先樂下子是真的。
二位全想起槍彈滿天飛的光景。
先前沒死,活該;以後誰敢保不死?死了不也是活該?合夥娶不也是活該?難處自然不少,比如生了兒子算誰的?可是也不能“太往遠處想”,李先生是聖人,配作個師部的參謀長! 有肯這麼幹的姑娘沒有呢? 這比當窯姐強不強?李先生又問住了他們。
就手兒二位不約而同的——他倆這種讨教本是單獨的舉動——把全權交給李先生。
管他舅子的,先這麼幹了再說吧。
他們無須當面商量,自有李先生給從中斡旋與傳達意見。
事實越來越象真的了,二位弟兄沒法再彼此用眼神交換意見;娶妻,即使是用有限公司的辦法,多少得預備一下。
二位費了不少的汗才打破
腳上穿着緞子鞋,走道兒沒一點響聲。
他老穿着長衣服,而且是瘦長。
據說,他也有時候手裡很緊,正象廟裡的别人一樣。
可是不論怎麼困難,他老穿着長衣服;沒有法子的時候,他能把貼身的衣襖當了或是賣了,但是總保存着外邊的那件。
所以他的長衣服很瘦,大概是為穿空心大襖的時候,好不太顯着裡邊空空如也,而且實際上也可以保存些暖氣。
這種辦法與他的職業大有關系。
他必須穿長袍和緞子鞋。
說媒拉纖,介紹典房賣地倒鋪底,他要不穿長袍便沒法博得人家信仰。
他的自己的信仰是成三破四的“傭錢”,長袍是他的招牌與水印。
自從二位财主一搬進廟來,李永和把他們看透了。
他的眼看人看房看地看貨全沒多少分别,不管人的鼻子有無,他看你值多少錢,然後算計好“傭錢”的比例數。
他與人們的交情止于傭錢到手那一天——他準知道人們不再用他。
他不大答理廟裡的住戶們,因為他們差不多都曾用過他,而不敢再領教。
就是張知事照顧他的次數多些,抽煙的人是楞吃虧也不願起來的。
可是近來連張知事都不大招呼他了,因為他太不客氣。
有一次他把張知事的紫羔皮袍拿出去,而隻帶回幾粒戒煙丸來。
“頂好是把煙斷了,”他教訓張知事,“省得叫我拿羊皮皮襖滿街去丢人;現在沒人穿羊皮,連狐腿都沒人屑于穿!”張知事自然不會一賭氣子上街去看看,于是躺在床上差點沒瘾死過去。
李永和已經吃過二位弟兄好幾頓飯。
第一頓吃完,他已把二位的脈都診過了。
假裝給他們設計想個生意,二位的錢數已在他的心中登記備了案。
他繼續着白吃他們,幾盅酒的工夫把二位的心事全看得和寫出來那麼清楚。
他知道他們是螢火蟲的屁股,亮兒不大,再說當兵不比張知事,他們急了會開打。
所以他并不勒緊了他們,好在先白吃幾頓也不壞。
等到他們找上門來的時候,再勒他們一下,雖然是一對螢火蟲,到底亮兒是個亮兒;多吧少吧,哪怕隻鬧新緞子鞋穿呢,也不能得罪财神爺——他每到新年必上财神廟去借個頭号的紙元寶。
二位弟兄不好意思彼此商議那件事,所以都偷偷的向李先生談論過。
李先生一張嘴就使他們覺到天下的事還有許多他們不曉得的呢。
“上陣打仗,立正預備放的事兒,你們弟兄是内行;行伍出身,那不是瞎說的!”李先生說,然後把聲音放低了些:“至于娶妻成家的事兒,我姓李的說句大話,這裡邊的深沉你們大概還差點經驗。
” 這一來,馬孫二位更覺非經驗一下不可了。
這必是件極有味道,極重要,極其“媽的”的事。
必定和立正開步走完全不同。
一個人要沒嘗這個味兒,就是打過一百回勝仗也是瞎掰! 得多少錢呢,那麼? 談到了這個,李先生自自然然的成了聖人。
一句話就把他們問住了:“要什麼樣的人呢?” 他們無言答對,李先生才正好拿出心裡那部“三國志”。
原來女人也有三六九等,價錢自然不都一樣。
比如李先生給陳團長說的那位,專說放定時候用的喜果就是一千二百包,每包三毛五分大洋。
三毛五;十包三塊五;一百包三十五;一千包三百五;一共四百二十塊大洋,專說喜果!此外,還有“小香水”、“金剛鑽”的金剛鑽戒指,四個!此外……二位兄弟心中幾乎完全涼了。
幸而李先生轉了個大彎:咱們弟兄自然是圖個會洗衣裳作飯的,不挑吃不挑喝的,不拉舌頭扯簸箕的,不偷不摸的,不叫咱們戴綠帽子的,家貧志氣高的大姑娘。
這樣大姑娘得多少錢一個呢? 也得三四百,嶽父還得是拉洋車的。
老丈人拉洋車或是趕驢倒沒大要緊;“三四百”有點噎得慌。
二弟兄全覺得噎得慌,也都勾起那個“合夥娶”。
李先生——穿着長袍緞子鞋——要是不笑話這個辦法,也許這個辦法根本就不錯。
李先生不但沒搖頭,而且拿出幾個證據,這并不是他們的新發明。
就是闊人們也有這麼辦的,不過手續上略有不同而已。
比如丁督辦的太太常上方将軍家裡去住着,雖然方将軍府并不是她的娘家。
況且李先生還有更動人的道理:咱們弟兄不能不往遠處想,可也不能太往遠處想。
該辦的也就得辦,誰知道今兒個脫了鞋,明天還穿不穿!生兒養女,誰不想生兒養女?可是那是後話,目下先樂下子是真的。
二位全想起槍彈滿天飛的光景。
先前沒死,活該;以後誰敢保不死?死了不也是活該?合夥娶不也是活該?難處自然不少,比如生了兒子算誰的?可是也不能“太往遠處想”,李先生是聖人,配作個師部的參謀長! 有肯這麼幹的姑娘沒有呢? 這比當窯姐強不強?李先生又問住了他們。
就手兒二位不約而同的——他倆這種讨教本是單獨的舉動——把全權交給李先生。
管他舅子的,先這麼幹了再說吧。
他們無須當面商量,自有李先生給從中斡旋與傳達意見。
事實越來越象真的了,二位弟兄沒法再彼此用眼神交換意見;娶妻,即使是用有限公司的辦法,多少得預備一下。
二位費了不少的汗才打破